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15年(1998—20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面上类项目申请数据为依据,对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从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2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数据显示,15年来稻、麦类各类型项目申请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稻类项目的申请总量高于麦类项目。从研究领域来看,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是发育生物学,占稻类申请量的37.4%;其次是抗性,占27.6%。麦类作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性研究领域上,占麦类申请量的38.1%;其次是发育及品质,分别占23.7%和21.5%。从研究层次来看,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稻类研究领先于小麦研究。稻类研究项目申请量最多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稻类申请量的41.6%;其次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28.8%。麦类研究申请量最多的是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占麦类申请量的36.5%;其次是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占28.2%。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在继续加强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等研究持续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将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与传统作物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棉花叶形种质资源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花叶形在遗传育种及栽培生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影响棉花高光效育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棉花叶形的遗传理论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中国柑橘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柑橘是中国最重要的果树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反映了某一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笔者利用ISIS对1997—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柑橘项目进行检索,并从资助项目数、依托单位、申请代码以及项目负责人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基金项目数快速增加;项目类型以面上项目为主,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数增加明显;项目以生命科学部为主,尤以果树分子生物学为主要领域;项目依托单位涉及所有柑橘主产省份,其中华中农业大学获得项目数最多;所有项目负责人中,青年学者占了一半,有近1/3的负责人获得了2次及2次以上项目资助。研究结果对分析国内柑橘的基础研究水平及研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以后的项目申报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逆遗传改良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害、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是棉花生产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对现有棉花育种资源的抗逆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是实现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培育突破性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综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抗逆遗传改良团队近年来在棉花抗逆育种新材料创制、抗逆育种关键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且提出了未来我国棉花抗逆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棉花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简要回顾棉花辐射诱变遗传育种的研究历史后,从辐射诱变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作用、棉花辐射诱变中常用的诱变源、棉花的辐射敏感性和诱变效率、棉花的辐射诱变效应及其突变性状的遗传和提高棉花辐射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等方面对棉花辐射诱变育种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还提出了促进棉花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物学作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们从育种和栽培两个角度切入,在探索作物遗传生长发育的规律、特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提高了优良作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并激发出较强的生产力。作物的改良和栽培取得了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优质、高效和生态少污染(无污染)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其中,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面的突破。以"调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为小麦高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上述成果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围绕生态栽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有所创新,一个栽培技术智能化的时代即将来临。借助权威机构调研分析结论得出,从国家未来需求角度对作物学未来研究的趋势、方向及其存在的科研难点问题作了概要性简述,站在宏观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子标记及其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并概述了分子标记在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在棉花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崔世友,韩世杰(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南通226541)在棉花遗传改良研究中,育种家一般注重育种材料的引人和育种方法的研究,对作物品种(杂交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得较多(马育华,1982,承泓良,1984;刘大群...  相似文献   

9.
新疆陆地棉育种遗传组分拓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新疆自育和主要历史栽培品种遗传系谱、遗传组分演变规律研究分析,阐明了新疆陆地棉育种遗传基础现状及特点,提出了新疆陆地棉育种基础遗传组分和功能遗传组分拓展方向,为新疆棉花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提供遗传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他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共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山西省科技攻关和省农科院项目16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山东省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估算,并利用同期降水量计算了各生育阶段的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最后采用反距离插值法生成山东省棉花各生育阶段耦合度的分布图,并对耦合度的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植棉区棉花全生育期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多年平均值在0.692~0.847之间,全生育期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为西部、北部低,由此向东、向南递增;播种期和吐絮成熟期耦合度普遍较低,而蕾期和花铃期的耦合度明显高于其他生育季节;东营、惠民、德州等棉花种植面积最集中的北部和西北部站点全生育期、吐絮成熟期耦合度大于0.6和0.8的保证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播种期、苗期和吐絮成熟期耦合度在多数站点趋于减少趋势,而苗期则有76.5%站点耦合度趋于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时相双极化SAR数据的作物种植面积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和种植面积,在农业生产管理与农业政策的制定等斱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多时相Sentinel-1A影像(4月17日、5月5日、6月16日、7月22日、8月27日、9月2日)为主要数据源,根据研究区作物的物候特征,提取棉花、玉米和果树在不同生长期的后向散射系数(Sigma)和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Gamma)。通过对作物不同极化、不同时相后向散射系数的统计,建立散射特征时序变化曲线,幵分析其特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3种分类斱法对研究区的主要农作物迚行分类识别以及种植面积提取,幵对分类结果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 1)棉花的后向散射系数在6月现蕾期和7月开花期明显上升,8月仹达最高值,变化特征最明显,易与其他作物区分;玉米和果树的后向散射系数在9月仹与其他地物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2)相较于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的分类效果最好,总体精度达88.97%。其中,对棉花和果园的分类精度为90.88%和93.17%,对玉米的分类效果最差,仅有71.6%。综上所述,多时相双极化SAR数据在不同类型作物的识别及面积提取斱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Sustainable soil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N) leaching, conserv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optimize cotton and sorghum yields still remain a challenge.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hree tillage practices (no-till, strip till and chisel till), four cover crops {legume [hairy vetch (Vicia villosa Roth)], nonlegume [rye (Secaele cereale L.)], vetch/rye biculture and winter weeds or no cover crop}, and three N fertilization rates (0, 60–65 and 120–130 kg N ha−1) on soil inorganic N content at the 0–30 cm depth and yields and N uptake of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Dothan sandy loam (fine-loamy, siliceous, thermic, Plinthic Paleudults) from 1999 to 2002 in Georgia, USA. Nitrogen supplied by cover crops was greater with vetch and vetch/rye biculture than with rye and weeds. Soil inorganic N at the 0–10 and 10–30 cm depth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 rate and were greater with vetch than with rye and weeds in April 2000 and 2002. Inorganic N at 0–10 cm was also greater with vetch than with rye in no-till, greater with vetch/rye than with rye and weeds in strip till, and greater with vetch than with rye and weeds in chisel till. In 2000, cotton lint yield and N uptake were greater in no-till with rye or 60 kg N ha−1 than in other treatments, but biomass (stems + leaves) yield and N uptake were greater with vetch and vetch/rye than with rye or weeds, and greater with 60 and 120 than with 0 kg N ha−1. In 2001, sorghum grain yield, biomass yield, and N uptake were greater in strip till and chisel till than in no-till, and greater in vetch and vetch/rye with or without N than in rye and weeds with 0 or 65 kg N ha−1. In 2002, cotton lint yield and N uptake were greater in chisel till, rye and weeds with 0 or 60 kg N ha−1 than in other treatments, but biomass N uptake was greater in vetch/rye with 60 kg N ha−1 than in rye and weeds with 0 or 60 kg N ha−1. Increased N supplied by hairy vetch or 120–130 kg N ha−1 increased soil N availability, sorghum grain yield, cotton and sorghum biomass yields, and N uptake but decreased cotton lint yield and lint N uptake compared with rye, weeds or 0 kg N ha−1. Cotton and sorghum yields and N uptake can be optimized and potentials for soil erosion and N leaching can be reduced by us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such as no-till or strip till, with vetch/rye biculture cover crop and 60–65 kg N ha−1. 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in regions where cover crops can be grown in the winter to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N leaching and where tillage intensity and N fertilization rates can be minimized to reduce the costs of energy requirement for tillage and N fertilization while optimizing cro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赵艳霞  秦军  周秀骥 《棉花学报》2005,17(5):280-284
通过将遥感信息(叶面积指数LAI)与棉花模型结合,建立了遥感-棉花反演模型,用以反演棉花模型所需的初始数据和参数,解决模式在从单点扩展到区域应用时缺少初始输入的问题。反演的参数为播种期、种植密度、生育期施氮量和灌溉量。通过对反演模型检验,初步确定反演模型是正确的。另外,在区域上初步应用的结果表明,反演的参数和模拟的产量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作物产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的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是数量性状。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对农作物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番茄、大麦和油菜等重要作物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CPMSS/CGSM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棉花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了使其系统输入输出最优化,以便达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的,我们研制了适应于每公顷产1500公斤皮棉的棉花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PMSS和棉花生长发育动态模拟模型CGSM。目前,CPMSS/CGSM系统可以完成一熟春播棉田的播前决策、生长发育期间的调控决策以及生育后期的估产。  相似文献   

17.
首批海岛棉基因组来源的微卫星标记的分离、评价和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栽培棉种之一。海岛棉纤维品质优良,是优质棉的重要产源。为了研究海岛棉的遗传多样性,为海岛棉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从海岛棉遗传标准系中分离基因组来源的微卫星标记用于海岛棉遗传评价。采用两种方法分离微卫星标记,一是用ISSR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引物扩增Pima3-79,克隆测序后从中开发微卫星标记;二是利用简并引物扩增Pima3-79,克隆测序后从中开发微卫星标记。共挑选1 447个克隆,筛选出239个独立克隆。测序后得到214个单一序列,其中包含微卫星并可用于引物设计的序列70个,获得86对引物。86对引物用于扩增56个海岛棉材料和4个陆地棉材料,16对引物没有扩增,43对引物在所有材料中没有多态性;27对引物在海岛棉和陆地棉之间有多态性,19对引物在海岛棉中表现多态性。利用Jaccard相似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区分陆地棉和海岛棉,并且将海岛棉分为4类。14对引物在BC1群体中表现多态性,产生14个位点。9个位点整合到BC1连锁图的7个染色体上,4个位于A亚基因组,5个位于D亚基因组。海岛棉微卫星标记扩展了棉花微卫星标记,有助于海岛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利于棉花遗传图谱的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一种同时检测棕色棉纤维细胞杨梅素、槲皮素、柑橘素、山奈酚等四种类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四种类黄酮成分达到完全分离,样品在10 h内稳定性较好,加样回收率在96.3%~99.3%。以鲜重计,棕色棉纤维中杨梅素、槲皮素、柑橘素、山奈酚的含量分别为44.68、28.2、47.2、64.6ng·g-1。  相似文献   

19.
3个陆地棉种质(系)重金属镉的积累、转运和富集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2个转基因陆地棉种质系(ZD-90和SGK3)和陆地棉标准系TM-1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盆栽试验,对镉胁迫下棉花植株不同器官镉的累积、转运和富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棉花种质(系)不同器官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纤维中镉累积量最低,叶柄中镉累积量最高;营养器官镉累积量远高于种子和纤维。各器官累积镉能力的顺序为:纤维<种仁<棉子壳<根<叶片<茎秆<铃壳<叶柄。3个棉花种质(系)各器官的镉转运能力和富集系数与镉累积能力顺序一致,但品种间有显著差异,SGK3和ZD-90的镉累积能力和镉富集系数高于TM-1。棉花具有较强的吸收、转运和聚集重金属镉的能力,体内存在较好的镉运输机制,具备作为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超富集植物来治理土壤镉污染。  相似文献   

20.
豫北露地直播棉田杂草的发生及其与棉花的竞争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明确棉田自然混生杂草对棉花的危害程度及其关键防除时期,通过田间杂草共生期试验,研究了豫北露地直播棉田杂草的发生及其与棉花的竞争临界期。结果表明,豫北地区露地直播棉田的优势杂草为牛筋草、马齿苋、藜和鳢肠,杂草出土高峰期集中在棉花苗期和花蕾期,且存在3个出土高峰,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当杂草与棉花竞争持续时间少于4周时,由于杂草与棉花植株均较小,且土壤中养分相对充足,因此杂草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大;当杂草与棉花竞争期达8周以上时,杂草对棉花的竞争作用明显增强,棉花的株数减少,茎秆变细,形成瘦高植株,且单株结铃数、铃重等产量指标明显降低。因此,豫北棉田自然混生杂草群落与棉花的竞争临界期为棉花出苗后4~8周,在此期间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田间无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