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密度和投饵频率对凡纳滨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密度(361、722和1 084尾/m2)和投饵频率(1、2和4次/d)对凡纳滨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实验时间6周。结果表明:在3个密度水平,随投饵频率的升高,对虾摄食量、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吸收效率均呈上升趋势;在3个投饵频率水平,随密度的升高,对虾摄食量、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吸收效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具有摄食量大,生长快的特点,广大养殖户在精养过程中采取一日投喂三四次的方法给对虾提供饵料。但是,如何正确确定每次投饵量是一些养殖户比较难以掌握的。投多了造成饵料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如不及时清除残饵,残饵腐烂造成池水变坏反而影响对虾生长;投少了对虾吃不饱造成同批次对虾规格悬殊影响产量和养殖效益。现在我们介绍一种简便检测对虾投饵量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养虾者都知道“饵料就是产量”的道理。究竟在养虾过程中,每天应投喂多少饵料较为合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把对虾的体长、体重换算成每万尾对虾的重量,并根据经验估算出此时对虾的成活率,再折算出投饵量,印制出《对虾体长、体重、成活率、投饵率换算表》,  相似文献   

4.
长毛对虾投饵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毛对虾是我省土生土长的品种,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单户高和含肉多,而且耐高温的特点,适合我省气候和现有虾塘条件,近几年来,全省放养长毛对虾面积占对虾养殖总面积的80%左右,已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养殖种类。饵料是对虾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合理投饵是养好对虾的关键。投饵量不足必然会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但投饵过量,不仅浪费,而且还会污染池底,败坏水质,引起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在隔河岩水库进行不投饵网箱养殖生产性试验,经12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面积为360m2的不投饵网箱,放养10 cm左右的匙吻鲟鱼种1500尾,经1周年养殖平均达到576.4 g,成活率达90.5%,产匙吻鲟782.75 kg,单产达2.17 kg/m2,产值共计75144元,生产性试验开支共计27820元,创利税47324元,单位网箱利税126元/m2,每养殖一尾匙吻鲟创利润33.39元,投入产出比1:2.70.水库不投饵网箱养匙吻鲟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养鱼应准确把握投饵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养鱼投饵量是水产养殖增产增效的关键。投饵量过低,鱼处于半饥饿状态,生长发育缓慢,高产量无从谈起;投饵量过大,不但饵料利用率低,造成浪费,而且病害增多,效益大幅下降。 理论上讲,投饵量的多少由投饵率来确定。所谓投饵率是指投饵量占鱼体重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为:日投饵量=鱼的平均尾重×尾数×投饵率。投饵率则因不同鱼的种类、规格、水温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Lg(3)4正交试验,揭示了控温、日投饵次数、日投饵率是影响幼鱼回日增重速率和摄食生长的基本因素。经比较位次、极差、方差分析和F检验显示,水温各水平间差异极显著(α≥001),日投饵次数及日投饵率各水平间差异显著(α≥005)。初步获得控温23±2℃、日投饵2次和日投饵率25%是工厂化培育幼鱼回的较佳投饵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每日测定两个平行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氨氮、亚硝氮、COD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日投饵量与投喂频率(3次/日与6次/日)对大西洋鲑养殖水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相同投喂频率、不同日投饵量下,氨氮水平与日投饵量大致呈显著的同步正相关关系(P<0.05),亚硝氮、COD水平与日投饵量也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于氨氮变化约滞后一天。由于两套系统滞后性有所差别,导致系统I相关性显著(P<0.05),系统Ⅱ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相同投饵量、不同投喂频率下,养殖系统中各水质指标水平与日变化幅度不同,投喂6次/日时,各水质指标均低于投喂3次/日的水平,且每日变化幅度较小,鱼体产生的应激较小。因此,日投饵量与投喂频率对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水质有显著影响,适当的日投饵量与较高的投喂频率有利于保持养殖水质指标的稳定和充分利用饵料。  相似文献   

9.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如何掌握投饵量?现介绍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养殖者有所帮助。一、投饵不当的危害1.投饵不足在养殖过程中若投饵不足,则会使虾生长速度减慢,蜕壳间隔时间延长,对虾因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易感染疾病死亡;或使虾个体差异加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水产养殖事业的飞跃发展,我市区的海水人工养殖对虾事业也正在蓬勃兴起。1982年夏季,我们考察了国营海洋红农场对虾养殖场。了解到他们日投饵量最多时达十万斤以上,目前全是用摇橹舢板投撒,工人劳动强度很大,质量也达不到要求(撒的不匀)。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鲟(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仔鱼开口阶段的摄食习性,并为大批量培育人工苗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水温19~23 ℃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人工繁殖的杂交鲟仔鱼生长、摄食和存活的影响。设置了投饵时间不同的6个试验组,每组30尾仔鱼,分别于孵化后9、10、12、14、16和20 d开始投喂剁碎的水蚯蚓;另设1个饥饿组作对照,试验过程中始终不投饵。每个试验组设2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1)杂交鲟仔鱼在孵化后9 d初次摄食,9~11日龄为混合营养期,20日龄不能建立外源营养的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2)不同阶段杂交鲟仔鱼初次摄食率的变化规律为:开始较低,此后持续上升,11~19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维持在75 %~100 %,20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急剧下降至40 %;(3)延迟投饵3 d对杂交鲟仔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延迟投饵5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饥饿组仔鱼在25日龄全部死亡;延迟投饵0、1和3 d的试验组,仔鱼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其他组仔鱼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鲟仔鱼的最佳投饵时间为10~12日龄。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殖投饵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宝快 《水产科学》1990,9(2):21-24
一、概述目前国内外有关对虾养殖中的投饵装置,尤其是机械化投饵装置的研究报导尚少;大部分报导的均是工业化养鱼与池塘养鱼方面的投饲机械。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水库不投饵网箱养殖匙吻鲟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2年6月在隔河岩水库进行不投饵网箱养殖匙吻鲟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面积为360m^2的不投饵网箱,放养10cm左右的匙吻鲟鱼种l500尾,经1年养殖平均达到576.4g,成活率达90.5%,产匙吻鲟782.75kg,单产达2.17kg/m^2,产值共计75144元,折合亩产值139156元,生产性试验开支共计27820元,创利润47324元,单位网箱利润131.5元/m^2,每养殖l尾匙吻鲟创利润34.85元,折合亩利润8397l元。投入产出比1:2.70。水库不投饵网箱养匙吻鲟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集中式自动投饵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池塘养殖产业化、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养殖机械自动化水平,基于气力输送原理,设计了一套以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为控制器的集中式自动投饵系统.介绍了投饵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气力输送、多路配送、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根据设计要求,对自动投饵系统进行投饵性能测试,投送距离320m时,最大投饵量为1100kg/h,吨料能耗低于8kWh/t,饲料破碎率低于0.7%.试验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定时、定量以及高效投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6.
江苏大丰县近二年对虾养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他们之所以能稳产、高产大规格、高效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成功地解决了对虾养殖合理投饵问题.使饵料系数从1989年的5.1降至1992年的3.4,公斤虾成本从11.79元降至9.14元,使饵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大丰县在对虾生产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18.
李传武 《内陆水产》1989,(3):43-44,44
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用配合饵料饲养鳙鱼苗的最佳日投饵量和投饵次数。  相似文献   

19.
徐超  李向飞  田红艳  周嫚  蔡万存  刘文斌 《水产学报》2016,40(11):1732-1741
为了探究不同投饵率对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机能的影响,选取840尾平均体质量为(23.74±0.09)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5尾鱼,分别对应6种投饵率:2%、3%、4%、5%、6%和7%(日投喂量占鱼体质量的比例),饲养60 d后,测定其血脂水平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6%投饵率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5%投饵率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组,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而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投饵率为4%时最高。此外,不同投饵率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有显著影响。当投饵率由2%升高至4%时,肝脏酰基肉碱转移酶I和II、脂酰辅酶A氧化酶、载脂蛋白B、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的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当投饵率进一步升高时,载脂蛋白B、脂酰辅酶A氧化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投饵率3%和6%组的脂蛋白酯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肝X受体和脂肪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则随着投饵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投饵率为3%和5%时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不同投饵率显著影响了团头鲂幼鱼的血脂含量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投饵率为2%~3%时,脂肪酸转运和氧化的程度较低;投饵率为5%~7%时,将导致血脂含量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投饵率为4%~5%时能够维持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青虾从溞状幼体变态发育到仔虾这一过程中不同投饵模式对其出苗率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饵料组合:螺旋藻粉和早期虾片(A)、蛋黄和早期虾片(B)、螺旋藻粉和蛋黄(C),同时设计3种不同的投饵频率:一天4次(Ⅰ)、6次(Ⅱ)、8次(Ⅲ),进行正交试验,共产生了9种不同组合的投饵方式。结果表明,在CⅢ模式下,即在溞状幼体阶段投喂蛋黄和螺旋藻粉,且一天投喂8次时,青虾室内苗种培育出苗率最高,达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