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信息熵在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熵反映土地利用的均衡程度。熵值越大,土地系统越无序。利用1996~2010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前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信息熵,通过信息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指导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偏低,其值在1.29~1.44间波动,土地系统有序度较高;(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由1.29增大到1.38,土地系统无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合肥市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发展有关;(3)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降低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人工湿地,是实现信息熵降低的手段。今后,合肥市要建立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走内涵挖潜之路打造现代化的田园大城市。  相似文献   

2.
孔伟  张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06-8109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全市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6,(2):81-84
土地利用结构可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为了使额敏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趋于科学合理化,基于额敏县2010—2013年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罗伦兹曲线及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等方法,对额敏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额敏县土地利用类型较少,多样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缓慢。由罗伦兹曲线可得,额敏县土地利用类型集中于牧草地、耕地、林地。综合来说,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利于额敏县土地利用管理。结合额敏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就土地利用制度、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信息系统化5方面提出促进额敏县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给保定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借助信息熵理论,对保定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保定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和城镇化率对土地利用信息熵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苏北的徐州市贾汪区、苏南的吴江市两个典型的县市级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以社会经济土地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指标,以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结构数量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1996~2005年间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制作了对比分析,城市化因素、二三产业比重、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上有较大差异。综合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规律,在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初期的大背景下为江苏"省直管县"以及类似地区的土地调控差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徽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利用结构与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问题尤其是土地利用结构及状况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以安徽省为例,在介绍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状况,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重庆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熵值函数模型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引起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处于不断调整优化过程中,呈3个发展阶段:稳步增长阶段(2009—2013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4年)、持续降低阶段(2014—2016年);(2)重庆市38个区(县、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呈以主城区和万州区、忠县为信息熵高值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3)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人口、城镇化率3个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表现出强关联关系,与公路线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中等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京  胡贤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397-2401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熵值法分析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规律,测度了湖南省及所辖14个市州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协调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用地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稳中有升;长株潭城市群对于湖南省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值起到主导作用;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高低受到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耕地资源保护,突出湖南省粮食主产区特色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以三峡库区最大淹没区万州为研究对象,对库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及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库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危机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三峡工程淹没土地多、移民迁建占地比重大、人地矛盾加剧及粗放经营土地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了保障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和建立库区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是库区土地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是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点。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土地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江西省从1996年到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提出相应的土地管理对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雪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96-14998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采用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类型、区位指数等多个生态学指标,对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丰都县沿江10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所选取的生态学指标间呈现有规律的相关性,且能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加强生态规划理念,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为土地利用规划后续工作提供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熵原理,运用定量方法对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2009~2014年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不断上升,优势度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无序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各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明显,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低。  相似文献   

13.
龙拥军  许丽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1-7313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民点,它既有城市密集的用地方式,又有农村低矮的建筑格式。在阐述小城镇建设用地特点基础上,剖析了小城镇发展中的适度用地结构,并提出了小城镇适度用地管理的对策,以期提高土地管理执行效率,促进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对充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重要意义。根据扶余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模型,对扶余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计算扶余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扶余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加,其余用地类型面积逐年减少,扶余市生态服务价值也表现为逐年减少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扶余市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安排以及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苏楠  陈利根  陈会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24-14527
利用信息熵原理,采用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时序上对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沭阳县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出先增加—波动—后收敛的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高低与土地管理政策特别是耕地保护政策的紧松密切相关;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较高;土地利用熵值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需要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滕耀华  易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86-10288
以邵阳县2001和2009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动态变化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为突出,其他类型变动较小;从利用程度上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而其他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结合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特殊性等,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变化、退耕退林退草工程及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未  刘永强  祝助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73-10676
根据1996-2005年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山东省惠民县1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0年间惠民县土地利用出现了“五增三减”的现象,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及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转换面积较大;园地是促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抚州市崇仁县2005~20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崇仁县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温和的减少,建设用地上升明显,未利用地大量减少;以2010年为分界点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低且相对剧烈,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平缓,且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合理。崇仁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不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大体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文建宏  茆旭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5-6225,6246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节约用地、提高小城镇经济效益、保证小城镇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中华  李春林  郄瑞卿  李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58-4659,4702
以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结合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3.3,结合景观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等景观特征指数、计算公式,从景观斑块面积特征,景观斑块密度大小及差异特征,景观斑块多样性、均匀度特征方面,对磐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磐石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丰富。在此基础上,就磐石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加景观的稳定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加强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合理安排重点城镇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