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35-13738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10年的历史数据计算结果,分析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实验区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结构状况。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黔东南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但是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耕地生态足迹、草地类生态足迹、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增大。为此,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分析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实验区生态环境消耗的类型和生态效率状况,结果显示其生态效率低,并且指出: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落后的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效率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开封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7年,开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5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94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38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58hm2/万元GDP降低到1.76hm2/万元GDP;除2003年外,生态赤字表现出明显的加重趋势,由1999年的-1.20hm2/人变为2007年的-1.57hm2/人,这表明开封市的自然资源目前仍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晶晶  胡晓钧  杨继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07-16409,16494
生态足迹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发展可持续状态的一种简易方法。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了1998~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98年的3.02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7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8%;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2.342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088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从3.211hm2/万元下降到1.850hm2/万元,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环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区1996年、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2000~2005年的增加量为1996~2000年问增加量的6.6倍;间接服务价值大于直接服务价值:其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5年为11359元/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1997~2004年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勇  舒建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18-9319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四川省1997~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406 1hm2上升到1.799 5 hm2,增加了0.393 4 hm2,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其中:草地需求增长最快,增加了0.226 4 hm2/人;其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增加了0.095 9 hm2/人。②各类生态供给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总生态供给由1997年的0.431 9 hm2/人下降至2004年0.386 4 hm2/人,减少了0.045 5 hm2/人,与全国趋势相反,其中耕地供给和建筑用地供给减少明显。③研究时段内四川省不仅呈生态赤字发展,且生态赤字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量为2.491 941 hm2/cap,扣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 258 hm2/cap,生态赤字达1.681 683 hm2/cap;通过分析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通过计算分析2001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表明山西省的发展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9-18251,18257
为了研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7年生态足迹相关数据,分析了贵州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978~2007年贵州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年总生态足迹总体呈递增趋势;贵州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用地、耕地和草地类足迹;万元GDP足迹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差距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技术、控制环境污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949-2008年吉林省乾安县能值生态足迹动态,评价乾安县可持续发展演变情况。【方法】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法,对乾安县1949-2008年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盈亏的动态变化。【结果】1949-200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9.3%,而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2%。1949-197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呈下降趋势,人均能值生态盈余从1949年的5.784 2 hm2下降至1978年的0.253 9 hm2,平均每年下降18.4%;1983-2008年呈现生态赤字状态,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从1983年的3.334 2 hm2增加至2008年的11.899 2 hm2,平均每年增加32.9%。【结论】自1978年之后,乾安县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对该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工农业和自然环境状况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密云集水区内的森林进行大量调查 ,采用林分蓄积量推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对该地区 5种典型森林中树木的固C效益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是为该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提供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 :当以 10 0年为 1个生长周期 ,固C价格为 2 4美元 t,贴现率为 0 0 5的情况下 ,几种人工林潜在的固C效益现值由大到小分别为 :油松林 0 6 9~ 0 93万元 hm2 ,栎林 0 6 1~ 0 82万元 hm2 ,其他阔叶林 0 4 5~0 6 1万元 hm2 ,灌木林 0 2 3~ 0 32万元 hm2 ,侧柏林 0 13~ 0 18万元 hm2 .现有森林平均每年每公顷的固C效益为0 0 77~ 0 10 4万元 ,其中油松林最高 ,其次依次为栎林、其他阔叶林、灌木林和侧柏林 .在今后 10~ 2 0a内 ,现有森林的固C效益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2004~2005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等地州市累计推广毕粳40、41粳稻新品种35 973.70 hm2,平均单产6 349.20 kg/hm2,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38.69 kg/hm2,增幅9.27%;2年累计实现总产20 556.36万kg,新增稻谷1 269.53万kg,新增产值2 539.05万元,新增纯收益3 579.02万元,科技投资新增收益率56.69元/元,推广投资新增收益率73.70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22.11元/元。该粳稻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对贵州粳稻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萍  陈宓  陈显国  王浒  黄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3-10045
[目的]探讨贵州省安顺市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基地建设中适宜的蓖麻栽培密度,为驯化抚育中实现蓖麻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2011年引种成都蓖麻,5个种植密度,即5 130(CK)、6 825、8 530、10 254、11 955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距均为150 cm,株距分别为130、98、78、65、56 cm。试验区总面积588.6 m2。[结果]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蓖麻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有提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时蓖麻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并且产量均超过对照10%以上。[结论]贵州安顺市区中下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蓖麻栽培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行距为150 cm。  相似文献   

14.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与对照当家品种‘新台糖22 号’或‘新台糖16 号’在广西7 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对比示范试验,综合各地平均,公顷产量:‘桂辐98-296’为103.29 t,对照为82.27 t,‘桂辐98-296’比对照增产21.02 t,增幅25.55%;蔗糖分:‘桂辐98-296’为15.22%,对照为14.13%,‘桂辐98-296’比对照增1.09%(绝对值,下同);每公顷含糖量:‘桂辐98-296’为15.71 t,对照为11.65 t,‘桂辐98-296’比对照增4.07 t,增幅34.97%;每公顷经济效益分析:蔗农植蔗增收9879.40 元,制糖企业增效16845.89 元,工农业经济效益合计增加值达26725.29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适应安康烟区烟叶发育良好耐成熟的优质烤烟新品种(系),分别对云烟99、云烟105、6517、PVH19和K326共5个品种(系)的生育期性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原烟外观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K326相比,云烟105现蕾早,生育期长,留叶数较多,抗病性强,原烟外观质量较好,单位面积产量为2134.5kg/hm2,单产值为39274.8元/hm2,上等烟率为39.07%,单叶重为8.4g,在参试品种中表现好;云烟99脚叶成熟较早,茎围最大,腰叶最大,抗病性强,原烟外观质量较好,单位面积产量为2058 kg/hm2,单产值为36838.5元/hm2,上等烟率为40.4%,在参试品种中表现好。建议云烟105和云烟99新品种可作为搭配品种在安康主烟区适度种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木薯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海拔等要素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各个县市主要气象站点1995—201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选取贵州省木薯栽培的气象指标(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和日均温≤0℃最长连续时数),基于"3S"技术,建立木薯可种植区域热量指标与海拔的回归模型,明确贵州木薯的种植区域,得到种植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木薯适宜种植区面积126 642.3 hm2,其中优势种植区总面积为114 683.8 hm2,主要分布在南盘江流域、北盘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樟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的17个县市;一般种植区总面积为11 958.4 hm2,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万亩果园”固碳制氧生态价值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广州市"万亩果园"的群落特征,介绍了估算固碳制氧量的生物量法,估算出了果园果树的生物量为54 353.7 t,固定CO2的量为88 596.531 t,释放的O2为65 224.44 t,年单位面积固碳量为3.2 t/hm2,年单位面积制氧量为2.38 t/hm2。果园的固碳制氧的经济价值为21 873.02元/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hm2(c);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田块尺度的小麦产量差及生产限制因素解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析产量差的产生机制和冬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提出科学的缩减产量差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对吴桥县不同田块的产量差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田块之间的产量差异明显,高产田块和低产田块之间的产量差距达3 375kg/hm2,与平均产量的差距为1 754kg/hm2,中低产田块具有较大的产量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田块尺度产量差限制因素的影响作用,土壤肥力、肥料投入、土壤耕作、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可控因素是田块产量差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冬小麦的生产投入构成中,肥料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不同收益的农户之间肥料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机械、农药、种子和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差异不大。在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继续增大,报酬递减,农户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为:当冬小麦投入水平为4 102.5元/hm2,产投比达到最大值4.02。平衡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少投入高收益的根本途径,提高栽培耕作技术的到位率是缩减田块尺度产量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