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城市"公园与财、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文章选取长三角6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综合探究1996-2016年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互关系上,公园与三要素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且影响密切度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2)影响演变上,人口与公园的交互影响日益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建设用地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与公园的作用力度持续减弱,脱钩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为此,以人口为焦点,合理发展经济与建设用地,引导公园与多要素协同调控,是优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判公园与人口的互动关系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水平的关键。文章以江苏省34个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公园-人口"系统2000—2018年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从2个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看,时序上由公园引领转变为人口主导,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发展态势。2)从"公园-人口"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在时序上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的转变,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演变格局,且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结构。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研究可定量化呈现江苏省公园与人口的多元动态关系,以期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章引入“异速生长”理论及模型,基于不同区域、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人均建设用地等城市结构视角,探究1996—2016年全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宏观层面上,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整体上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公园绿地增速快于人口增速。2)从不同结构视角看,人口密度越高,且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更为适中的城市,其公园绿地相对人口增速越快,异速生长模式越健康;而人口密度、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越小的城市,其异速生长模式有待优化。“异速生长”研究能定量化呈现“人口—公园绿地”在不同结构城市的动态演化规律,可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系统分析思维,将公园系统和经济系统纳入到“公园-经济”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大陆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构建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探究1996—2017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看,全国尺度上“公园-经济”复合系统由失调衰退向耦合协调过渡;经济因素长期活跃,公园系统经历“迟缓-提速”的过程;各规模城市间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波动上升,呈特大、大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引领,中、小城市失调滞后的特征。2)从空间分异看,复合系统耦合协调与经济水平存在空间对应性,呈“沿海-内陆”的梯度化分异特征;东部公园、经济发展强调“量质并举”,中部、西部和东北侧重“以量驱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1996—2019年我国586个建制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整体、不同类型城市的尺度,运用VAR模型及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测公园绿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尺度看,二者由初期相互抑制转向"正向循环反馈"的良性互动,其中,城市人口对公园绿地面积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从城市尺度看,大、中城市和高暂住城市二者呈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低暂住和低密度城市二者互动作用较弱,无显著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可揭示公园绿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互动影响及作用特征,为响应"公园城市"理念、制定公园绿地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化品质的提升以及以人为本城市化理念的体现。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都提出了休闲空间发展理念,旨在连接、整合城市开放空间,统筹空间资源。文中对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突破性地跳出了固有的从公园绿地内部出发、"就事论事"进行研究的思维模式,把视野延伸到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城市规划层面中,在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审视公园绿地的角色地位,以此为基础更新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同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防灾避险规划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城市公园绿地凭借与居民区距离较近、空间充足、改造潜力大等优势成为了防灾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区域。我国学界对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与公园绿地之间的联系、影响因素的研究程度较低,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献较少。虽然在一些大城市的公园绿地布置了防灾用地,但是远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色空间是市民与环境互动、维持人类健康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中部分树木释放出的孢粉(孢子与花粉)会诱过敏反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20年内将会有35%的世界人口对孢粉产生过敏反应。文中综述国内外65个主要城市树木孢粉致敏的研究进展,梳理孢粉致敏的研究历程和监测方法,比较得出城市中引发孢粉致敏的主要树种及风险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诱导城市树木孢粉致敏发生率提升的4大因素——气候因子、城市空气污染物、城市绿化方式以及植物之间的交叉反应,并提炼出目前树木孢粉致敏研究存在的短板;从5个方面阐述孢粉致敏对公园城市营造的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科学指导我国公园城市的园林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面对局部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城市人群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公园在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了空间—时间地图法,以步行路径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发现优势和问题,总结公园建设成功的因素,为以后的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的步行交通路径环境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的急剧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城市绿化用地逐渐减少。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现状,口袋公园的建设成为城市公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国外口袋公园进行研究分析,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类型、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概述目前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现状,进而研究如何高效的利用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并倡导口袋公园的建设,最后总结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面向未来城市的伟大探索与实践,结合对我国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研究,提出了以"背景""活动"与"建设"为三元,以"环境"为一体的三元一体式公园城市发展模式。并提供了基于三元一体理论的综合多部门协作平台,给出了公园城市三元一体9点规划设计内容,为公园城市的建设给出了4条发展路径。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园城市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以期为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重庆主城区生态用地的变化发展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对重庆2001、2004、2007和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5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城市生态用地变化较大,农用地和林地在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工矿用地逐年膨胀;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有阶段性,且在研究时段内一直呈现负增长,在2001~2007年,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有所变小,而在2007年以后,随着城镇工矿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用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受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重庆主城区生态用地的变化发展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对重庆2001、2004、2007和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5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城市生态用地变化较大,农用地和林地在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工矿用地逐年膨胀;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有阶段性,且在研究时段内一直呈现负增长,在2001~2007年,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有所变小,而在2007年以后,随着城镇工矿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用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受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低碳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政策口号的提出,对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是一次发展和改革的机遇。目前环境污染加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景观被破坏,公园建设就成为城市建设响应政府号召的关键因素,而综合公园的改造更是公园建设中最受欢迎的创新的重点建设。本文通过对城市综合公园的研究,分析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景观的保留与优化的必要性,并根据上海市综合公园实例提出综合公园改造景观保留与优化的有效对策,进而有利于上海市综合公园的大力建设,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苏州中心城区404个居住小区,借助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以250 m为距离梯度,探测公园绿地500~2 000 m服务半径以及不同尺度公园绿地与住房价格的关系和梯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价格较高的住房在1 000 m服务半径左右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公园绿地; 2)随着公园绿地尺度的增大,服务半径与住房价格整体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不显著”; 3)居住区2 000 m范围内每增加100 hm~2公园绿地,住房单价约增长1 000元/m~2。研究剖析了相关原因、提出了规划建议,并对进一步亟待探索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充分、科学、高效地发挥公园绿地对居住空间乃至城市空间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的服务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野生鸟类及其物种多样性是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上海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但是高密度城区各类用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该研究于2014—2015年对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沿线不同类型用地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8目25科47种鸟类。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园绿地、湿地等不同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商务办公用地中各类绿地-建筑空间格局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公园绿地生境鸟种数最多;其次是由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的附属绿地构成的休闲绿化生境;而湿地生境的鸟种数虽然最少,但稀有鸟种更多并且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公园绿地生境;中心式绿地布局模式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更有利。整个研究区域的鸟类群落结构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但严重单一化。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公园城市是中国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目前基于公众为主体的视角进行公园城市建设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选取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点成都为案例区,采用结构式参与评估问卷获取调研数据(N=957),结合经典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为计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年龄、职业、空气质量感知等因素会影响公众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意愿;二是对于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如下:年龄、获取渠道等因素与被动了解相关信息行为有关;年龄、学历等因素与主动了解相关信息行为有关;交通便利程度、空气质量感知与给相关部门提建议行为有关;连通度、环保意识与去现场调查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公园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8年Landsate 5TM、2014年和2019年Landsate 8OIL的3期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采取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取义乌市近11年建设用地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与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宏观研究义乌市2008—2019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8—2019年间,义乌市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达5.55 m2/a,各镇街的面积扩张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不同镇街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和相对变化率不同;建设用地的图斑数、最大斑块指数逐步增加;2008—2019年建设用地的重心转移方向出现先向东北方向后向西南方向偏移的特征。对人口,经济,政策等因素分析表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政策诱导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申旻玙  翟付顺 《绿色科技》2022,(5):19-23,30
针对当前大运河和周边城市用地关系进行剖析,揭示出运河与城市发展割裂分离的问题,以城河一体化为切入点,以大运河聊城城区段为研究对象,从"点线面"三个空间维度剖析,总结沿岸用地活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倡导周边用地向"拥河发展"的模式转变,引入整体化发展思路,提出了在宏观层面对沿岸用地整合、主题区域构建、弹性纳入资源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