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张红  李会 《现代农业》2008,(9):74-76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务之急是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不同家庭结构在养老需求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长丰县616名农村老人的养老情况进行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有子女无老伴、有子女老伴健在、无子女三种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现状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分别针对三种家庭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改进对策,对山东Z村通过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养老的部分老年人的个人情况和生活状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建立了SPSS回归模型,从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情况四个方面对影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收入水平、老人的健康状况、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老人的精神状态都对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提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强新型农村医疗建设、加强农村养老理念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据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现状,对我国城市、乡镇、农村的家庭规模变动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农村代际结构居住形式变动情况,对我国的农村养老出现的家庭养老不力、公共养老不足、社会养老乏力、市场养老无力等困境进行分析,并探索深层次的原因,旨在加强对农村老年福利服务发展与完善的关注,推进农村养老福利平台的构建,改善农村老人现有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当前养老现状及其对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出发,阐述家庭养老与家庭和谐之间的一种消极关系,并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途径,即在经济和文化道德水平保证下,建立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屈勇  王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43-5945
以河南省周口市董欢村为例,通过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子代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的物质供养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弱化,且精神慰藉支持普遍缺乏等。探讨了子代家庭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支持减弱的原因,包括子代家庭自身经济状况较差、主要成员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子代家庭主要成员为了生存外出务工,子女间的相互攀比以及老人自身被动的养老心态等。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要求对老年家庭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 不同类型的老年家庭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试图以现有的家庭理论为依托, 结合我国老年家庭的实际, 提出我国老年家庭类型的新体系, 以利于对家庭养老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探讨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方法]对江苏省南京市230名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从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心理支持情况等方面深刻分析了老年群体在接受社会养老后的家庭养老资源输出变化情况,并研究了老年群体的福利水平变化感知情况。[结果]目前老年群体仍比较看重家庭养老资源的输出,但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效应。[结论]应注意到家庭养老资源的薄弱,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并从经济、生活服务内容、精神层面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善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8.
赵聪 《甘肃农业》2016,(9):54-56
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老年人人口规模增长加快,空巢老人、少子老人和丧偶老人占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养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部分村镇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发现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状况入不敷出、精神生活匮乏、医疗负担较重等。并从少子化、城市化、代际关系转变和政府职能缺位等方面分析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社会养老保障对家庭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不足。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25-228
几十年间,粗放的城镇化进程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老人的生活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目标强调农村的城市化,要求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进行更多的思考。列举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几点要因,客观描述了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困境,并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视角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探索、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面临着"靠谁养老"的尴尬境地。中国农村养老走社会化之路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必然趋势,家庭支持力呈弱化趋势,但是家庭养老在居住方式、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家庭养老仍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要走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于2008年5月在内蒙古卓资县进行的调研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着生活困窘、生活照顾缺位、医疗费用高、精神生活单一、孤独感强烈等问题.因此从加强孝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改善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逐步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05-206
调查A村纯女户家庭养老分工情况,发现当前A村纯女户家庭偏向于家庭养老,女儿们在养老分工问题上受当地风俗习惯、老人自身经济状况、女儿们的经济状况、老人与子女距离、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结构对农村家庭养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彭现美 《现代农业》2008,(11):63-6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方式。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指出农村家庭结构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形势严峻,加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建设尤为迫切。调查结果表明,轮流奉养下的家庭养老是农村失能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居住环境不稳定、经济供养压力大、照料资源供给有限、精神慰藉被忽视等。社会工作是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中重要的专业力量支持,可以从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社区照顾、提升家庭养老服务水平等方面完善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大勇  梁盛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18-11620
对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还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提供的资金来维持老年生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南地区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相对较好,但农村老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普遍存在盲区。应结合各地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构建农村养老模式,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代际关系视角,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对H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养老模式大众广泛关注。吉林省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一直积极探索优化养老服务。而农村家庭养老是吉林省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支持不足、医疗问题突出、缺乏精神慰藉的问题。根据农村家庭养老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养老物质支持、提升养老社会保障、加强精神养老建设、构建多元养老体系等促进吉林省农村家庭养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高龄化、失能化的境况,未来养老保障令人堪忧。阐述了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空巢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经济、医疗、生活照顾和精神生活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在对比分析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养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到家庭养老方式。家庭规模小型化,除直接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外,还使子女的流动性增强,从而使家庭关注重心下移与子女追求生活享受。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强化家庭责任;把家庭养老制度化;以"家庭+社区"模式来重新构建家庭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等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