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宋志慧  王庆伟  杨鲁娜  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01-12204
[目的]研究三苯基锡(TPT)和五氯酚(PCP)对斑马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探讨TPT和PCP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方法]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斑马鱼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TPT和PCP对斑马鱼的LC50、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和对POD活性的影响。[结果]TPT和PCP对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12.313和61.195μg/L,毒性顺序为TPT〉PCP。TPT和PCP暴露1 d胁迫斑马鱼POD为诱导-抑制效应,暴露7 d胁迫斑马鱼POD为抑制效应。且暴露1 d和暴露7 d酶活性变化均显著。[结论]TPT和PCP为剧毒物质,TPT和PCP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TPT和PCP单一胁迫斑马鱼POD活性变化显著,可为有机物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u2+、Cd2+、Cr6+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探讨重金属对斑马鱼毒性大小。[方法]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斑马鱼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Cu2+、Cd2+和Cr6+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结果]Cu2+暴露1d胁迫斑马鱼SOD和CAT为诱导效应,胁迫POD为抑制-诱导-抑制效应,Cu2+暴露7 d胁迫斑马鱼SOD为诱导效应,胁迫POD和CAT为抑制效应;Cd2+和Cr6+暴露1 d和7 d胁迫斑马鱼SOD和CAT均为诱导效应,胁迫POD为抑制效应。且暴露1 d和暴露7 d酶活性变化均显著。[结论]Cu2+、Cd2+和Cr6+单一胁迫斑马鱼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变化显著,在短时间和低浓度暴露下,Cr6+毒性作用最显著;在短时间中、高浓度暴露下,Cd2+毒性作用最显著;长时间暴露时,Cu2+毒性作用最强,可为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沈发治  王元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40-17541,17557
[目的]进一步优化三氯乙酰氯合成三氯吡啶酚的工艺。[方法]以三氯乙酰氯、丙烯腈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成环化、芳构化2步法合成3,5,6-三氯吡啶-2-酚,考察溶剂类型、催化剂用量、助催化剂类型和反应压力对三氯吡啶酚收率的影响。[结果]三氯乙酰氯路线合成三氯吡啶酚的优化工艺为:三氯乙酰氯、丙烯腈为原料,1.3g/46g(三氯乙酰氯)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二氯苯为溶剂,此条件下三氯吡啶酚的收率可达55%。微负压条件有利于及时排除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降低安全隐患,而添加助催化剂对反应效果无显著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确定了三氯乙酰氯路线合成三氯吡啶酚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沉积物中的三氯酚和五氯酚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沉积物中三氯酚和五氯酚经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1+1)提取,Florisil柱净化,并用气相色谱法(带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方法检出限2,4,6-三氯酚和五氯酚分别为0.011,0.006μg/kg,精密度分别为4.85%和4.38%,加标回收率为91.2%~98.6%,均符合国家标准方法的要求。对永济市涑水河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测定发现,表层沉积物中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8,22.8μg/kg,中位数分别为6.32,18.1μg/kg,变化范围分别为0~73.2,5.74~56.4μg/kg。  相似文献   

5.
宋志慧  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34-2535,2538
[目的]探究有机磷农药氧化乐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方法]测定了氧化乐果对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的急性毒性,并研究了氧化乐果对静水椎实螺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氧化乐果对静水椎实螺的96 h-LC50为19.22 mg/L,安全浓度为1.92 mg/L。静水椎实螺暴露于氧化乐果中5 d,AChE活性明显下降,SOD活性在0.53、1.06mg/L浓度下上升不明显,在2.65、5.30 mg/L浓度下呈明显下降。[结论]为氧化乐果的使用和及其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冯俊生  陆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64-10865,10881
[目的]在众多型号树脂之间进行优化研究以获得最佳吸吸附效果的吸附树脂。[方法]试验选取超高联聚苯乙烯树脂NDA-88、NDA-150、NDA-99和大孔吸附树脂XAD-4,分别对含2-氯苯酚、4-氯苯酚、2,4-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水体进行吸附研究实验。[结果]超高联聚苯乙烯树脂对氯酚的吸附能力强于大孔吸附树脂,中极性树脂NDA-99的吸附能力强于极性树脂NDA-88。[结论]树脂NDA-99对4种氯酚具有最佳的吸附量和穿透时间,可应用于氯酚废水治理。  相似文献   

7.
吴志斌  李媚  廖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43-13344,13354
[目的]将颗粒活性炭应用于吸附处理含4-氯酚废水。[方法]研究颗粒活性炭对模拟废水中4-氯酚的吸附过程。[结果]在30℃,摇床转速为150r/min时,颗粒活性炭对4-氯酚静态吸附6h可达吸附平衡;采用Lange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4-氯酚在颗粒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测定了30℃时4-氯酚通过颗粒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曲线,穿透时颗粒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为37.8mg/g,为同条件下静态吸附容量的0.5018。[结论]颗粒活性炭对模拟废水中的4-氯酚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质联用方法,测定分析了3种养殖模式水体中氯酚化合物(CP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9种CPs类化合物在一般四大家鱼养殖水体(A)、猪-鱼综合养殖模式水体(B)以及鸭-鱼综合养殖模式水体(C)表层水中的分布特征相似.总CPs及10种CPs化合物在不同养殖方式水体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C.表层水中残留浓度比较高的一氯酚、二氯酚、三氯酚和四氯酚分别是3-CP和4-CP、2,4-DCP、2,4,6-TCP、2,3,4,6-TCP.回归分析表明,铁、锰总含量与总CPs和PC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别使用土壤培养法和血细胞微核试验测定多菌灵及其杂质(2,3-二氨基酚嗪和2-氨基-3-羟基酚嗪)和代谢物(2-氨基苯并咪唑)对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多菌灵、2,3-二氨基酚嗪和2-氨基-3-羟基酚嗪和2-氨基苯并咪唑对赤子爱胜蚯蚓7 d的LC50分别为8.60、14.84、18.92和27.72 mg/kg干土,多菌灵对蚯蚓的毒性为中毒,其他3种化合物为低毒。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能明显诱导赤子爱胜蚯蚓血细胞产生微核,并且随着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增加;其他3种物质在测定剂量和测定时间下,微核率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4,6-三氯酚(TCP)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毒性,为氯酚植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玻璃房盆栽试验,研究了苜蓿(Loliummultiflorum L.)对土壤中TCP污染的修复作用,苜蓿的生长情况和TCP对莴苣(Lactucasativa)种子发芽和根生长的毒性影响。[结果]75 d的盆栽试验表明,土壤中TCP的可提取态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苜蓿加快了土壤中可提取态TCP浓度的下降。对于种植苜蓿的污染土壤,在75 d培养中,1、10、100 mg/kg处理(低、中、高)的降解率分别是55.2%、80.2%、90.1%,无植物处理的降解率分别是20.1%、30.2%、49.2%。莴苣根的生长对TCP污染土壤的毒性敏感,可以作为污染土壤毒性的快速评价指标,但发芽率不能反映土壤的毒性变化规律,不宜作为评价TCP污染土壤的毒性指标。[结论]种植苜蓿具有强化TCP污染土壤修复的作用,可通过促进苜蓿生长,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苜蓿修复TCP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方法,测试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得出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96hLC50半致死浓度为33.16mg/L,安全浓度为3.32mg/L。根据急性实验结果设置6个浓度梯度:0.0018、0.018、0.18、1.8、3.6、9mg/L,研究不同暴露时间(3d和6d)下,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暴露3d,沙蚕体内的这3种抗氧化酶对污染物均很敏感。在最低浓度组(0.0018mg/L)时,3种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设置浓度范围内,CAT和SOD活性随马拉硫磷浓度的增大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CAT对浓度梯度更为敏感,暴露3d后在0.018mg/L浓度时显著被诱导,而SOD在1.8mg/L浓度时活性才开始上升,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OD活性在0.0018~1.8浓度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同CAT,在3.6和9.0mg/L浓度组又开始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相对于各自对照,随着暴露时间延长3种酶活逐渐回升。各试验组MDA含量在暴露3d后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暴露6d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越势,差异显著;且在同一浓度条件下,MDA含量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大。[结论]双齿围沙蚕抗氧化物CAT、SOD和POD对有机磷污染物的胁迫十分敏感,其中CAT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缓解镉对植物的危害。[方法]以豌豆种子为试材,CdCl2溶液浸种后,用不同浓度的CdCl2和ZnSO4溶液培养,蒸馏水为对照组(CK),研究了锌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60 mg/L镉溶液处理发芽势比对照降低了3.28个百分点。锌能缓解镉对豌豆种子萌发早期的毒害效应。镉浓度为10 mg/L时,根长为对照的161.6%。镉浓度为151.66 mg/L时,根长最短,是对照的95.36%。镉浓度为10 mg/L时,分裂期细胞数比例最大,总畸变率最低;镉浓度为60 mg/L时,分裂期细胞数比例最小,畸变率最大。在镉浓度≤20 mg/L,10 mg/L锌能提高幼苗叶绿素含量。镉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POD酶谱带比对照少1条;镉浓度为60 mg/L时,比对照多1条。[结论]锌对镉胁迫下的豌豆有解毒效应,以10 mg/L时解毒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3.
硒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缓解重金属对豌豆幼苗生长发育的毒害。[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硒对镉胁迫下豌豆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根尖细胞分裂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镉浓度≤50.0mg/L、硒浓度≤1.2mg/L时,硒促进镉胁迫下豌豆种子萌发生长、根尖细胞分裂,且降低细胞畸变率;镉浓度≤10.0mg/L、硒浓度≤0.1mg/L能提高叶绿素含量,缓解镉的氧化胁迫;当镉浓度达到100mg/L,1.2mg/L的硒则协同镉发生作用,加剧对豌豆幼苗的毒害作用。[结论]低浓度的硒能缓解一定浓度的镉污染毒害,增强豌豆的抗性;高浓度的硒则协同镉一起胁迫豌豆而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Hg2+对植物的毒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Hg2+胁迫对小麦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在Hg2+浓度低于0.100 mmol/L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在Hg2+浓度高于0.100 mmol/L时,将会显著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幼苗的不同组织对Hg2+胁迫的抵抗强度有所不同,表现为其叶片和根的抗胁迫性比萌发的种胚要强。在小麦幼苗受Hg2+胁迫时,POD、CAT和SOD 3种抗氧化酶同工酶中,CAT同工酶最为敏感。[结论]0.100 mmol/LHg2+浓度是小麦幼苗能否正常生长的阈值。  相似文献   

15.
镧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兰芳  王立新  张艳  卢亚娟  王欢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16-6718,6720
[目的]研究镧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开白花的豌豆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镧不同浓度(0.05、0.1、0.2、0.4、0.8 mg/L)对镉不同浓度(0.1、0.5、1.0、2.0、5.0、10.0、20.0、40.0、80.0 mg/L)胁迫下的豌豆在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种子萌发时0.1 mg/L镧能较好地缓解镉的毒害,提高镉胁迫下豌豆种子的萌发率;幼苗生长中0.05 mg/L镧能较好地缓解镉的毒害,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但镧仅对低浓度镉胁迫豌豆幼苗茎的生长有解毒效应。当镉浓度较高(80.0mg/L)、镧浓度(0.8 mg/L)也较高时,镧不仅无解毒效应反而与镉协同胁迫豌豆种子的萌发、幼苗根、茎的生长。镧浓度为0.1 mg/L时,POD的活性和数量达到最大。[结论]0.1 mg/L的镧对低浓度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的缓解效应较明显,提高了萌发率,促进了根和茎的生长,增强了POD的活性;高浓度镧则协同镉发生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锌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细胞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盐胁迫下不同浓度锌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细胞膜的影响,为水稻的抗盐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锌对盐胁迫下的水稻幼苗进行处理,测定相应的形态指标(地上部鲜重)和生理指标(相对外渗率、MDA、SOD、POD和PPO)。[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锌对水稻地上部鲜重有明显的影响,对相对外渗率、MDA、POD和PPO都有一定作用。在1.0 mg/L处理的浓度下,MDA和相对外渗率分别比对照下降17.5%和18.0%,POD活性比对照增加13.4%;在浓度为0.5 mg/L时,SOD活性比对照增加23.3%;在浓度为1.5 mg/L时,PPO活性比对照增加22.9%。[结论]锌浓度为1.0 mg/L时,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能提高水稻对盐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茳芏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江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25-12128
[目的]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揭示镉污染对盐沼植物环境的破坏,探索植物受毒害过程与抗性机制,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植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茳芏为供试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下茳芏生理生态响应及耐性机理。以植株的株高、地下直径、地上茎直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及干重为基本生理指标,以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b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CAT、POD酶活性为生化指标,描述镉胁迫下的茳芏生理生长过程。[结果]低浓度镉胁迫对茳芏生长起促进作用,当Cd2+≥5.0mg/L时则表现为抑制效应,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叶绿素随镉浓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且镉胁迫对叶绿素a的抑制作用大于叶绿素b;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在镉胁迫下呈现出"低促高抑";可溶性总糖在镉浓度(Cd2+≤10 mg/L)呈上升趋势;CAT随镉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而POD活性持续升高。说明镉在一定程度上对茳芏生长生理起促进作用,而高浓度镉(Cd2+≥5.0 mg/L)则抑制茳芏生长。[结论]茳芏的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王静  王廷璞  石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801-3802,3885
[目的]研究Cu^2+胁迫对家山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Cu^2+(50、100、150、200、250 mg/L)处理家山黧豆幼苗,考察不同浓度Cu^2+胁迫对其POD活性及同工酶数量和种类的影响。[结果]在Cu^2+胁迫下,各处理中家山黧豆幼苗根的POD活性均高于茎和叶,且各处理下的家山黧豆幼苗根、茎、叶中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250 m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家山黧豆幼苗根系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活性变化较大,茎和叶片比较稳定。[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抗病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曹兵  张光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38-8439
[目的]探究灵武长枣的耐盐性及氮素对盐胁迫的影响。[方法]以2年生灵武长枣嫁接苗为试验材料,对盆栽幼苗进行盐胁迫(0、50、150、200mmol/L)与施氮(100、200、300mg/kg)交互处理,研究其对植株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低盐处理下,外施氮素增加叶片MDA的含量,降低POD活性,当施氮为300mg/kg时,叶片MDA含量高于其他施氮处理,表明高氮加剧叶片膜质过氧化,使胁迫伤害加重;高盐处理下,外施氮素减少叶片MDA积累,提高POD活性,当施氮为300mg/kg时,叶片MDA含量低于其他处理,表明高氮缓解了盐胁迫的伤害。[结论]该研究为灵武长枣的栽培实践与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