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以显著的Hm和Hb的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 Hm较为普遍,正、负向显著的Hm出现率分别为46%和12%.然而,显著的Hb出现率平均仅为28%;其变化范围是0~79%,随性状而异.本研究中可推荐的强优势组合是3×10和6×8,它们分别属于六棱×六棱和二棱×二棱的杂交类型.在这两种杂交类型中,似乎要比在六棱×二棱和二棱×六棱的杂交类型中更容易选得强优势杂种.文中对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的关系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以显著的Hm和Hb的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 Hm较为普遍,正、负向显著的Hm出现率分别为46%和12%.然而,显著的Hb出现率平均仅为28%;其变化范围是0~79%,随性状而异.本研究中可推荐的强优势组合是3×10和6×8,它们分别属于六棱×六棱和二棱×二棱的杂交类型.在这两种杂交类型中,似乎要比在六棱×二棱和二棱×六棱的杂交类型中更容易选得强优势杂种.文中对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的关系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六棱大麦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仁 《作物学报》1984,10(2):123-132
对六棱大麦杂种 F_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12个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株粒重、单株草重、株粒数和每穗粒重的杂种优势达20~35%;主穗长、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主穗粒数的杂种优势约为10~20%;主穗小穗数为5.49%,经济系数为负向优势-1.62%。由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故预  相似文献   

4.
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  相似文献   

5.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个不同来源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组成4×8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及F1优势表现。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可预测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较强的不育系是91-32s,恢复系是C8420、9022和92016等,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好的组合是91-32S/C8420和91-32S/92016分别比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冀梗8号增产56.57%和51.81%。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等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只有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两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所  相似文献   

9.
东乡普通野生稻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利用组合R974//东野/R974 BC1F5 BIL群体,设水分胁迫和非胁迫两种处理,在全生育期测定了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卷叶级别等12个与抗旱相关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其中单株产量对水分胁迫影响最敏感。通过各性状旱、水相对值对抗旱系数分别进行单因素逐步回归、通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单株分蘖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等6个性状与水稻抗旱性相关显著,可作为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入选性状的抗旱D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表明上述性状作为水稻全生育期的抗旱鉴定指标是可行的。同时对5种抗旱性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指出,抗旱指数是最合适的抗旱性直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条件下冬小麦F1杂种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F1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和平均超标优势。结果表明,小麦杂种生态型在水地是以穗粒数为主,兼顾成穗数;在旱地是以千粒重为主,兼顾成粒数。灌溉条件下小麦强优势组合最佳配置模式为均衡型×多穗型;雨养条件下以多穗×多穗或均衡型×多穗型为主。小麦杂种优势正反交差异在水地不明显,在旱地则具有较强的正反交效应。旱地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不仅要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要具有较强优势的特异性状。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不同大麦产区选取12份代表性的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成35个杂交组合,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表现不同,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千粒重大多为正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分别为90%、73.3%、73.3%、73.3%;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多呈负向优势,其中每穗实粒数负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高达76.7%。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GCA高的两亲本所配组合的SCA并非一定高,SCA是相对复杂的基因互作结果。因此,在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先考虑GCA高的亲本,在此基础上,筛选SCA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旱地杂种小麦优势测定及亲本组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折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超标优势和杂种优势,并对其遗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旱品种间杂交,其F1杂交优势普遍存在.F1杂种生态型是以千粒重为主,兼顾穗粒数,表现为重穗型.杂种F1产量性状变异受水地亲本影响大,旱地亲本对株高、穗下节长,单株穗数等与抗旱性密切的性状影响明显.水旱两种生态型品种杂交,易于实现抗旱与丰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抗旱育种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籼型三系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 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长中胚轴/短中胚轴杂交组合的两个亲本、F1、B1、B2和F2为试验材料,在小型人工气候箱黑暗条件下培养幼苗,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胚轴伸长特性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中长、短中胚轴植株在节间长度、穗长、株高和剑叶长等性状上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中胚轴伸长特性与节间粗、剑叶宽、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关系不明显。还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改良以及长中胚轴材料在直播稻育种上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双标图分析油菜双列杂交试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GGE双标图法对甘蓝型油菜5×4双列杂交试验进行分析,显示了以下结果: (1)GCA较高的亲本为不育系S2、S3和恢复系R2、R3,而SCA较高的亲本是不育系S3、S1和恢复系R2、R4,不育系S5和恢复系R2是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最好的亲本,SCA较高的组合为S4×R4、S3×R1、S2×R2、S5×R3和S1×R3;(2)对不育系而言,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的GCA与产量GCA呈正相关,株高、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的GCA与产量GCA呈负相关。对恢复系而言,单株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等性状的GCA与产量GCA呈正相关,呈负相关的有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对于杂交种而言,与产量呈正相关的性状为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呈负相关的为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表明虽然好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相同之处为单株角果数较多,千粒重较小和有效分枝部位较低。同时在亲本选配中应注意优势性状互补。  相似文献   

16.
美国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将14个甜、糯玉米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对于甜、糯玉米鲜穗产量产生影响的8个性状以及对于糯玉米籽粒产量产生影响的10个性状给予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相关主要数量性状对于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分别是穗长穗粗收获天数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长株高;糯玉米鲜穗产量相关性顺序为穗位高株高行粒数收获天数穗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糯玉米籽粒产量相关性顺序为千粒重穗粗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出苗率秃尖长生育期。  相似文献   

18.
几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 7个不育系和 7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 (NCII)模式配制 4 9个组合 ,研究了 1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 1在株高、粒长、粒宽、长宽比、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等性状上基因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在单株有效穗、主茎剑叶长 ,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等性状上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 2大多数农艺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要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得多 ,仅少数几个性状 (穗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 )受不育系的影响稍大。3参试的不育系以浙农 80 10 A、协青早 A和全龙 A较好 ,恢复系以 J4 13、明恢 6 3选、95 - 13和 M10 5为较好 ;在 4 9个组合中浙农 80 10 A×明恢 6 3选是一个综合性状表现较为出色的组合。 4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长宽比 >粒长 >着粒密度 >株高 >粒宽 >每穗总粒数 >播始历期 >结实率 >每穗实粒数 >主茎剑叶长 >千粒重 >穗长 >单株产量 >相对日产量 >有效穗。  相似文献   

19.
为更精准筛选和选育不同用途二棱大麦品种,对38份不同来源及用途的二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和不孕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二棱大麦品种(系)有效穗数、产量、穗长、不孕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变异丰富,株高、千粒重及穗粒数变异相对较小,二棱大麦育种的增产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有效穗数的适度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二棱大麦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且多个性状均可影响产量,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二棱大麦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中秆大粒型和矮秆多穗型两类。主成分分析将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5.5807%;以前4个主成分得分值为指标进行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分析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在特定因子性状上的差异,结果为创制优异种质及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华文 《种子》2003,(4):74-76
本文通过对 14个杂交玉米品种 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果穗长、结实长、行粒数、株高与单株籽粒产量遗传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各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 :结实长 >穗粗 >千粒重 >穗位高 >出籽率 >株高 >行粒数 >穗行数 >穗长。选育春播高产杂交种时 ,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果穗粗、千粒重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