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茶又称乌龙茶。福建省青茶又分为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它们的制法和品质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闽南青茶的初制技术特点,茶青在人为的控制和调节下,根据当地当时气候等条件,进行晾肯、晒青、摇青的灵活“看青做青”,促使鲜叶内部起化学变化,形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是乌龙茶最大的消费国。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日本多次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在日本可以说家喻户晓。乌龙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青茶的俗称,属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千个茶品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茶树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做形)和干燥几道工序制成的,兼有红茶和绿茶的品质特征,汤色金黄,香气滋味兼有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甘醇。乌龙茶条索结实肥重、卷曲;色泽沙绿乌润或青绿油润;香气含多  相似文献   

3.
青茶“做青”技术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茶是六大茶类中起源最末的一个茶类,在制法上综合了红、绿茶及其它茶类的优点,具有很强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措施。而且品质独特、种类繁多为其它茶类所不能比拟的。其品质优越主要与做青的先进技术有密切关系。目前,做青这一科学的制法不仅用于青茶,象四川创制的高香切细红茶就是移植了做青工序而获高香。因此,从借鉴做青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齐全、茶叶花色品种最丰富的国家,有六大基本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然而,奇怪的是,堂堂正正的青茶这一类的茶叶却被"乌龙茶"作为它的代名词所代替了,令人觉得不伦不类的,如骨鲠在喉,匪夷所思。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对茶叶学术上的某些观点却颇有感触,认为用乌龙茶作为青茶类的代名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它违背了茶叶分类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应当正本清源。关于到底能否用乌龙茶代替青  相似文献   

5.
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采制技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茶起源于福建,并相继扩展至广东、台湾,其中以福建青茶品质最为优异。福建青茶又分为武夷山为中心闽北青茶和以安溪为中心闽南青茶。青茶采制技术精湛,综合红茶渥红促进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和绿茶杀青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技术特点。研究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的不同采制技术特点,对充分利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不同制法特点,生产出更优异茶叶,具有现实的意义。1 青茶制法的一般原理青茶从鲜叶到成茶的变化过程与红绿茶截然不同,青茶是以萎凋作前导,为做青做好鲜叶理化变化的必要准备,继尔做青使萎凋叶的叶缘细胞受到适当的机械损…  相似文献   

6.
‘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丹桂’品种为鲜叶原料,采用自然环境和空调环境2种做青方式,按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制作,研究‘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含量自然环境下为94.72 %~97.04 %,空调环境下为94.84%~96.80%,成品茶中干物质含量比鲜叶中略低;茶多酚总量空调环境做青低于自然环境做青,自然环境下为29.27%~31.56%,空调环境下为27.92%~31.3%,且成品茶比鲜叶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自然环境下为1.90%~2.24%,空调环境下为1.95%~2.32%,成品茶比鲜叶高;咖啡碱含量空调环境下为2.23%~2.37%,自然环境下较空调环境下大,其含量为2.32%~2.66%。自然环境下和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差别不明显;茶多酚总量差别较明显,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茶多酚总量和酚氨值比自然环境下的低。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1981年我们在临湘县横卜公社坳上生产队搞了多茶类生产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湖南临湘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又是春季采制绿茶,秋季采制老青茶的兼产地区。根据这个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多茶类生产,提高鲜叶经济价值,是增加社队经济收入的一个好措施,墈上生产队1981年生产毛尖茶144.6斤,绿茶1197.5斤,乌龙茶4022斤,  相似文献   

8.
梅占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梅占,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分析香气组分在做青过程的形成与消长规律,表现出呈递增趋势、递减趋势、先增后减变化及仅在毛茶中检出等4种情况。这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反应了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与消长的特点。同时说明做青过程环境的差异还直接影响着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比率。分析人工做青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做青的毛茶样,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橙花叔醇,证实了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试验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做青环境中对应阶段青叶间的香型相似率大,都在0.95以上,表明乌龙茶具有明显的品种香。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本试验人工环境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比自然环境中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内质较优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乌龙茶做青工艺,寻求雨青乌龙茶品质提升途径,提出最佳雨青乌龙茶做青工艺技术方案。采用空调做青,控制温度(18~23℃)、湿度(60%~75%),利用6CT-65型茶叶脱水机去除茶青表面水分,使用混合光(碘钨光)萎凋,最后采用多次、由轻到重的方法摇青,能够有效提高雨青茶品质。同时,开展茶园避雨措施研究,提出雨青乌龙茶品质提升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青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其特殊风味历来为人们所尝识。其制茶之特殊工序——做青过程,为青茶类所独有。是形成青茶类品质的重要阶段。在做青过程中,酶促反应对成茶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研究PH值对酶反应的影响,结合其它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关于酶作用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酶分子上有许多酸性、碱性氨基酸的侧链基团,这些基团随着PH值的变化可以处于解离状态,从而影响酶促性。酶的作用有最适的PH值范围,某种茶类制造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酶在该茶类中的作用程度,从而推测出该茶类的酶促氧化产物对其品质所起的影响多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林燕卿、周卫两同志最近提供的分析资料,说明3,4—苯并芘在各类茶叶中都有存在,且由于茶类不同,含量亦有差异。见表试件来源:绿茶、青茶和红茶都是采自安农茶园的鲜叶,由机械制茶专业月级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制成毛茶。绿茶是炒青;青茶按岩茶制法  相似文献   

12.
增湿晒青对清香型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夏暑乌龙茶的品质,试验研究增湿晒青新工艺对清香型夏暑乌龙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将清水喷施于‘本山’和‘铁观音’2个茶树品种的夏暑季鲜叶,增湿量分别为鲜叶重的6%、9%、12%、15%、18%,以不喷清水做对照。增湿晒青后,其他工序同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加工成干茶后进行感官审评、分析测定干茶的品质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采用增湿晒青新工艺,可提高晒青叶表面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叶温,延长茶青日光萎凋时间;增湿量为鲜叶重的9%、12%和15%的‘本山’和‘铁观音’干茶,与对照相比,提高了品质,苦涩味降低2~3级,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青茶类是继红茶、绿茶之后的一种茶类,早先被作为侨销的一种特种茶类,由于制作技术精湛,变化频繁,要求严格,品质具有高香醇厚,回甘鲜爽,浓而不涩,纯而不淡,人闻人喜爱,人见人喜饮,在日本突出宣传青茶能消肥减瘦的保健饮料,大百货店设有特选品柜,作为高级礼品出售。1981年9月在北京成立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决定:首批奖金重点用在发展青茶研究。近年来四川、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先后改制或移植青茶制作技术,对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起了很大作用。因而,总结各地茶农经验综合现行的各茶类制作技术特点,研究新技术,以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青茶的包揉技术是整理青茶外形的重要工序。促进和形成青茶外形条索的紧结、沉实和弯曲。同时弥补、辅助揉捻和做色的不足。即经包揉技术处理后,不仅外形符合青茶的要求。而且有助于青茶类的茶汤较醇厚和耐泡,这一技术环节。按传统技术制法:闽南是手工小袋布包揉(每包约2~3斤干茶),闽北是人工人袋布包揉(脚踩包揉每袋约8~10斤干茶)。82年闽南革新出6CB23型卧式包揉机,该机适用闽南小袋包揉。闽北引进试用后,由于多种原因致不能适用:(1)、产量较集中,习惯大袋包揉以达到一定功效。适  相似文献   

15.
刘晓霞 《贵州茶叶》2009,37(4):16-18,23
青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深爱人们的喜爱,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销量较好,近年来年增长量在11%以上。贵州引进了传统的青茶加工技术。利用贵州茶区适制青茶的品种和中低档绿茶原料所制青茶品质较好,花果香明显,口感接近绿茶。符合当地饮茶者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一、青茶审评因子目前青茶审评还是以感官鉴定。外形条索卷曲。壮实、沉重、匀整;色泽乌润光亮、红点明显、稍带砂绿。内质香气馥郁清长。品种韵显,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肥软呈“青蒂绿腹红镶边”。鉴于青茶种类繁多,品质独特,特征各异,初制技术复杂,审评也比其他茶类复杂。因此,能准确地认识青茶各品种、各等级的品质特征,掌握审评要领,是搞好青茶审评,正确执行国家样价政策的关键。否则,就会出现品种(闽南品种青茶分为铁观音、色种、  相似文献   

17.
做青温、湿度的控制对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综述了乌龙茶做青的空调选择、空调做青技术及其在采用空调做青过程中温、湿度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和稳定空调做青后乌龙茶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绿茶     
正绿茶是中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是六大茶类中产量最高、出量最大的茶类。在国内,其生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0%左右,是消费者最喜爱的茶类,也是饮用最多的茶类。如何制作好绿茶尤其重要。1鲜叶制作绿茶需要的品种一般叶色深绿,以中、小叶为宜;以叶绿素、蛋白质等含量高的为好,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不宜太高,儿茶素/氨基酸比低的品种鲜叶应做绿茶。茶叶色紫,也可以制成类似顾诸紫  相似文献   

19.
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涌溪火青茶的加工香气品质,根据涌溪火青茶的加工工艺特点及乌龙茶加工所形成的品质风格,设计了高香型涌溪火青茶的加工方法。将鲜叶分开,一部分按乌龙茶加工工艺进行做青,另一部分鲜叶阴凉处摊放,按一定的比例与做青叶混匀,根据涌溪火青茶工艺完成后面的加工。结果表明:采用该加工方法,将14%~20%的鲜叶进行做青,制成的涌溪火青茶,有24种香气成分(共检出43种)相对含量差异达20%以上,其中15种占香气总量的5~6成;主要生化成分也有所变动,致使感官品质,特别是香气品质明显提升。3号样(做青叶比重1/7)综合评分高于传统工艺涌溪火青茶0.9和1.4分。  相似文献   

20.
增湿萎凋对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本实验研究一项加工新技术对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以八仙茶和凤凰单枞两个茶树品种的夏暑季鲜叶为研究材料,在萎凋前,将清水喷施于茶青,增湿量分别是鲜叶重的6%、9%、12%、15%、18%,以不喷清水做对照,进行增湿萎凋,而后按传统工序加工成干茶,探索增湿萎凋新工艺对浓香型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湿量为鲜叶重的15%和18%的八仙茶和凤凰单枞,加工成干茶,苦涩味降低3-4级,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