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固氮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效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固氮效能在25mg葡萄糖以上株数少,大都在10-20mg葡萄糖之间,生态因子对固氮效能有明显影响,优良的生态因子能提高固氮效能。本文还能固氮微生物利用开发提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地耳生物固氮特性及其在内蒙古草原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耳进行地上生物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固氮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耳在晴天、早、晚是固氮能力最强的时间,中午几乎测不到固氮活性,而夜间气温不低于 5℃时仍能固氮。夏季雨天24h均能固氮。根据地耳在不同草原的分布及生物量、固氮活性昼夜变化、季节动态和年降水天数,估算出地耳在内蒙古草原的固氮量为1~4kg/hm2·a。  相似文献   

3.
联合固氮是草原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但是目前对于牧草联合固氮方面的研究却仍然比较滞后。综述了牧草联合固氮菌的种类、固氮酶活性、对牧草的促生作用、影响固氮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牧草联合固氮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江文  高永革 《中国草地》1994,(6):64-69,73
对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影响豆科牧草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豆科牧草种的固氮能力及其固氮效益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应利用植物潜在的固氮价值更经济地进行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5.
由两头绵羊的瘤胃液中分离到三株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可于无氮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其中一株为需氧固氮,固氮能力较强,另两株为厌氧固氮,固氮能力较弱,鉴于它们在瘤胃液中存在数量较多,认为是绵羊瘤胃中一个正常的菌群,从而为瘤胃菌群增加了一个新的类群,并进行了生化鉴定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普遍现象,关于灌木扩张对草地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小叶锦鸡儿是广泛生长于内蒙古草原的豆科灌木,研究其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了荒漠草原(干旱地区)和典型草原(半干旱地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内外不同土壤深度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并从灌丛对群落物种的选择性、灌丛沃岛效应、灌丛效应和干旱效应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引起这些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不仅增加了固氮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而且改变了群落组成。群落组成的改变表现在37.50%~58.33%种属的多度发生显著变化、优势属及其优势地位改变、灌丛内外Jaccard相异性指数较大(0.40~0.76)和灌丛内外NMDS(非度量多维度尺度分析)群落组成排序图的分异;ANOSIM检验表明灌丛内外群落组成差异显著。灌丛对固氮微生物群落的效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衰减,随着干旱增加而加强。灌丛对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大于气候干旱对其的影响。灌木小叶锦鸡儿对固氮微生物群落影响机理是:1)灌丛对固氮微生物物种具有选择性;2)灌丛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影响了固氮微生物群落;3)气候干旱增强了灌丛对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4)灌丛还通过缓解干旱的作用而影响固氮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从重庆、安徽和新疆3个地区的宿主苜蓿上分别分离纯化出1个根瘤菌菌株。将3个菌株分别接种到WL323和阿尔冈金两个品种苜蓿上。分析不同处理的固氮能力和它们的芦丁的含量,以及黄酮含量和固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氮能力、芦丁、黄酮含量都受到根瘤菌菌株、苜蓿品种和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并且各组合的芦丁含量与固氮量之间成负相关,黄酮含量越高,固氮量越少。  相似文献   

8.
对多年生小叶锦鸡儿不同生育期根瘤固氮能力、不同树龄小叶锦鸡儿根瘤固氮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开花期固氮酶活性最高,此时土壤含氮量和植株含氮量最高;新瘤多发生于果后营养期,植株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结实期;二年生和五年生植株的根瘤固氮能力强于三年、四年生植株,随生长年限的延长,植株生物量逐渐增大,含氮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兆红 《青海草业》2007,16(3):59-60,55
生物固氮对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估计,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5×107t,是工业固氮的3倍。其中农田固氮约为9×107t,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能力居各类固氮体系之首,约为3.7×106t。近年来,共生固氮资源的人工开发利用成就显著,花生、大豆、紫云英、三叶草、直立黄芪、苜蓿、红豆草等根瘤菌接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南方荒山和北方黄土高原飞机大面积播种豆科牧草技术的推广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开发利用生物固氮资源及人工草地栽培豆科牧草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每年从豆类生物固氮获取240×104t氮素,俄罗斯为260×104…  相似文献   

10.
红壤低丘岗地几种豆科牧草共生固氮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比较了五种豆科牧草在新垦红壤上的共生固氮效果,接菌每亩可固氮2kg左 右,增产鲜草123.1-401kg,说明接种根瘤菌剂是提高豆科牧草产量和固氮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紫花苜蓿体内异黄酮与结瘤固氮及氮效率的关系,以紫花苜蓿品种中氮高效的"LW6010"和氮低效的陇东苜蓿为材料,采用室内营养液砂培,设5个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氮效率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和固氮特性以及异黄酮合酶(IFS)和结瘤信号传递通路基因(nod)的表达。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与根瘤数、单株总根瘤重以及单株固氮潜力的相关性显著,并且在低氮胁迫时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以及根瘤数、单株总根瘤重和单株固氮潜力均显著上升。另外,还发现:氮高效的"LW6010"紫花苜蓿在氮胁迫时,茎叶和根系中上调的IFS基因数量和上调幅度均大于氮低效的陇东苜蓿,因此促进了nod基因的高表达,最终提高了氮效率。综上所述,1)紫花苜蓿的结瘤固氮与异黄酮含量显著正相关,在外源氮素浓度改变时,紫花苜蓿能通过茎叶和根系中不同IFS基因的表达提高体内异黄酮含量,从而刺激nod基因表达来促进结瘤和提高单株固氮潜力;2)紫花苜蓿体内异黄酮含量的差异是决定其氮效率高低的重要原因,氮高效紫花苜蓿在氮胁迫时通过多个IFS基因的高表达促进异黄酮合成,进而刺激结瘤固氮,从而表现出氮高效。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豆/禾间作在不同生长阶段及种间互作的氮营养动态特征,本试验采用营养液砂培法进行了盆栽根系分隔模拟间作试验,通过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不同生育时期的氮代谢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在各生育时期下均表现为...  相似文献   

13.
青海豆科植物根瘤及固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野生及栽培豆科植物结瘤以及固氮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栽培豆科植物均能自然结瘤,野生豆科植物结瘤率近为45%。青海地区豆科植物根瘤大多圆形,棒状或指状,形状较为规则。栽培豆科植物根瘤多数为粉红色,而野生豆科植物多数为白色,棕色或黄色。125种根瘤样品用ARA测定结果表明,30%根瘤为无效根瘤,不同豆科植物不同地区根瘤固氮活性相差较大,一般固氮活力都较低,乙炔还原活性小于1umolC2H2/gFw.h.的检测样品有40%,最高达30umolC2H2/gFw.h,根瘤固氮活性与生育期,生活习性及生态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常用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金皇后为材料,种植前土壤喷洒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0ml/L、0.6ml/L、3ml/L及6 ml/L)模拟有草甘膦使用史的耕地.60d后测定金皇后地上部分鲜重、茎粗、株高、根鲜重、根长、根瘤数、结瘤率、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反映土壤中不同草甘膦残留量对金...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根系分隔法将根系按不同方式进行分隔,并在不同氮素水平和生育时期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和玉米地上生物量以及氮积累量进行测定,以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下根系互作对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各指标、玉米及单位面积地上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其中,总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各生育期以及有效根瘤数、有效/总根瘤数及固氮酶活性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显著高于尼龙网分隔显著高于塑料分隔和紫花苜蓿单作(P<0.05)。总根瘤数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N21>N210,且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其他结瘤固氮指标在分枝期时表现为N21210,现蕾期和盛花期为N21>N210,并且N210下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而N21时各指标均在盛花期前最大。同时,结瘤固氮及氮代谢产物相关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根瘤重与单株固氮潜力相关系数最大(0.993)。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随氮素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根瘤生长发育在分枝期时适当的氮素对其有促进作用;促进根瘤形成的氮素阈值也较根瘤生长发育的低;根系互作是结瘤固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溶磷菌溶磷和分泌IAA特性及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根际溶磷菌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结瘤和固氮作用。利用液体培养法对5株溶磷菌的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溶磷菌对苜蓿(Medicagosativa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溶磷能力差异较大,溶磷能力最强的是LM18(300.3 mg/mL);菌株都有分泌IAA特性,最大分泌量为17.95μg/mL(LM12)。接种溶磷菌后苜蓿株高、茎粗、干重、干鲜比和叶茎比都比对照明显增加。因此,溶磷能力和分泌IAA能力较强的菌株(LM12和LM18)可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7.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和沙培试验,采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方式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固氮效能、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kg/hm2低施氮量下,接种根瘤菌能增加苜蓿的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苜蓿固氮率、固氮量均达到了最高,分别为(77.8±0.508)%和(452.51±2.568) kg/hm2。接种根瘤菌有效促进了苜蓿的生长,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有效分枝数、荚果数及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幅平均达(59.7±0.118)%,显著高于不接种、不施氮和其他施氮处理。而施氮量超过50 kg/hm2,则会抑制根瘤菌结瘤,引起苜蓿固氮率、固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的效应明显减弱,造成生物量和荚果数减少,种子增产幅度降低。比较秋播拌种和春季返青追施2种不同的根瘤菌接种方式,以秋播拌种根瘤菌结合施氮量50 kg/hm2时的增产最为显著。秋播拌种根瘤菌的生物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科植物根系分泌物、结瘤因子、根瘤菌与其他具有竞争性的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土壤水分、酸碱性和矿质营养等非生物因子均是影响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生物因素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深远,在共生体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对根瘤菌-豆科植物侵染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的影响,对促进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两方面着手,主要介绍了宿主植物、根瘤菌及环境因子对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影响,并浅析了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下种间氮营养竞争和互馈,试验采用桶栽土培法对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模拟间作,通过不同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单作,且差异显著。紫花苜蓿的氮代谢酶活性、氮含量、氮积累量在现蕾期和初花期时均表现为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P<0.05),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体积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单作>塑料分隔>尼龙网分隔>不分隔,且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在两个氮素水平下,各生育期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酶活性、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积累量、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均表现为N210(施氮水平)>N21(不施氮水平),而紫花苜蓿总根瘤重、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均表现为N21021,且在初花期时不同根系分隔方式间的差距最大。因此,在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燕麦根系的生长和根系活力的提高,增强燕麦氮同化能力,促进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并将由此产生的氮素部分继续转移给燕麦,增强间作系统中种间氮营养的互补利用,以达到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内的种间氮营养高效回馈,从而有效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且适宜氮素的添加和生育期的推进,使得种间根系互作不断加强,加强了种间氮素的互补利用,促进其间作体系内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通过豌豆与玉米间作,并对单作和间作豌豆进行根瘤菌接种,研究了接种对豌豆结瘤固氮特性、豌豆及间作玉米的氮素吸收量、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及接种提高了固氮酶的活性;相对于间作不接种,间作接种根瘤菌ACCC16101(R1)和XC3.1(R2)后,根瘤重量增加了19.0%~120.4%;ACCC16101对间作作物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影响较小;间作接种XC3.1后, 豌豆、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比间作不接种提高16.9%和19.1%,土地当量比也高于接种ACCC16101和不接种;XC3.1适宜在豌豆/玉米间作系统中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