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密度四翅滨藜人工种群的分枝格局可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种群的构件结构理论,对不同栽培密度下四翅滨藜分枝格局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支格局主要受空间资源和光照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高、冠幅以及分枝数方面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高与密度呈正相关,类型Ⅰ植株高大于类型Ⅱ和类型Ⅲ;冠幅以及各级分枝数与密度呈负相关,冠幅类型Ⅲ大于类型Ⅰ,各级分枝数类型Ⅲ和类型Ⅱ大于类型Ⅰ,且差异显著;(2)在1级/2级分枝率、2级/主侧枝分枝率、2级枝平均分枝角度、2级枝平均长度在3种类型中不存在差异,而在主侧枝节间距、主侧枝平均枝长度、1级枝平均分枝角度方面类型Ⅲ与类型Ⅱ和类型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主侧枝平均分枝角度、1级枝平均枝长度方面类型Ⅲ和类型Ⅱ与类型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密度越小,其差异越显著;(3)不同方位分枝格局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侧枝分枝角度、1和2级枝平均长度、分枝角度,主侧枝分枝角度南大于东、西,1级枝分枝角度北大于东、西、南,2级枝分枝角度西、北大于东、南,1级枝平均长度东、南大于西、北,2级枝平均长度南、北大于东、西,而主侧枝节间距,平均枝长度差异不明显。由以上分析表明,四翅滨藜具有很强的空间结构可塑性,人工种群栽培密度不应小于2 m×2 m。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植物胡杨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枝系构型特征进行研究,为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进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防风林的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方法]根据胡杨胸径的大小,比较胡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枝系构型特征值:分枝长度,分枝角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结果](1)树冠不同部位构型格局中,各级分枝长度数值和各级分枝角度数值从上到下均表现为逐渐变大的趋势;(2)幼龄期、中龄期和老龄期分枝长度从第3级到1级排序为老龄期>中龄期>幼龄期,且幼龄期、中龄期和老龄期枝条伸展能力从第3级到1级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3)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各级分枝角度没有明显变化,除当年生、2级和3级分枝角度之间差异显著之外,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分枝角度不仅随枝级的增加而增而且随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胡杨植株生长过程中,其植株枝径比差异不显著(P<0.05);(5)幼龄期、中龄期和老龄期的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呈现差异显著(P<0.05),且总体分枝率均较大,分别为1.95 ±0.15、1.96±0.07和2.38±0.05.[结论]胡杨植冠构型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一定的可塑性,而且胡杨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上枝系构型也呈现一定的可塑性.与灰叶胡杨枝系构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植物(种群)生存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和进化机制,以四川省雅安市老板山林内、林缘、沟边丛生以及林内单株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角度、枝径比、逐级分枝率以及叶片数、叶面积等构件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下,水麻分枝数以一级枝为主,沟边丛生水麻分枝长度优于其他生境,但无三四级枝生长,其分枝角度整体表现为收敛型,空间拓展能力较其他生境强;②同一生境下,二三级枝枝径比(RBD3:2)最大,三四级枝逐级分枝率(SBR3:4) < 一二级枝逐级分枝率(SBR1:2) < 二三级枝枝逐级分枝率(SBR2:3),二三级枝之间水分、养分运输效率高,分枝能力最强;③叶片数与分枝数变化规律一致,林缘丛生水麻叶片数最多,其叶面积与沟边丛生都大于其他生境,同一生境中,叶面积二级枝>一级枝>三级枝;④林缘生境更适合水麻聚集生长,沟边丛生水麻护坡、固土效果明显。表明不同生境水麻对光照、空间等环境条件响应不同,可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获取生境资源,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4.
不同坡位下罗甸小米核桃枝构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不同坡位下罗甸小米核桃枝构件特征,运用Harper构件理论对处于中坡位、坡下位以及无坡位的罗甸小米核桃枝构件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坡下位罗甸小米核桃分枝数较大,生长较旺盛;(2)罗甸小米核桃空间拓展能力大小为无坡位>中坡位>坡下位,光照和二氧化碳的利用潜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一级枝的分枝长度;(3)罗甸小米核桃分枝能力大小为无坡位>中坡位>坡下位,枝条分枝能力大小为三级枝>二级枝>一级枝;(4)一级枝与二级枝之间水分和养分的运输状况对罗甸小米核桃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辣椒茎枝形态发生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基于有效积温(GDD)的辣椒茎枝形态发生模拟模型,为辣椒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温度对辣椒主茎及分枝形态发生的影响,并量化了温度与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形态的关系,构建了基于GDD和Logistic方程的辣椒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形态发生的动态模型.[结果]辣椒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的增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采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模型,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854、0.060、3.220 cm.[结论]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RMSE值均较小,说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精确度,所构建的辣椒主茎和分枝形态模型为辣椒功能—结构模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以树冠结构为特点的毛白杨幼树生物学特征,为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提供参考,以3年生三倍体毛白杨优良无性系B301人工林为对象,从分枝数、基径、枝条长度、着枝高度、方位角、分枝角度、生物量等角度,分析其树冠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B301不同级别侧枝数量差异显著(P<0.05),二级枝条最多,一级枝条和二级枝条占总侧枝数量的94.7%;不同方位分枝数量差异显著(P<0.05),东北方位最多,为总分枝数的39.3%,但单枝及单叶生物量在方位上差异不显著(P>0.05);各级侧枝枝条基径、着枝处直径、着枝高度、枝条长度差异显著(P<0.05),但不同方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树冠在垂直结构上分层明显,其侧枝集中在树干中部树高51.1%的范围;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干重)为34 741.9 g,枝条及叶片的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33.8%和11.2%;枝条及叶片生物量与所在枝条基径相关性最大,通过幂函数构建枝条基径与枝、叶生物量回归方程,回归关系显著(P<0.000 1)。因此,三倍体毛白杨B301树冠水平空间大、垂直层次分明,是比较理想的冠型,研究结论可为其合理修枝方式和强度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与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消化系统之间的差异,试验对两种鼠进行解剖。结果表明,褐家鼠食管平均长度占体长比值是大仓鼠的0.873倍;胃(不含内容物)的平均质量占体重比值是大仓鼠的0.462倍;小肠平均长度占体长的比值是大仓鼠的1.557倍,大肠平均长度占体长比值是大仓鼠的0.383倍,盲肠平均长度占体长比值是大仓鼠的0.283倍;肝重与体重比值是大仓鼠的1.190倍。两种鼠的消化系统中器官长度和结构有多处差异,两种鼠对于食物质量选择的分化程度明显,且褐家鼠食物选择广泛,大仓鼠对植物性食物依赖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制定蓖麻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蓖麻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分析种植密度与植株性状和叶片产量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不同密度对蓖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蓖麻种植密度与植株株冠径、主茎上部分枝数量、叶片长度和叶柄长度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主茎叶片重量相关性显著(p<0.05);主茎叶片重量与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柄厚横径、叶片重量、每千克叶片数量和叶片重量等指标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主茎直径、叶片长度、叶柄宽横径和叶柄重量等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蓖麻不同种植密度与除植株上部分枝量外的其余指标的回归方程符合二次曲线规律。种植密度对叶片产量影响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蓖麻叶片长度及叶片重量显著增加,叶片宽度显著增大,从而显著提高叶片产量。  相似文献   

9.
1结果枝组的类型结果枝组是苹果树体中的基本结果单位,它生长在各级骨干枝和辅养枝上,由2个以上的结果枝和营养枝组成。根据其分枝数量生长在骨干枝上的一段枝轴长短,常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结果枝组具有2 ̄4个分枝,枝轴长度15厘米左右;中型结果枝组具有8个左右的分枝,枝轴长度约30厘米;大型结果枝组有12个以上的分枝,枝轴长度50厘米左右。在苹果树体中,小型结果枝组数量多,占据空间小,能够起到填补树冠内小空间和保持通风透光的作用,但由于其有效结果枝少,有间歇结果和不易更新等特点;中型结果枝组的分枝较多,有效结果枝数量也多,生…  相似文献   

10.
对34头同窝或同日龄不同窝初生、10、20、30、90、150、210日龄香猪进行剖杀,测定体重、体长、胃肠重量及肠长度,并测定消化液pH变化。初生、30、150、210日龄时体重分别为:0.5、2.5、8.5和14kg。初生时,体长与肠长的比例为1∶17,30日龄内仔猪胃和小肠增长速率最快,之后随饲喂粗料增加而使大肠长度及重量明显增加。初生—30日龄、胃液pH3.0-6.0,30-210日龄时变动在1.5-5.0之间,胆汁pH6.0-7.0,肠道其它部位pH变动在弱酸和弱碱之间。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民猪和哈白猪的初生仔猪(生后5天以内)各15头,观察总结了小肠位置和排列的各种不同类型,井对两品种小肠各段的长度和周长进行测量比较,为初生仔猪解剖学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对家兔44只、家犬31只、小白鼠30只的血容量及内脏参数作了测定,结果见表。兔除肝脏外各脏器占体重的百分率、胃容积、血容量及肠管长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兔肺.肝和肾,犬肾和肝占体重百分率跟体重成负相关、兔小肠、盲肠、阑尾、结肠、胃容积.犬肠和胃容积,小鼠胃容积均跟体重成正相关。其余各性状跟体重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支成年大熊猫的肝门静脉系的解剖学观察,对前人的文献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更正。肝门静脉系包括三个部分:肝门静脉干;肝门静脉的属支;肝门静脉的分支。肝门静脉的属支包括:脾静脉,肠系膜前静脉,肠系膜后静脉,胰十二指肠前静脉,胃网膜右静脉,胃右静脉。其分支是:分出右支到肝右外叶及尾状突;左支到肝左内叶,左外叶,右内叶,方叶及乳状突。  相似文献   

14.
姚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23-8624
[目的]为牦牛形态学及高原兽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选取高原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管的解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平原黄牛进行比较,探讨牦牛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剖学特点。[结果]牦牛的肠管总长和小肠长度小于黄牛,牦牛大肠长度大于黄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牦牛的肠管解剖学特点是其肠道对高原低氧环境以及粗饲放牧方式的一种解剖学适应。  相似文献   

15.
对泰山螭霖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肠道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山螭霖鱼无胃,食管之后是肠道,起始端膨大呈球状,且肠道在体腔内呈“S”型走向,肠长比(肠长与体长之比)为3.04。其肠长比(Y)与体长(X)的回归方程为Y=-0.6624+0.253x(R=0.6339)。肠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肠管直径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大体解剖学技术,对1~10周龄淮南麻鸭小肠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麻鸭小肠的长度、质量和周长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小肠相对生长率随周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Gompertz、Richards和Logistic 3种模型拟合小肠质量效果均好,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为0.986 5,得到Gompertz模型方程为:y=39.09×exp(-exp(0.93-0.28x)),生长拐点3.37周龄,拐点体质量14.38 g。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和Spot321图像分析系统对荥经长毛兔消化道各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荥经长毛兔消化道具典型草食动物结构特性,口腔内具发达的牙齿,上蜃纵向开裂;食道粗短,黏膜表皮角质化;胃囊状膨大,黏膜皱褶发达;小肠长,肠绒毛发达;大肠较长,无肠绒毛.各段管腔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外膜)四层结构,各部位的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此外,粘膜下层、肌层的相对厚度等也存在差异.荥经长毛兔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与其食草性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超级新品种稻‘松粳15’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探讨其高产机理,采用田间小区常规种植,通过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了‘松粳15’着粒密度、穗长、一次枝梗特性、二次枝梗特性等穗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r=0.9887**)、着粒密度(r=0.9768**)、一次枝梗数(r=0.8047**)、一次枝梗粒数(r=0.9338**)、二次枝梗数(r=0.7295**)、二次枝梗粒数(r=0.8606**)与‘松粳15’的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t=2.090,P= 0.041)和穗长(t=-1.223,P= 0.048)的偏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上述穗部性状对产量影响较大,提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有利于增加每穗颖花数,同时还应注重穗长的选择培育大穗并控制结实率以进一步挖掘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对12例马属大家畜大结肠动脉进行观察研究后得到结果:马属大家畜大结肠动脉的结肠上动脉和结肠下动脉之间有交通支相联系;分布到大结肠壁上的动脉分支不是传统概念所描述的直接从结肠动脉干上分出,而是以结肠动脉干上分出的分枝互相吻合成弓状,这些弓可以包括1—3级,从最末一级弓上发出分支分布到肠壁上。结果说明;上、下结肠动脉间有交通支相联系;大结肠动脉也有动脉弓存在。  相似文献   

20.
5头雅南公猪与22头雅南母猪的56头后代,在相同条件下,估测肥育性能、胴体性状和体态结构的遗传参数。结果是:膘厚(0.0177)、板油重(0.1115)、肩胸重(0.1201)的遗传率值偏低;胴体瘦肉率(0.8012)、胴体长(0.8459)、平均日增重(0.7770)偏高,其余性状与国内地方品种估测值接近。眼肌面积、腿臀重与腹围之间呈极强烈的遗传负相关(-0.9774、-0.6835)。体长与眼肌面积、瘦肉率间呈极强烈的正遗传相关(0.9004、0.5003)。与膘厚、腹围呈极显著负遗传相关。通过性状相关的通径分析,建立了间接估测胴体瘦肉率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