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浙中地区不同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在东阳市同时使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东方蝼蛄和斜纹夜蛾进行种群监测。结果表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监测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峰值数量存在差别,高空测报灯诱集的成虫数量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在浙中地区每年均可发生4—5代,东方蝼蛄每年可发生1代;高空测报灯监测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黏虫的春季高峰均比自动虫情测报灯提早2—6 d。利用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峰值的时间差可有效指示迁飞性昆虫的迁飞行为。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鉴定玉米田5种常见鳞翅目幼虫,弄清幼虫A8背面毛片区别,通过镜下测定,详细比较玉米田5种常见鳞翅目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老龄幼虫第8腹节(以下简称“A8”)背面4个毛片的排列方式、大小和形状。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4个毛片的排列近似正方形,其他4种均为矩形。毛片大小依次为: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劳氏黏虫,且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和棉铃虫前排毛片大于后排毛片,黏虫则相反,劳氏黏虫前、后排毛片大小相当。草地贪夜蛾和黏虫幼虫4个毛片形状均为椭圆形,劳氏黏虫和棉铃虫均为圆形,而玉米螟前排毛片为圆形,后排毛片为椭圆形。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黔东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和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3种害虫对低温的适应性,用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简称SCP)和低温暴露试验研究3种农业害虫的耐寒能力、耐寒策略。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的过冷却点为-15.11℃,三化螟的过冷却点为-9.28℃,桃蛀螟的过冷却点为-4.72℃。玉米螟和三化螟以耐结冰的耐寒策略越冬,桃蛀螟以不耐结冰的耐寒策略越冬。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河南省洛阳市测报灯下昆虫的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在2018—2022年连续5a利用佳多智能自动虫情测报灯对诱集到的昆虫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 a共诱集到昆虫239 793头,分属6目22科133种,其中,农作物害虫228 637头,分属4目17科96种,天敌昆虫11 156头,分属3目5科37种,就个体数量而言,害益比为95.34∶4.66。诱集到的农作物害虫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占诱虫总量的60.56%,其中夜蛾科和螟蛾科为优势科,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为优势种,东方黏虫、劳氏黏虫为丰盛种,银纹夜蛾、棉铃虫、小地老虎、双委夜蛾、玉米螟、桃蛀螟、黄地老虎、斜纹夜蛾和灰歹夜蛾为常见种;其次是鞘翅目昆虫,占诱虫总量的33.56%,其中丽金龟科为优势科,铜绿丽金龟为优势种,暗黑鳃金龟、大黑鳃金龟为常见种。优势种、丰盛种发生盛期分别为:铜绿丽金龟5月下旬—6月中下旬、二点委夜蛾6月中旬—9月中旬、甜菜夜蛾6月中旬—9月下旬、东方黏虫5月下旬—8月下旬、劳氏黏虫6月上旬—10月中旬。根据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可在不同时间对优势种进行重点精准测报和防控...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表达Cry1Ab和Cry2Ab蛋白的转基因玉米GAB-3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的杀虫效果,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GAB-3不同组织器官对以上四种害虫存活率的影响,并通过田间接虫试验进一步测试了GAB-3对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室内生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GAB-3心叶期叶片对黏虫、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苞叶、穗尖、穗轴、花丝、雄穗和籽粒对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田间接虫试验结果显示:心叶期GAB-3高抗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穗期GAB-3高抗亚洲玉米螟。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GAB-3对4种主要玉米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表达Cry1Ab和Cry2Ab蛋白的转基因玉米GAB-3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的杀虫效果,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GAB-3不同组织器官对以上四种害虫存活率的影响,并通过田间接虫试验进一步测试了GAB-3对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室内生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GAB-3心叶期叶片对黏虫、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苞叶、穗尖、穗轴、花丝、雄穗和籽粒对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田间接虫试验结果显示:心叶期GAB-3高抗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穗期GAB-3高抗亚洲玉米螟。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GAB-3对4种主要玉米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琼海、乐东、三亚等主要鲜食玉米种植区为害玉米的蛀果性害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南鲜食玉米蛀果性害虫主要有4种,隶属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田间为害率最高达72.2%,其次顺序为粘虫、棉铃虫和条螟。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夏玉米重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玉米病虫害发生呈持续加重趋势,如2019年新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生产构成直接威胁。作者于2017-2019年连续三年对西安地区进行了玉米病虫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玉米生产上主要虫害有亚洲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黏虫等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发生普遍;主要病害有穗腐病、茎腐病、大斑病。值得注意的是穗腐病,其病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关系到人畜生命安全,需高度重视。此外,玉米南方锈病、瘤黑粉病、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等次要病虫害在个别区县零星发生。对西安地区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控要点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为今后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玉米病虫害防控及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穗虫是指玉米穗期,为害玉米雌穗的多种害虫的总称,有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黏虫、秋毛虫等。尤其是棉铃虫,近几年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又称钻心虫、棉桃虫、辣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和地区而异。在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翌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  相似文献   

10.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黑龙江省春玉米田最重要食叶性害虫,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为明确黑龙江省春玉米田黏虫不同虫口密度与玉米产量损失关系,确定玉米田黏虫经济阈值,采取人工饲养黏虫和田间接种不同虫口密度幼虫方法,模拟自然条件下黏虫发生情况,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田二代和三代黏虫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11.
Mutuura and Munroe(1970)曾提出 Ostrinis 属有20个种,并指出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澳洲的玉米螟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欧洲玉米螟[Ostrinis nubilalis(Hübner)]仅分布于西亚、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何区分近似种是准确进行害虫予测予报和有效防治害虫必不可少的工作。李伟华等(1980)对我国玉米螟的近似种分布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外部形态和生殖隔离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加工番茄田间鳞翅目害虫种类及其优势种群,明确其消长动态,为生产上应用性诱剂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 ~2015年在博湖县和呼图壁县加工番茄田间布置10种性诱剂,定期调查不同性诱剂诱集害虫数量.[结果]博湖县加工番茄田间未诱集到欧洲玉米螟、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呼图壁县加工番茄田间未诱集到斜纹夜蛾.博湖县加工番茄田间,6月中上旬和8月中上旬是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盛发期,7月上旬和8月上旬是亚洲玉米螟盛发期,7月中上旬是黄地老虎生发期.呼图壁县加工番茄田间,5月中上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是棉铃虫、大豆食心虫、黄地老虎盛发期.[结论]棉铃虫、甜菜夜蛾、亚洲玉米螟和黄地老虎是博湖县优势种群,棉铃虫、大豆食心虫和黄地老虎是呼图壁县优势种群.博湖县棉铃虫和甜菜夜蛾防治时期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在6月和7月下旬;呼图壁县棉铃虫和大豆食心虫防治时期在5月中旬、6月和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南漯河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越冬存活和越冬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情况,于2015—202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防虫网室(33°36′N, 113°59′E)罩笼内进行了黏虫越冬存活和寄生情况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黏虫的越冬存活率和寄生率明显不同,2015—2016年度有1头黏虫蛹越冬存活;2019—2020年度黏虫幼虫可越冬,存活率为5.8%,显著高于其他4个年度。漯河首次发现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寄生越冬黏虫,寄生率为0.40%,并对日本追寄蝇主要形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对玉米田害虫的诱集,发现这两种方法对玉米田中的黏虫、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相比黑光灯,性诱剂诱集效果更明显,而黑光灯操作简便,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测报玉米田害虫发生规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夏玉米田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动态,本文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于2011年6月20日至9月15日系统调查了焦作市沁阳地区夏玉米田主要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并利用物种丰富度、优势集中性指数、相似性指数、相异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和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焦作市沁阳地区夏玉米田中害虫物种数较为丰富,由6目9科17种组成;幼苗期物种数最高;大喇叭口期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0.477 3);灌浆期与成熟前期的昆虫群落最为相似,相似性指数为0.909 0,其次是大喇叭口期与小喇叭口期,相似性指数为0.900 0;苗期以粘虫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大喇叭口期以棉铃虫和玉米螟的优势度指数较高,灌浆至成熟期以玉米蚜、桃蛀螟、棉铃虫和玉米螟的优势度指数较高,表明夏玉米田的主要优势种为粘虫、玉米螟、玉米蚜、棉铃虫和桃蛀螟。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田间接虫和室内生测方法,研究国产转基因玉米杂交种瑞丰1号-双抗12-5(RF1-12-5)对3种主要的玉米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的抗性。田间结果表明:RF1-12-5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的抗性在相应的鉴定时期均达到高抗水平,RF1-12-5心叶期对黏虫的抗性为抗性水平。室内鉴定结果表明:心叶期,RF1-12-5对亚洲玉米螟抗性起效较慢,饲喂48~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97%、77.14%、88.00%;吐丝期饲喂48 h后校正死亡率达100%,抗性显著;籽粒期饲喂24、48、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86%、83.96%、98.03%。心叶期饲喂24 h后对黏虫基本无抗性效果,但48、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4.64%、100%。吐丝期饲喂24 h后对棉铃虫抗性达到87.59%,48 h后对棉铃虫校正死亡率达到100%,抗性较强。总体来看,RF1-12-5田间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抗性较高,对黏虫抗性略低;室内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抗性较弱,但在其他时期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均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因此RF-12-5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茶树斜纹夜蛾发生及防治办法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劳氏粘虫、斜纹夜蛾同称世界性三大暴发性、杂食性害虫。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分布极广,食性极杂,可为害99科290多种植物,在江浙地区主要为害甘薯、蔬菜、芋头、豆类,但严重为害茶树尚未见记载与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推广春玉米品种中的玉米抗虫品种,最后通过果穗产量和危害率调查得到适合江西省种植的玉米抗虫品种。【结果】调查发现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主要害虫,其中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相对较大。通过蚜量比值得出52个推广品种中有高抗蚜虫品种17个,抗蚜品种5个,中抗品种5个,敏感品种6个,高感品种17个;通过茎秆蛀孔数得出有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12个,抗亚洲玉米螟品种有14个,中抗品种12个,敏感品种5个,高感品种9个。部分推广玉米品种抗蚜性较差时,其抗螟性则较强,而当抗螟性较差时,则其抗蚜性抗蚜性较强,但京科968、双甜726、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对小地老虎、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诱集效果好,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可用于这3种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性诱剂对玉米螟和粘虫的诱集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需进一步优化诱芯的诱集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