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对郑麦379于小麦起身期施用不同化控剂后期的倒伏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郑麦379于小麦起身期喷施麦业丰750 m L/hm2+水450 kg/hm2,可较清水对照增产4.95%,在抗倒伏性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喷施多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能缩短茎基部1、2、3节长度,并使基部节间增粗。试验结果可为选择预防小麦倒伏的有效化控剂提供参考,为小麦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矮壮素对杂交小麦及其亲本矮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杂交小麦及其亲本杂交制种在喷施不同化控剂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以杂交小麦‘新冬43 号’及其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选用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2 种化控剂,在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分1 次和2 次叶面喷施,研究化控剂对小麦株高的矮化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350 mg/L、多效唑400 mg/L 均能有效降低3 种材料的株高和节间长;多效唑不同剂量与产量为负相关。根据不同种植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喷施方法,不仅降低株高提高小麦的抗倒伏性,还可以减少杂交小麦制种过程中亲本之间的株高差,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泛麦28为研究材料,分析喷施不同化控剂对泛麦28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喷施化控剂,第一节间长和第二节间长降低,第一节间粗增加,主茎高、穗下节长度降低,穗长、穗宽无明显影响,穗粒数降低,千粒重增加.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喷施烯效唑50 g/667 m2化控效果最好,其次为MODDUS(挺立)3...  相似文献   

4.
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高产、高秆、抗倒性差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稀效唑、国光矮丰和爱久收)以及传统的镇压措施对小麦最终产量、茎秆形态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225×104/hm2的基本苗相比,270×104/hm2的基本苗植株高度增加,且籽粒产量、茎节粗度、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返青期喷施壮丰安、烯效唑和国光矮丰或者人工镇压都可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拔节期喷施爱久收可缩短小麦穗下节间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最终各调控措施下小麦茎秆重心高度降低,抗倒指数增加,尤其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喷施壮丰安和爱久收降低了小麦最终植株高度;喷施烯效唑和爱久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国光矮丰和镇压措施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壮丰安降低了低密度群体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给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高产、高杆、抗倒性差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稀效唑、国光矮丰和爱久收)以及传统的镇压措施对小麦最终产量、茎秆形态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225×104 ha-1的基本苗相比,270×104 ha-1的基本苗植株高度增加,且籽粒产量、茎节粗度、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返青期喷施壮丰安、烯效唑和国光矮丰或者人工镇压都可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拔节期喷施爱久收可缩短小麦穗下节间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最终各调控措施下小麦茎秆重心高度降低,抗倒指数增加,尤其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喷施壮丰安和爱久收降低了小麦最终植株高度;喷施烯效唑和爱久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国光矮丰和镇压措施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壮丰安降低了低密度群体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6.
夏大豆化控时间和剂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枝期、盛花期,分别用5%烯效唑粉剂300g/hm^2、450g/hm^2,进行2次化控,可明显降低株高,增加茎粗,防止倒伏,增加根容,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增产16.4%,抗倒性和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或常规初花期一次化控的处理。盛花后再次化控的三次化控,株高明显降低,但抗倒性与产量与二次化控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可有效降低谷子株高、提高其抗倒伏能力的化控剂及其最佳喷施期,探讨不同化控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苗期和拔节期分别对嫩选17喷施4种化控剂(多效唑、缩节胺、矮壮素、烯效唑),于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各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SPAD、净光合速率、茎秆特性以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谷子苗期和拔节期喷施烯效唑、矮壮素、缩节胺、多效唑都能不同程度矮化植株,增加茎粗,提高抗倒伏能力,达到增产效果。其中,在苗期施用多效唑株高和节间长分别相比于CK降低6.76%,25.43%,苗期喷施矮壮素增加茎粗效果最显著,比CK增加22.89%,多效唑喷施处理下的谷子抗倒伏性最好,苗期喷施多效唑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17.51%;4种调节剂均能显著提高谷子叶片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苗期喷施多效唑处理对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比CK提高了35.29%,30.37%;与CK相比,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喷施化控剂对谷子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CK相比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苗期喷施多效唑效果最好,可作为谷子高产栽培适宜的化控抗倒伏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延缓传统药剂抗药性的产生,寻找可交替使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201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哈尔滨市,采用田间人工接种、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了部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750g/hm~2和25%氰烯菌酯SC24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氟唑菌酰羟胺增产7.5%,氰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化控对玉豆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玉豆间作大豆叶面喷施烯效唑化学调控,分析了烯效唑化控技术措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宁夏灌区玉豆间作大豆喷施烯效唑的适宜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玉豆间作大豆分枝期喷施10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大豆盛花期喷施15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可以达到降低大豆植株高度、防止倒伏、保花增荚、增加单株粒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伟  邱强  赵婧 《作物杂志》2015,31(4):81
为了明确不同化控调节剂对杂交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以杂交大豆2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选用7种化控调节剂,在初花期进行喷施,分析不同调节剂对杂交大豆生理和农艺性状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玉米矮吨及玉黄金均使杂交大豆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达5.2%~11.3%;其中,多效唑和烯效唑增产效果最好,其次为矮壮素、玉米矮吨、玉黄金,而缩节胺和乙烯利增产不显著。施用增产的调节剂可显著增加杂交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分枝数、单株荚重、单株粒重,但对节数和百粒重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叶面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玉米矮吨、玉黄金等化控调节剂,可以提高杂交大豆叶片生理机能,均衡冠层发育,优化株型,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微生物菌肥与氮磷肥配施对半干旱地区覆膜马铃薯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微生物菌肥与氮磷肥配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入微生物菌肥可以提高根际土壤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降低马铃薯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处理T_1(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微生物菌肥750kg/hm~2)是最优处理,较CK(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增产21.05%。菌肥与氮磷肥配施可缓解干旱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半冬性优质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对泛育麦17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5—30日)可影响小麦产量,其中10月5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最高,为9 635.4 kg/hm~2,不同种植密度(150万~225万苗/hm~2)小麦产量不同,当种植密度为450万苗/hm~2时,小麦产量最高,为9 646.9 kg/hm~2。泛育麦17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种植密度为150万~225万苗/hm~2。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浸种在玉米营养钵育苗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目前农业常用化控剂的筛选试验,选定烯效唑为控制钵体内玉米幼苗高度的最佳药剂,浸种为最好的使用方法.为摸清烯效唑浸种最适浓度,本试验设计100mg/kg、150mg/kg、200mg/kg、300mg/kg、500mg/kg和清水(对照)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至移栽时,100mg/kg、150mg/kg、200mg/kg、300mg/kg、500mg/kg各浸种处理控长率分别为12.9%、25.0%、30.2%、35.3%、40.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00mg/kg、300mg/kg的烯效唑浸种效果最好,能明显延缓钵内玉米幼苗地上部的生长,使之适应机械化移栽,而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烯效唑的控长作用消逝,玉米生长后期不受限制,对提高玉米产量十分有力.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在泛麦7030分蘖末期至拔节中期3个时期喷施抗倒剂挺立和多效唑,结果表明:药后7 d对苗高和叶色没有明显差别;喷施挺立能增加茎壁厚度,促进根系发育,降低基部第1、2、3节间长度,总体效果优于同期喷施多效唑;喷施挺立和多效唑均能降低株高、增加小麦产量,喷施挺立产量水平分别为7 344.0 kg/hm2、8 440.5 kg/hm2和8 482.5 kg/hm2,较对照增幅为925.5~1 519.5 kg/hm2,拔节中期、拔节始期产量高于同期喷施多效唑。经方差分析可知,喷施挺立较对照达极显著水平,挺立最佳喷施时期为拔节始期至拔节中期。  相似文献   

15.
不同调控技术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芬  屈成  王鑫  杨漫  陈光辉  王悦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3):113-118
为了探索不同调控处理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和‘岳优911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的条件下进行了用烯效唑浸种、多效唑喷雾拌种、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晚稻品种‘H优518’和‘岳优9113’在烯效唑浸种处理下苗高、叶龄、成秧率、百株鲜重均相对较大,能显著提高机插质量,全生育期缩短1天,干物质重量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7354.5 kg/hm~2和7236 kg/hm~2。多效唑喷雾拌种的处理产量次之。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处理茎基宽最大,但全生育期延长1天。综合来看,烯效唑浸种处理最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晚稻机插秧秧苗,提高插秧质量,缩短生育期,保证机插秧产量,有利于水稻机械化栽培。  相似文献   

16.
以9年生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施用硅钙肥对葡萄光合、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钙肥可以增加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促进葡萄生长,葡萄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施用900 kg/hm~2硅钙肥处理葡萄产量、果实VC含量、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硬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40%、13.35%、2.68%、4.86%和5.87%;施用450 kg/hm~2和900 kg/hm~2硅钙肥处理之间葡萄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新疆滴灌葡萄硅钙肥推荐施用量为4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出苗、农艺性状、主要病虫害防效、产量等的影响,以周麦27为试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以每100kg种子30%噻虫嗪FS 240m L+30g/L苯醚甲环唑FS 200m L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400、600、800g/100kg)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用药量。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可显著提高出苗率,增强小麦植株素质,成熟安全。各药剂处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病情指数(被害株率、百株蚜量)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著,但防效有所差异;除400g/100kg包衣对金针虫、纹枯病的防效低于对照药剂处理且差异显著外,其余药剂处理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CK)相比,400、600、800g/100kg包衣处理小麦增产率分别为6.71%、8.16%、9.07%,对照药剂处理的增产率为8.29%,均与CK差异显著。生产中推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应用于小麦生产的最佳用量为600g/100kg包衣。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双氟·滴辛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达到合理使用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和增加子粒产量的目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0(对照)、225、450、675、900mL/hm~2剂量双氟·滴辛酯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对冬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子粒品质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双氟·滴辛酯(0、1.17、2.33、3.50、4.67μL/盆)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氟·滴辛酯处理的小麦阔叶杂草防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相比,子粒灌浆速率、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随双氟·滴辛酯剂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450mL/hm~2双氟·滴辛酯为生产企业的推荐剂量;从减药方面来讲,如果杂草发生较少,建议施用225mL/hm~2剂量双氟·滴辛酯;如果小麦田间杂草数量过多建议施用675mL/hm~2剂量双氟·滴辛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