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省天全县杂交竹枯萎病的症状观察、显微镜检验、组织分离鉴定和柯赫假定分析 ,并结合林间自然发病情况研究 ,认为该病害为杂交竹枯梢病 ,其症状表现为枝枯、梢枯和株枯型 ,以株枯型为主 ,病原为黑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  相似文献   

3.
通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大豆顶枯病病株的顶部组织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细菌(RLB),形态为多态型、大小为1807—430×423—192毫微米,膜壁厚为19-23毫微米。在健株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病原物。  相似文献   

4.
从发病鸡病变组织采集病料 ,通过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经电镜观察、包涵体检查和理化特性检查证明分离病毒为鸡痘病毒 ;用分离毒株研制出鸡痘油乳剂灭活苗 ,配合鸡痘鹌鹑化弱毒苗使用 ,用于鸡痘的预防 ,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花生斑驳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花生种传病苗、花生病株以及花生种植区的大豆病株上分离到三个病毒分离物。经基本性状的测定,证实它们是同一病毒。汁液摩擦接种可侵染八种豆科、藜科和茄科植物,在苋色藜接种叶上产生局部褪绿斑。由桃蚜、豆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可通过花生种子传病。病毒粒体线条状,有风轮状和束状内含体。并根据血清学的琼脂双扩散和免疫电镜的测定结果,将这三个病毒分离物鉴定为花生斑驳病毒(PMV)。  相似文献   

6.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广西的桑园中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从病桑根部和茎部组织经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细菌菌株,选择1个典型菌株GXE001进行接种桑树,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柯赫法则证明GXE001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GXE001菌株为Enterobaaer cloacae.  相似文献   

7.
从豫北某鸡场的发病鸡采集病料,经过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接种,确诊该批鸡患有鸡霍乱,并用发病鸡病料研制成组织灭活苗,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麦骨干亲本之一的阿夫小麦,由于“立枯病”严重,被认为是其不稳产的三大因素之一。为此,作者曾对这个病害作过7年调查访问和5年协作研究。通过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以及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未能证明也未能查到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等病原物,但在电镜下可见病组织的细胞病  相似文献   

9.
为鉴定福州地区不结球白菜黑腐病致病菌,以感染黑腐病的不结球白菜植株为材料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通过观察所分离病原菌的形态及接种试验发现其形态和发病症状与黑腐病的形态和发病症状相一致。以细菌通用引物16S对该病原菌进行16SrDNA的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野油菜黄单胞菌(Genbank:CP017308.1)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从接种病原菌植株中重新分离病原菌,其16SrDNA序列与之前接种菌株序列一致。以上结果初步证明分离的病原菌为不结球白菜黑腐病病原菌,且该病原菌为十字花科黑腐病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拮抗木霉菌防治立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采集土样28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木霉菌(Trichoderma.spp)菌株60个,以立枯比丝核菌为供试病原菌,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对立枯丝核菌有强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菌株,将其孢子悬液对茄苗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接种测定其对立枯病的防治,结果表明:这种拮抗木霉菌对茄子苗期立枯病人明显的防治效果,子叶期防效达73.3%,真叶期防效达71.34%。  相似文献   

11.
腐霉对姜根茎腐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姜根茎腐烂的三种症状类型:青枯型、黄腐型及黄枯型;分别由青枯细菌、腐霉菌及青桔细菌和腐霉苗引起,鉴定出4种致病腐霉:P(?)(?)P.(?)P.(?)和P.(?).通过接种试验,证明腐霉对姜有较强的致病力;与青枯细菌共同为害,病将更严重,故姜的根茎腐烂不完全是细菌青枯病。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毒河南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疑似猪伪狂犬病的病料中分离到 1株病毒 ,通过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检查、PCR方法检查 ,证明该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毒 ;用分离株研制出油乳剂灭活苗预防猪伪狂犬病 ,预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14.
黄瓜苗病拮抗菌的筛选与活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3株细菌B2、B3、B9和1株真菌FT3(水霉菌)。它们对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引起的苗病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B9和FT3对由瓜果腐霉菌引起的苗病防治效果高达70%以上。B9和FT3在病菌接种量不高的条件下混合使用可表现出协同防病作用。化学农药福美双对生防细菌B9的防病功能有促进作用,但却抑制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80-1982年在田间观察了大豆病毒病的症状共有八种,对其中表现为重花叶类型的毒株,经鉴别寄主反应、传染途径、抗性测定、电镜观察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如下: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在测定的19种植物中,除侵染大豆外,在菜豆接种叶片上表现浅黄色斑驳,回接大豆后呈系统花叶。此病毒在感病品种上很容易摩擦接种,发病率在40-83.33%;病株种子传病率高达68.42%,褐斑种子传病率高于无褐斑种子。种胚、子叶和种皮均能传病,以子叶传病率最高。测定12种蚜虫均能传病,其中以桃蚜、刺槐蚜传病率最高,杨蚜次之,该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5-70℃,稀释限点1:1000-6000,体外保毒期4-5天。用浸出法和2%磷钨酸负染,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线条状,大小为760×13nm。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定病株汁液的血清反应呈阳性,在抗血清孔六和抗原孔穴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呈直线。根据以上性状,鉴定河南大豆重花叶类型病毒病的毒源为大豆花叶病毒(SMV),该病为大豆花叶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肾茶叶枯病致病病原菌,笔者从肾茶云南产区采集的肾茶叶枯病样本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对其进行了病害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落初期下部淡粉色,后期为深黄棕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成熟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隔膜。将病原菌离体接种到健康肾茶叶片,保湿培养数天后接种部位出现黑褐色病斑,与田间症状一致。病原菌基因组DNA经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 扩增及同源性分析,病原菌与Fusarium nematophilum,Fusarium equiseti,Fusarium chlamydosporum,Fusarium longipes聚为一支,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40%~99.60%。结合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  相似文献   

17.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西省某猪场死亡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48 h后开始表现不安,呈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死亡。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使细胞出现病变、死亡。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呈圆形,囊膜清晰可见,直径130~170 nm。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953 pb DNA片段。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伪狂犬病病毒GN0605株。  相似文献   

18.
丹东地区番茄花叶病的病害样本,经分离鉴定得知毒原种类为黄瓜花叶病毒(CMV),但也有一些混合侵染者。病汁液摩擦接种于心叶烟及普通烟上,均表现花叶症,侵染蚕豆生局部枯斑,侵染苋色藜表现针尖大小的枯斑。经试验该病毒致死温度为65℃,稀释限点为1:3000,体外存活期1~4天。电镜观察病毒粒子为球状。药剂防治试验采用 NS—83增抗剂100倍液及“九二○”10ppm 液喷雾防治,均有不同程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江苏省51个市(县)采集的550余份小麦纹枯病病叶鞘上共分离获得441个细菌分离物,其中35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产生了拮抗作用,占总菌株数的7.94%。经300 d转代保存后仍有28株菌保持了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拮抗或抑制作用。拮抗细菌与纹枯菌混合接种小麦,对纹枯菌的侵染有抑制作用,其中GC4菌株对纹枯病的抑制率达63%。  相似文献   

20.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分离培养及其感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首次成功地人工培养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BLO),以此为抗原制备免疫抗血清,对黄龙病诊断获得满意结果。BLO阴性,菌落多为圆形,无色至褚红色,大小为0.09-0.18mm,培养初期,菌体两端钝圆,大小为(200-600nm)×(670-2000nm),菌体表面呈波纹状,胞壁厚16-25nm,培养约10天左右,菌体一端沿纵轴延伸一长柄,柄长约与菌体等长或更长些,大小为(45-92nm)×3500nm。 BLO通过虫传、注射、浸根和剥皮等接种方法接种于健康的柑桔幼苗,表现出典型的黄龙病症状,接种发病的植株,再次分离到同样的BLO。在电镜观察下,证实该病原存在于筛管细胞,用不带病的柑桔木虱吸食BLO,作传病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