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唐代已发达和普及。但当时的茶利收入,每年仅四千万贯,在政府整个财政系统中还无足轻重。到了宋代,茶才和米盐一样,成为人民“一日不可无”的必需品。宋·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富国策>十记述:“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在《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也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宋代的制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茶的饮用十分普及。茶叶开始成为一项重要商品,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茶利高达四百万贯。宋代的茶业状况,从以下三方面考证。  相似文献   

2.
<正>双井绿为修水县恢复历史名茶,历史上该茶谓之双井茶。因该茶起源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隋、唐时期,修水属洪州,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著的《茶谱》中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这说明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了。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佑(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  相似文献   

3.
泾县白茶     
近年来,泾县一些深山区的茶农、在春茶开采时节、常常发现一些散生在绿棵中、色如霜雪一般的白色鲜叶。茶农们每摘到这种“白茶”就当作“仙茶”颂。其实,泾县产白茶、古来有之,并非“奇闻”,只不过稀少难见。白茶、又名白云茶、白云兰片茶。据《泾县志》记载:“白云山产美茶、下有白云潭”。白云山位于泾城西郊的水西山右侧、是我国唐代江南著名的佛教胜地和游览之所、  相似文献   

4.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5.
花果山云雾茶产于《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品质特点:“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一九八○年被列为江苏省三大名茶之一。花果山云雾茶的栽培,销售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封建王朝就在这里榨取茶叶专利。云雾茶主要产区宿城,在明代就设立了征收茶税的机构。据史书记载,每州地区的“山海之利,以盐茶为大端。”《宋史·食货志》记载说:“海州儿榷茶之  相似文献   

6.
苏州是江南茶区中单产较高的地区,也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名茶区之一。先后有虎丘茶、水月茶、天池茶、碧螺春等名茶;尚有明初从灵岩山传到日本福岗县八女市郊黑木町的“八女茶”等。其中虎丘茶的品质最好,被明·屠隆《茶笼》评为:“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明·文震享《长物志》转用了这一评价;明·张谦德《茶经》则认为“品第之,虎丘最上”;明·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从比较中肯定了虎丘茶的品质;“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  相似文献   

7.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烘青绿茶类的条形茶,是我国极品名茶之一。黄山种茶有悠久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载: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在宋贡茶中就有“早春英华”、“来泉胜金”出歙之说。一六○七年许次纾所著《茶疏》中说“若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美浓郁,并可雁行,次甫极黄山。”说明黄山茶在三百年前就相当著名了。据《黄山志》载“连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  相似文献   

8.
千古茶香飘江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植茶,起源于三国,初兴于两晋、南北朝,盛于唐朝,衰于清末。《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离墨山,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山,国山也产茶,唐代诗人杜牧题《宜兴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三国吴主孙皓,每宴群臣,无不以七升为限,《吴书·韦曜传》:“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由此就产生了以茶代酒之趣闻。足见当时茶叶已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饮料。但茶树种植业上,很少有成片的茶山,仅局限于寺院近傍山谷间,或零星的农家隙地,山僧每岁采制几斤精茶,秘不示人,作为山宝奇珍。从两晋到南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而且还引用了《神农食经》中的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在神农时代已有饮茶之事。从春秋时期秦统一四川后,饮茶开始在中原传播,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开始有茗饮之事。”汉末,三国至魏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连帝王贵族都以茶待客,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更为普及,《茶经》问世,使天下皆知饮茶,  相似文献   

10.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6,28(2):93-93
江淮自古产茶。到唐代,本区茶叶除自饮外,还大量销往不产茶的北方。据唐人《封氏闻见录》载,当时京都长安,茶市繁荣,“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连,所在山积,色额颇多”。明清时,这里已是名茶荟萃,为全国重要贡茶产区。《中国名茶志》(2000年版)载,明清时期,潜山闵山茶、太湖南阳谷尖等,都享有很高声誉。然而,这里提到的“闵山”,究竟在哪里?当时的“闵山茶”,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近来,笔者在工作之余,就上述问题作了一点粗略考证。1闵山在哪里《中国名茶志》“天柱剑毫”条,援引康熙二十二年(1683)《安庆府志》:“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  相似文献   

11.
黎小萍  陈华玲 《茶业通报》2001,23(2):F003-F003
我国在三国以前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仅是中华茶文化的启蒙与萌芽时期 ,茶文化的真正形成时期应为唐代。因为 ,最早把茶作为文化加以倡导、弘扬的是唐代的陆羽 ,他所著的《茶经》被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 ,对促进和推动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唐书·隐逸传·陆羽》评价道 :“《茶经》一出 ,天下益知饮茶矣”。1 唐代茶文化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诗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茶与诗独特的文化情结。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兴起有关 ,因茶有提神益思 ,生津止渴的功能 ,故寺庙推崇饮茶、种茶…  相似文献   

12.
何莲 《贵州茶叶》2006,34(3):31-31
茶的药用经神农发现解毒作用后,历代医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李绩、苏恭《新修本草》论茶叶说:"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宋·陈承《本草别说》中讲到:"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说:"清头目,兼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浓煎,吐风热痰涎"。李土材《本草图解》说:"清头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署,同姜治  相似文献   

13.
《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载:“渠江产薄片。渠江即今渠县广安一带”(分别见原书末253页和35页)。经查阅有关地方志,渠县在秦汉时为宕渠郡,是延渠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渠江古称潜水。《汉志》载:“宕渠县有潜水,西南入江”。《汉志·水道图说》载:“潜水即今四川太平县渠河,西南流入嘉陵江”。《渠县志》指出  相似文献   

14.
青城雪芽     
一、青城名茶的历史青城山海拔二千多米。共有三十六峰。“纵横八百里,高七十二里。”古称:“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一条清澈甘甜的味江河水潺潺而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种植茶树。据公元780年《茶经》记载:“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茶”。明代杨的沙坪茶歌中有“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见毛文锡……”的诗句。唐代陆羽还亲自品尝了青城茶。把青城茶与九陇茶并列前茅。  相似文献   

15.
吕维新 《茶业通报》2003,25(4):192-192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开元间“自邹(今山东邹县)、齐(今山东临淄)、沧(今何北沧州)、棣(今山东惠民等县)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诗人王建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句,佐证中国古老传统的茶馆业始自唐代。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时期。由于茶具有高洁优雅的特殊品格,使它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因而出现了以茶为题材的书画,给人以深切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陆羽从小酷爱书法,由于贫穷,“以竹画牛背为字”。隐居湖州期间,常与大书法家颜真卿切磋,作《论徐颜二家书》和《僧怀素传》。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 ,以后才作为饮品。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 ,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 :1 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反映了四、五千年前 ,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 ,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还给茶叶取名“荼” ,《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因茶味苦涩 ,故又称“苦荼”。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  相似文献   

17.
姜宏顶 《茶业通报》2003,25(2):92-92
碣滩茶,产于唐,明清时代称它为“辰州碣滩茶”。茶园座落在湖南省西部古属辰州府的沅陵县北溶乡境内。它南临奔腾不息的千里沅水,北依起伏如涛的武陵山峦。这里气候温和,大雾弥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叶生长得天独厚。据康熙二十四年始编《沅陵县志》木刻本《木茶》条记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云: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之茶,“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又云“极先摘者名白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唐睿宗李旦的内宫娘娘胡凤姣从故里沅陵胡家坪回京,泛舟沅水,夜泊碣滩,品尝到…  相似文献   

18.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专著,但此书成书于何年,至今,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都认为是在公元756——780年之间,跨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是否能把《茶经》成书年间的伸缩幅度减少一些,并进而确定其具体的成书年间呢?笔者在研读《茶经》及查阅史志资料中受到启迪,认为是有可能的。《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在此,只要查一查史书,弄清“浙西(浙江西道)的设置时间,就能帮助解决一些  相似文献   

19.
松萝茶     
安徽省休宁县产制松萝茶,早在明朝就开始闻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安徽名茶中最早著名的绿茶。《歙县志》载:“明隆庆间(1567—1573)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群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休宁县志》也有记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琅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吋。茶因涌贵,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山客索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名茶“六安瓜片”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芳侯 《茶业通报》2001,23(3):10-11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因其叶形颇像葵花瓜子壳 ,而称作“瓜片”。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 ,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 ,故称为六安瓜片 ,作贡茶。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一直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形似瓜子 ,单片不带梗芽 ,叶边背卷顺直 ,色泽宝绿 ,附有白霜 ,汤色碧绿 ,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 ,味鲜甘美 ,若冲泡在杯中能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