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鱼要高产,必须管好一池水。水是鱼类生存的唯一环境。鱼在水中呼吸,靠水体提供氧气,也将二氧化碳滞留水中;鱼又从水中摄取食物,也将粪便及其废物排出水中。养鱼水质生态平衡的主要指标为:生长最佳水温为20~30C,溶氧大于5毫克/升,透明度为25~40厘米,pH 值为6.5~8.5,淤泥深度为10~15厘米。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加速水质自我净化,促进水体内各种物质良性循环,可明显提高养殖质量和产量。水质处理技术如下:当水温高于最佳养殖水温时,  相似文献   

2.
王增芳 《新农业》2003,(8):28-29
水是鱼类生存的惟一环境,科学养鱼,除了合理营养配方外,还必须养好水. 一、水质好坏的判断 1.检查pH值 pH值是鱼池水质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着水体中很多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同时也反映出水体总的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pH值对鱼类的安全范围是6~9,但鱼类最适于生长的pH值为7~8.5,pH值超过9.5或低于4.5,就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1、水质好坏的判断(1)pH值。pH值反映池水的酸碱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水体中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鱼类的安全pH值范围是6~9,最适生长的pH值为7~8.5。(2)透明度。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池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即水的肥瘦。一般透明度在30厘米左  相似文献   

4.
1 “养鱼先养水”是我国从事渔业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养水的基本功就是看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颗粒以及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形成,水色还与水体透明度有直接关系,其中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因素。其原因是水体浮游生物中有不同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体内含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当其种类和数量变化时,池水颜色亦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5.
合理施肥,适时注水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鱼类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但施用过量,又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并污染水体。因此,要合理施肥,掌握好“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并且有机肥一定要先经过发酵。成鱼池要求的肥水,透明度在25厘米~40厘米之间。当池水水色过浓,呈黑褐色,悬浮大量有机物,透明度低于25厘米时,说明水质过肥,不可再施肥,并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隔10天~15天换水30厘米左右深,使水质符合“肥、活、嫩、爽”的要求。勤捞残渣,清除淤泥在养殖水体中,…  相似文献   

6.
一、池塘水质的判断方法池塘水质的好坏一般用“肥、活、嫩、爽”四个字来判断。“肥”表示水中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活”表示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池塘水色经常发生变化;“爽”表示水质清爽、透明度适中,水中的含氧量较高;“嫩”表示水色鲜嫩,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且细胞未老化。1.看水色。池塘水色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褐中带绿);另一类以绿色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绿中带褐)。两种都是肥型水质,但黄褐色水中所含鱼类易消化浮游生物较多,故较绿色水质好。2.看水华。水华是池塘…  相似文献   

7.
一、网箱养鱼所需的自然条件 (一)水质条件 要求水质好、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透明度是养殖水体水质好坏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指光线透人水层的深度,其大小与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及藻类的多少有关.透明度大、洁净的水溶氧丰富,适合于网箱养殖吃食性鱼,如鲤鱼、草鱼、蝙鱼、团头鲂、斑点鲴、罗非鱼等.透明度在30~50cm的水是富营养化水体,适于网养滤食性鱼类,又适于网养吃食性鱼类.透明度在30cm以下,如确系是由于浮游生物所致,则可以网养滤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8.
<正>1、培肥水质。鱼池常施草木灰,能提高水体中的磷、钾、钙、镁等元素的含量,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大量的天然饵料。2、调节池水酸碱度。适宜鱼类生长的池水pH值为7.5至8.5,鱼池清淤并施用草木灰后,可使池水的pH值调整到7.5至7.8。  相似文献   

9.
<正>养鱼养虾就是养水,其实一般性的养殖动物都生活在特殊的水体环境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养殖水体的水质好坏:一方面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另一方面是通过水色"看"水质。1.黄褐色水(包括褐色水、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当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黄褐色,该种水  相似文献   

10.
无机肥又称化肥。养鱼生产中通过施用无机肥.直接培肥水质.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为鱼类生长提供充足的天然食料。  相似文献   

11.
正养鱼先养水。水质的优劣是决定水产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而水质的优劣可通过水色判断出来,绿水(蓝绿色或老绿色水)是主要危险水色之一,对水产养殖危害极大。主要特征绿水中蓝绿藻、隐球藻、粘球藻、微囊藻大量繁殖,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厘米左右。能清楚看见水体中有颗粒状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来后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山塘养殖中经常出现。一旦天气骤变,水质会急剧恶化,造成蓝绿藻等大量死亡,死亡后的蓝绿藻会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从而  相似文献   

12.
<正>"养鱼先养水",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水质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不良水质则会影响其生长,乃至带来各种疫病。一般来说,良好水质可以概括为"肥、活、嫩、爽"。良好的水质必须定期调控池水的理化因子,加强管理养殖投入品。池水的理化因子是水质变化的内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温、溶氧、二氧化碳、硫化氢、营养盐类、透明度及水色等,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控以实现水质的优化。养殖投入品则是影响水  相似文献   

13.
<正>1.对鱼塘水质状况进行定期检测(1)对鱼塘水体颜色的监测。水体出现黄褐色,说明水体中存在较多硅藻与绿藻,该水色是鱼类养殖的上好水色。通过对鱼塘水色的观察,能够大体判断出藻类优势种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状况,从而作为对鱼塘水质检测的指标。(2)对鱼塘水体pH值进行检测。陆地鱼塘养殖对水体的pH值要求一般为  相似文献   

14.
<正>1鱼病发生因素1.1环境因素。鱼的体温会随其生活水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当温差过大时,就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当水温急剧变化时,鱼类会因为不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导致死亡。在养殖过程中,最主要的指标是水色、溶解氧、pH值及"三氮"含量。同时适量的淤泥层具有调节水质和供肥保肥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过厚会使有机物耗氧量过大,  相似文献   

15.
刘山乔  徐莉 《当代农业》2014,(10):38-39
一、水质管理 1.适时加注新水 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一般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深.如水质过肥、透明度低或是老水要进行套水.要放掉池水1/3再加注新水或边排放边加水.并且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管理与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水质管理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应该是由绿藻或硅藻占优势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养殖前期,即投苗1个月内,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基本不换水。中后期透明度控制在35~60厘米,采取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2004,(6):5
1、微囊藻。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和碱性较重(pH值8~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1升水中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够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池塘养鱼对池塘水源、面积、水深、形状和方向、底质、环境的要求,进而提出养鱼高产稳高的池塘改造方法,最后对养鱼水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池塘养鱼提供参考。池塘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其条件决定着养鱼的效益,一般来说,影响鱼类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的容积、水温、透明度、水体运动、溶解气体、pH值、营养盐类、溶解有机质、饵料生物、病虫害等,这些因子不仅与池塘的基本条件及所有增产措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养鱼技术的实施也直接受到池塘条件的影响。因此,鱼池应该尽可能做到有利于改善上述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夏秋季光照充足、水温高,鱼类摄食量大,是鱼类一年中生长的高峰期,也是养鱼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夏秋季渔塘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水质管理对养鱼池的水质要求是"肥、洁、鲜、爽",高产鱼池透明度应保持在25—35厘米,水中溶气大部分时间稳定在3—5毫克/升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夏季气温、水温高,既是鱼类生长旺季,也是鱼病高发期。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加强疾病防控,确保鱼类安全度夏、健康生长。1.抓好水质管理(1)定期注换新水。每7~10天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20~30厘米,保持水深2~2.5米;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30%的旧水,保持水体透明度35厘米左右。(2)合理开机增氧。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清晨开机,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机,有浮头征兆应提前开机,一般每次开机2~4小时,保持水体溶氧量4~5毫克每升。(3)改善水质环境。每15天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1次,调节水体p H在7.5~8.5;定期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