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川中丘陵区是西南地区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识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该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壤自身特性和频繁的农事活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植被覆盖率低等因素,进而提出了保持水土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对于嘉陵江流域乃至长江航道泥沙淤积、水环境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选择川中丘陵区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测定径流池中泥沙含量,并结合小区土地利用现状,快速测定小区土壤的近似侵蚀量.该研究可为土壤侵蚀严重地区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有着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为21.62%,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占流域面积35%的低山丘陵区,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65%;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区域,且呈现出随坡度增大,侵蚀越严重的特征;坡耕地、草地和低山丘陵区的林地土壤侵蚀严重。仅占流域面积6%的坡耕地,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30%。研究结果说明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应作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加快植被恢复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土壤侵蚀量分别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坡耕地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USLE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川中丘陵区李子溪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以及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李子溪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且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侵蚀强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特殊的地位。然而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利用常规方法难以研究其时空变化。本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优势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定量地研究沂蒙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RS的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泳娴  黄光庆  陈修治  李智山  陈水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58-13462,13520
基于GIS和高分辨率定量遥感技术,选取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对佛山高明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该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 757.34 t/(km2.年),属于强度侵蚀,土壤侵蚀敏感性呈现"南面、北面、中部丘陵台地以及西面边缘侵蚀敏感,东面平原不敏感"的特点。坡度大于7~15°的地方是产生强度侵蚀的源区,土壤侵蚀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农田和经济林区域,而坡度较高的区域以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为主。草地、灌木林、桉树林、裸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是该地区的高危侵蚀土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安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到2006年基本保持预警状态,土地利用的安全状况不稳定,有必要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川中丘陵区发展庭院生态工程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川中丘陵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川中丘陵区发展庭院生态工程建设的意义,同时为庭院生态工程在川中丘陵区生态治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对策和措施,并分析了庭院生态工程建设在川中丘陵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土壤侵蚀强度与磁化率(MS)之间的关系,为利用磁测法研究紫色土坡面侵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土壤侵蚀序列方法,研究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在坡面侵蚀过程中基本理化性质与磁化率(MS)的演变特征。【结果】结果表明,随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坡顶和坡中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存在差异,坡中土壤要比坡顶土壤复杂。在坡顶以0~20 cm土壤层为主要营养物流失层,在坡中则以0~40 cm为主。不同侵蚀强度土壤与未侵蚀土壤相比较,只有坡顶土壤中有机质(SOM)的含量和坡中土壤全钾(TK)的含量达到显著差异,而土壤中其他的养分含量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土壤侵蚀对紫色土SOM、N和P的保存不利。表层土壤的MS随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有所下降,但并没有呈现出固定的模式,在本研究区很难借助MS来反演紫色土的侵蚀过程。【结论】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主要体现在坡中,其次是坡顶,且土壤肥力受到显著影响。因此,应在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屈建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43-7644
沟蚀是水力侵蚀中常见的侵蚀形式,对土地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在河南省黄土丘陵区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危害。从分析侵蚀沟道现状、成因和危害等问题出发,结合河南省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和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侵蚀沟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国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长期治理却收效不显著的原因,提出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和固碳增汇效果。[结果]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即: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果(茶)-草-畜-沼"水土流失综合防控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在南方丘陵区建立循环农业模式以防控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能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适合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保护性开发的有效模式,可带动山区生态恢复与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紧实度特征。[方法]以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选取25个测样点,分析丘陵地区土壤紧实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紧实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植被条件不同,也可能导致其土壤紧实度有所差异;植被覆盖率越高,其土壤紧实度越大;植被垂直结构越好,其土壤紧实度越高;枯枝落叶降低了土壤表层的紧实度。[结论]该研究对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研究,以及城市绿化的模拟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8%,其中秦巴山山地区陡坡占比最大,达80%;坡长在0~40 m范围内占比达60%,主要集中在川渝山地丘陵区; LS因子值15的陡坡占比达55%,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山地区与武陵山山地丘陵区,与坡度分布一致;区域尺度的沟壑密度为0.69 km/km2,其中川渝山地丘陵区沟壑密度最小(0.57 km/km2),低于区域尺度沟壑密度均值的17.39%。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评价、土壤侵蚀预报及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丘缓坡建设对水土流矢的影响。[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RUSLE模型对昆明市西山区花红园低丘缓坡项目建设区开展前、后土壤侵蚀量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对项目区建设前、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下的水土流失特征以及建设后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周围生态环境、地表径流、未做土地平整区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建成后项目区总体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极大缓解;保留植被因景观破碎化导致土壤流失加剧;建成后坡度5°的区域地表径流主要是沿着道路用地分布以及向道路的两边蔓延。[结论]低丘缓坡项目建设用地建成后的侵蚀类型为极微度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