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于2023年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蚕丝绸文化传承与保护一线的文旅专家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陶红  蔡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11,37(1):88-92
杜尔克姆认为集体意识通过社会事实表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心理现象,而且不会随着个体意愿的改变而消失。在神圣社会中,图腾和神话是构成原始社会成员集体意识的重要内涵。以"蚕为龙精"为切入点,通过对龙、蚕共有的时令特征、玉蚕图腾包含的礼治集体意识,以及"嫘祖始蚕"神话蕴含的王权思想集体意识的分析,阐释中华农耕社会中集体意识使蚕丝文化得以瓜瓞绵绵。  相似文献   

3.
四川蚕桑公社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蚕丛开国”之说,据文献记载,养蚕历史已有四千多年。相传,在公元前二十六世念的黄帝时代,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嫘祖开始教民养蚕,后人不忘其恩德,尊嫘祖为“先蚕”而长期供奉。《唐·通典》礼六“先蚕”记:“周  相似文献   

4.
李正多 《中国蚕业》2010,31(2):55-57
针对2009年5月份广西部分蚕区家蚕真菌病发生及危害情况,结合相关调查材料,分析归纳其大面积流行传播的原因,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依法进行行业管理、生产和经营,制定村规民约维护自身利益,成立蚕业合作组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共同维护和净化养蚕大环境,规范蚕种、小蚕发放秩序,妥善处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调查广西蚕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途径得出的数据,分析总结出电视、手机、报刊及网络信任度偏低和人际沟通信任度较高的原因,提出加快广西蚕业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湖州师范学院、《中国蚕业》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蚕丝绸文化桐乡论坛于2022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桐乡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和文学书写、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进一步形成更为专业而广泛的蚕丝绸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增强蚕丝绸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玉荣  李芬  王林 《蚕桑通报》2011,42(4):52-53
桑橙瘿蚊自1987年在我县首次发现以来,由于虫体小,繁殖快,世代多,扩散传播极为迅速,一直是我县重点防治的害虫。桑橙瘿蚊以幼虫寄生在顶芽的幼叶问,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变形、弯曲、凋萎、枝条封顶停止生长。每年都有部分桑园受到危害,到中、晚秋蚕期,小蚕采不到适熟叶,大蚕期桑叶不足,叶质老化,严重田块中、晚秋蚕无...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0,(9):16-16
<正>今年,北京市房山区中华蜜蜂保护基地因中蜂病害迅速传播,蜂群大量死亡,蜂农损失惨重,养蜂热情剧减。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获悉后,立即成立"中华蜜蜂疾病防治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站长刘进祖研究员、生产管理科科长张永贵工程师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刘挺 《中国蚕业》2014,(3):18-18
2014年6月24日,由中国蚕学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承办的蚕业信息传播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市召开。来自国内10多家蚕业期刊和蚕业(农业)信息网站的编辑、管理和技术人员近4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家禽运输工具的生物安全须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输工具被称为动物疫痛的“流动媒介”,在动物疫病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于运输工具在动物疫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对运输工具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家禽生物安全可以定义为“免遭传染性疾病、寄生虫以及害虫传播的安全”。运输工具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清洁和消毒两个方面。在每两次运输之间必须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原则是先清洁,后消毒。如果严格遵守,可以减少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南充市针对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蚕桑专合组织,涌现出了南部先锋蚕业合作社、中心蚕业合作社、兴盛蚕业合作社、西充友林蚕业合作社、阆中小观蚕业合作社等一批蚕桑专合组织,它们在解决蚕农增收、提高蚕农整体素质、推广养蚕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推进蚕桑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探索南充市蚕桑专合组织的成功模式,笔者多次深入四川省西充县友林蚕业合作社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玉云 《广西蚕业》2005,42(3):45-45
养蚕结束后的“回山”消毒能有效地杀灭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存在的大量病原物,减轻蚕病的危害。但是目前许多蚕农对“回山”消毒认识不足,技术措施不到位,从而导致蚕病原物大量存在,为下期蚕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为了防止病原扩散传播,必须及时进行“回山”消毒。  相似文献   

13.
《蚕桑通报》2014,(3):60-60
由中国蚕学会主办,广西蚕学会、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承办的“蚕业信息传播研讨会”于2014年6月24日,在广西北海召开。来自《蚕业科学》、《中国蚕业》、《蚕桑通报》、《广东蚕业》、《北方蚕业》、《蚕丝科技》、《四川蚕业》、《江苏蚕业》、《广西蚕业》、“中国蚕业信息网”、“广西蚕业信息网”和《山东蚕业》、“辽宁蚕科所网站”等国内蚕业信息传播界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桑叶浸渍消毒是切断食下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海宁市采取桑叶全龄用0.3%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落实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也是导致原蚕户饲养原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在了解省内兄弟蚕种生产企业微防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春蚕五龄期推广使用多菌灵粉250倍液在桑树上喷施代替桑叶浸消,以期达到在控制微粒子病的基础上,提高蚕农饲养原蚕积极性的目的。但多菌灵粉使用后,蚕种孵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家蚕饲养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蚕病的发生是病原微生物传染的结果。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病蚕和某些患病昆虫尸体或它们的排泄物都是传染源,它们在自然界中存活力较强。此外,又可借助病蚕尸体或蚕沙的搬运、雨水的冲洗流动,空气中的尘土飞扬以及家畜、家禽食下后排出的粪而传播,致使蚕室、蚕具、桑叶及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在养蚕过程中蚕座内的反复传染以及饲养人员的携带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省蚕学会于二月十九日在广州举行全体理事会议,有二十位理事出席,共同讨论研究一九八二年蚕学会的活动和工作安排。会上先由理事长唐维六教授传达去年十二月在镇江召开的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精神。当大家得知中国蚕学会准备于今年十一月左右在江苏举行以围绕如何提高茧质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的年会活动,以及组织对黄淮海地区的蚕业考察;在我国举行国际野蚕丝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等消息时都受到很大鼓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养蚕学>是农业部组织编写的农业科学著作之一,<中国养蚕学>的编写出版是我国蚕业科技界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对于促进我国蚕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蚕业生产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对我国蚕业科技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世界蚕业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莫云霞 《广西蚕业》2005,42(4):68-68
近两年来,由于广西鲜茧价格的不断上扬,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很高,不断地扩种桑树,增加养蚕批次,以期达到增收的目的,但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养蚕批次太密,大、中、小蚕同室饲养,大蚕工作忙时易忽视小蚕的管理,造成小蚕饲养不好、体质弱,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感染蚕病,造成养蚕失败,产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养蚕批次过密,前批蚕刚刚上蔟结束,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和消毒蚕室,下一批蚕就到时间要放地下饲养了,蚕农没时间进行蚕室消毒,只能随便消毒一下地面甚至扫一下地就直接下地养大蚕,如果上批蚕发生了蚕病,很容易引起蚕病的垂直传播,轻则减产,重则导致连续多批养蚕失败,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9.
市售灭蚕病为蚕用粉型消毒剂。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蚕座消毒时,将灭蚕病粉剂改作水剂使用,对预防家蚕病毒病、细菌病以及僵病的传播与发生,其作用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正《北方蚕业》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湖北等九省十四家科研院所(站)、蚕业学(协)会协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季刊,A4开本,逢季末出版,邮发代号52-257,各地邮局发行和由本刊编辑部同期发行。《北方蚕业》以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为己任,立足北方,面向全国,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