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学通讯》2011,(4):25
2011年10月21日,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市渝州宾馆礼堂举行,陶红教授主持的《蚕丝文化起源与传承—嘉陵江流域蚕区考察与分析》荣获一等奖。《蚕丝文  相似文献   

2.
《蚕学通讯》2011,(4):25-25
2011年10月21日,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市渝州宾馆礼堂举行,陶红教授主持的《蚕丝文化起源与传承—嘉陵江流域蚕区考察与分析》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由湖州师范学院、《中国蚕业》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蚕丝绸文化桐乡论坛于2022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桐乡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和文学书写、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进一步形成更为专业而广泛的蚕丝绸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增强蚕丝绸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蚕丝文化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的一环,但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力度不够。从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甄选原则、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视角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思考。提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选取蚕丝文化物质产品、蚕丝生产工艺以及内涵丰富的蚕丝精神文化等体现当代中国多元形象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以直观感知和活动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蚕丝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有助于弘扬蚕丝文化,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实施,满足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专家文库     
郭彤 《猪业科学》2019,36(1):6-6
郭彤,女,1973年5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学博士,教授。现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单胃动物营养与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及环保生态养殖。现任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理事、中国农业产业化专家、农村科技特派员及企业技术顾问等。2004年博士毕业后在上海水产大学(现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任教,200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出站后,进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任教,一直从事动物营养与环保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蚕学通讯》2013,(3):30-30
为进一步培养本科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蚕丝文化,并为广大优秀大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实验室浓厚科研氛围和优良人文环境的交流平台,由西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3学术夏令营”活动于7月20日正式开营。  相似文献   

7.
<正>向仲怀:我给你们看一个书目,《蚕丝文化·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你们博士后研究生提出的,大概分了三个内容,一是讲古代蚕丝文化,一是讲现在蚕丝文化的衰落,一是讲今后的发展。因为你们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这一块。你们去怎么研究,路子都很清楚。但是我觉得,你们对现代蚕丝业的发展、蚕丝文化演变这个观念,我想和你们商讨,说明白一点,你们的观点、观念我不赞成,从根本上不赞成。我虽然不能说你们的观点完全错  相似文献   

8.
素有"蚕桑之乡"美称的绩溪,蚕丝业历史颇为久远,宋代之时,绩溪的丝绸业与当时的湖州、吴江并称江南"三大蚕乡"。出自绩溪的蚕桑民谣、民俗文化、诗词文化、民歌文化及饮食文化,赋予了绩溪独特地域的丰富蚕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专家文库     
张吉鹍,1964年7月生,江西武宁人,男,汉族,中共党员,畜牧学农学学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农学硕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农学博士(师从著名动物营养学家卢德勋教授从事系统动物营养学研究),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学科出站博士后,研究员,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九江市当代人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委(1992年版)。"张吉鹍"1995年载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2011年入登行业知名学术期刊《草业科学》与《牧草与饲料》"专家简介",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畜牧技术推广、畜牧科学研究、畜牧饲料企业的管理,专长动物营养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赋予了蚕丝文化新内涵。通过归纳总结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的发展中心区域、发展方向、产品特点3个方面的转变,分析蚕丝文化新内涵产生的条件和内容,认为蚕丝文化新内涵应是一种"创业创新、携手同行,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体现。明确和赋予蚕丝文化新内涵,可为蚕桑科技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提升现代蚕桑科技的创新能力。提出以蚕丝文化新内涵丰富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传播蚕丝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以传统蚕丝文化与少数民族蚕丝文化的融合创新形成文化共识的创新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蚕学通讯》2007,27(3):47-47
9月16日至22日,日本东京大学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统计学实验室教授岸野洋久博士作为"111计划"引智项目的学术大师应邀来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岸野教授在所做了《基因型与表型的进化:它们的稳健估计》的专场学术报告,西南大学蚕学所及所外60多名老师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会后,岸野教授与向院士等专家进行了会谈。他表示,  相似文献   

12.
李芳 《中国蚕业》2005,26(4):69-72
蚕丝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是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明纳入到了世界的文明体系,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经考古证实,在我国养蚕业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养蚕业已经相当发达,到春秋战国时代蚕桑生产已经遍及全国.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以"男耕女织"、"农桑并举"为特点,所以蚕丝业也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到了近代就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说中国的蚕丝业是随着中国的整个发展进程而起伏跌荡前进发展的.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蚕丝业的发展情况,以期能够对我国今后蚕丝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1月4日,西南大学第六届含弘青年学者论坛生物技术学院分论坛在33教306学术报告厅举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博士后胡永刚、瑞典于默奥大学高级研究员蒋晖、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马晨、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后苗锐、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医学院博士后秦博、英国布鲁斯托大学博士魏浩澈和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杨思忠应邀参加论坛。西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倪九派、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俊  相似文献   

14.
正为进一步培养本科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蚕丝文化,并为广大优秀大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实验室浓厚科研氛围和优良人文环境的交流平台,继2013年成功举办"学术夏令营"之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承办由西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2014学术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蚕丝文化概念,探讨中国蚕丝文化的特质。与西方舶来之"文化"定义有所不同,中国蚕丝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和世界观。据此认为中国蚕丝文化特质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农耕文化——构成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君子文化——使人"内修",养成温婉柔韧的品性;哲学文化——使蚕桑活动上升为意识形态,完成其由经济基础向上层建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一带一路"的思想起源及产生背景谈起,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战略框架下,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及华夏文化代表的蚕丝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所承担的满足、整合、导向和教化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承和弘扬蚕丝文化、做强做大蚕桑产业、加强蚕丝文化的对外交流等建议,以期让古老的蚕丝文化更好地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引起蚕桑人的思考与共勉。  相似文献   

17.
《蚕学通讯》2014,(1):30-30
正2014年1月5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斯蒂芬森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毛传斌教授应邀访问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师生做了一场题为"Genetically Engineering BioNanofibers to Develop NanoBiotechnology and Nanomedicine"的精彩学术讲座。毛教授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得者,并曾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担任讲师和副教授,期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之后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仲怀 《蚕学通讯》2004,24(1):34-35
"丝绸之路"以其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而光耀青史,蚕丝业以其华贵高雅的内涵,饮誉中外.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发现,蚕丝文化在滇东汉族移民孤岛(云南省曲靖、宣威地区)民众生活的物质、精神和礼仪制度3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并且对周围民族形成了辐射效应。蚕丝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明代汉族移植于滇东地区,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进行不断的变通,从而形成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孤岛蚕丝文化”。由此不仅为更全面地了解滇东汉族孤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蚕丝文化在滇东地区的传播运用也为展示儒家文化如何世俗化、生活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层次开展学术英语(EAP)教学,可以有效培养研究生英文学术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适应能力,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本文依据研究生英语课程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生英语基础与EAP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研究生英语基础是进行英语分级教学的参考之一,但英语基础不应限制研究生的EAP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