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选取碎屑岩红壤区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草丛、果园,挖掘典型剖面,并测定土壤溶解有机碳和基本理化性质,了解碎屑岩红壤溶解有机碳剖面分布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溶解有机碳含量比较,林地灌草丛果园,林地与灌草丛无显著差异,但都与果园呈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剖面分布比较: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均为林地灌草丛果园;pH为果园灌草丛林地;黏粒(0.002 mm)百分比为林地灌草丛果园。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溶解有机碳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黏粒(0.002 mm)呈正相关关系,而与pH及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苏伟  陈明辉  沈贵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92-12594
[目的]为了解长春市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u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春市郊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中Cu含量,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ORING作图软件对60个采样点Cu含量进行处理,并且绘制其正态分布图,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Cu含量分布特征。[结果]长春市郊农田土壤中cu含量范围为41.71~116.77ms/kg,平均含量为53.35mg/kg,全部样点的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Cu含量表现为菜地〉水田〉旱田。[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中Cu含量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下土壤SOC、N的剖面分布规律。[方法]选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下的青海湖小泊湖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类型土壤SOC、N的含量及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SOC及N含量差异显著;SOC和N含量在剖面分布上表现为表层大于底层;SOC在剖面的变异系数大于土壤N的变异系数。[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大,有机氮越容易矿化,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探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该区土地与土壤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选择红枣林地、7年撂荒草地、农地、30年撂荒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7年撂荒草地农地红枣林地30年撂荒草地,且在0~2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襄汾县土壤中Mn、Zn、Cu、Cr、Ni 5种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磁化率的相关性、污染状况。[方法]通过对襄汾县主要土壤类型褐土下的7个土种剖面取样分析,并且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襄汾县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7个土种剖面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在0~20 cm范围内有明显的富集现象,20 cm以下各元素含量出现波动,土壤中Mn和Cu、Cr、Ni来自于同一污染源,Zn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人为活动污染源。[结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磁化率、土壤理化性质有密切的联系,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指数均小于1.0,襄汾县土壤未受到污染,尚属清净,适合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纳帕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帕海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容重的相关关系,为该区域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猪拱地、农田、灌丛和森林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OC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0~50 cm土层深度内,SOC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田(26.43 g/kg)、猪拱地(20.95 g/kg)、灌丛(20.16 g/kg)、森林(17.25 g/kg);猪拱地、农田、灌丛和森林均为0~10 cm土层SOC含量最高,是主要的碳储层,分别占0~50 cm土层的37.42%、28.07%、49.81%和30.10%,随土壤深度的加深,SOC含量呈减少趋势;SOC密度与SOC储量呈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各样地表层SOC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0,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60,P0.01)。[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其SOC含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同,湿地的退化会不同程度地导致SOC流失,表层SOC含量很大程度上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丁晋利  郑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88+1097-1088,1097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粒级土壤吸附7Be的能力。[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分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结果]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不同。[结论]7Be含量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黏粒>粉砂粒>砂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主要研究不同海拔庐山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的差别。[方法]选择庐山地区3种典型土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分析不同层次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阐明不同海拔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差异,以期进一步了解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受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植被类型和凋落物等)和人为因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污染等)的影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高度成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速效磷含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但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速效钾的含量与高度呈负相关,土壤总体养分含量为山地棕壤山地黄壤山地红壤。[结论]该研究对深入理解山地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提出土壤资源利用改良意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丽平  许树德  王小兵  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77-17078
[目的]研究云南曲靖市马龙县不同类型植烟土壤与烟叶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8个乡镇避雨采集土壤样品357个。同时,在对应采集土样的田块,采用定等级、定叶位取样法取烟叶样品1套,分析土壤、烟叶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在烟株移栽后30~90 d,水稻土烟株的农艺性状指标明显优于红壤土、紫色土。与紫色土、红壤相比,水稻土烟叶总氮、烟碱含量较高,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明显偏低;从烘烤后烟叶的糖碱比、氮碱比分析,紫色土中生产的烟叶更接近于优质烟叶,就不同土壤类型而言,紫色土>红壤>水稻土;3种土壤类型烟叶中,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咖啡单宁类多酚均以紫色土含量最高,红壤次之,水稻土最低;其他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多酚、芸香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其评吸结果为紫色土>红壤>水稻土。[结论]在烤烟生产上,要争取高产优质,应根据区域土壤类型确定其施肥量。  相似文献   

10.
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不同磷含量水平下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方法】选取低(P1)、中(P2)、高(P3) 3个磷素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渗漏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水稻土剖面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渗漏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含量、流失量特征以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结果】不同磷素水平红壤水稻土全磷和Olsen-P含量在0~60 cm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在土壤剖面上大致呈现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磷素累积量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土壤渗漏液中不同磷形态的含量特征来看,不同磷水平水稻土渗漏液中TP、TDP和PP含量和流失量都呈现出P3 P2P1的特点,与土壤表层Olsen-P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红壤性水稻土发生淋溶时的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为50.34 mg/kg。【结论】滇中红壤性水稻土可能存在磷淋失风险,且土壤中磷素Olsen-P含量越高,淋失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1.
刘方明  孟维韧  刘今子  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63-14264,14273
[目的]探究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的分布。[方法]研究了佳木斯地区洪河农场土壤线虫优势属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线虫优势属分布的影响。[结果]盘旋属(Rotylenchus)集中分布于赤小豆地和玉米地,玉米地中Rotylenchus的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节片线虫属(Macroposthonia)和锉齿属(Mylonchulus)集中分布于林边湿地,其中Mylonchulus的分布表现出表聚性。[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的分布产生影响,不同土壤线虫属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斌  吴献花  吴斌  高卫国  罗维佳  郭红  彭廷纯  高婷  刘忠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05-22407,2249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和季节变化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方法]以柴河流域为例,系统分析了设施农业、传统农业、林地、坡耕地、落荒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状况。[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以传统农业和设施农业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由表层至底层呈下降趋势,尤以设施农业和传统农业2种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类型土壤下降更快。[结论]季节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黔西北关门山小流域选取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分布与残留特征,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施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木林地坡面表层土壤全磷含量总体高于乔木林地,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分布规律。在坡顶、坡中和坡脚3个位置,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总体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表层最高,坡中和坡脚处0~60 cm土层全磷含量高于坡顶;乔木林地坡中和坡顶处土壤剖面全磷分别在80~100 cm和60~80 cm土层附近出现累积现象,但坡脚没有。5种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以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果园土壤剖面全磷含量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玉米地最高,乔木林地最低。在0~80 cm土层中,乔木林全磷残留量最低,仅为1 783.7 kg/hm~2,果园全磷残留量最高,达3 4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效磷残留量以灌木林地最低,撂荒地最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袁大刚  张甘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46-5050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土壤铁的分布特征,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市主城区采集具有相似母质的道路、绿地和菜地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全铁、游离铁和活性铁及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制剖面分布图,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土壤铁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城市不同土地利用均导致土壤全铁和游离铁减少,而活性铁增加;从垂直分布来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形态铁和表征铁老化/活化的指标的极高值出现不同的土壤深度范围:道路土壤和绿地土壤较深,菜地土壤较浅。[结论]城市土壤游离铁含量降低、活性铁含量升高及峰值出现位置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团聚体的影响。[方法]通过江西省某农业园区农地(水稻田和旱地)、林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团粒结构的差异,并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于2.00 mm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约占一半,其他各粒径团聚体的比例占10%左右,而且,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于2.00 mm的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林地农地荒地,而不同农业用地土壤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为芝麻水稻花生。此外,高含水量水稻土中大于2.00 mm团聚体数量约为低含水量水稻土的4倍,但对于0.50~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前者数量不足后者的1/5。[结论]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数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以大于2.00 mm团聚体为主。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植被覆盖状况、人类干预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大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退耕坡面土壤磷素的分布及其迁移特征,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王东沟小流域退耕年限、土壤和地形条件较一致的柠条灌木地、苜蓿草地和荒地等3种典型植被恢复的长坡面为研究对象,以谷子农地为对照,通过采样测定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坡面的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植物磷库)的差异及其在不同坡位、土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地上生物量、植物磷含量和植物磷库均表现为灌木地>草地>农地>荒地,且从坡顶向坡底方向逐渐增加.对于土壤速效磷,灌木坡地在坡面和垂直方向分布较均匀,其他样地则总体表现为坡底速效磷含量较高;不同土层间相比,除草地坡底部位及农地0~2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0~100 cm土层以上的植物磷库均表现出从坡顶向坡底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分布受退耕植被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结论]退耕坡面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及其分布受恢复植被措施及其不同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灌木地和草地对退耕坡地磷素具有一定保持作用,能够减少流失的磷素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而荒地和农地表现出明显的磷素侵蚀流失趋势.  相似文献   

17.
林宝珠  王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81-6683
[目的]探讨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区樟子松疏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方法]通过分析林内0~5、5~10、10~20和20~30cm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Clab)含量,揭示樟子松疏林草地SOC含量及其稳定性。[结果]樟子松疏林草地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由表层(0~5 cm)的6.77 g/kg降到深层(20~30 cm)的3.51 g/kg,下降了约48%;MBC在土壤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Clab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樟子松疏林草地Clab含量升高,表明樟子松疏林草地SOC的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