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任何国家的蚕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中国的蚕业(包括蚕、桑、丝)中心,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在黄河流域。至宋代才出现根本的改变,蚕业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从此黄河流域的蚕业就一蹶不振,昔日“沃若”的桑林也逐渐凋零,而东南太湖地区的蚕业却得到迅猛地发展,蚕业技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形成我国历史上新的蚕业中心。这个转移开始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历时数百年,贯穿有宋一代,涉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纵贯中国南北,影响深远,是中国蚕业史上的大事。这个转移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原因是什么了对中国蚕业以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研究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  相似文献   

2.
一些年来有些蚕场遭到破坏,既影响了蚕业生产,又影响了水土保持。蚕场遭到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蚕场建设和柞树管理不善造成的。柞树的遭遇是双重的,一是林业政策,二是蚕业政策;解决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不能把罪过推到蚕业生产本身上去。——摘自周明安同志生前对《柞蚕生产与山区植被》一文的评语。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蚕业的发源地,丝绸作为东方文明的使者,开创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蚕业发展的回顾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柞蚕、桑蚕的适宜生长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一直是我国唯一的桑蚕、柞蚕并重的蚕业生产大省。(一)柞蚕生产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适生地  相似文献   

4.
三、中国蚕业中心南移对中国蚕业及中国社会经济之影响(一)对中国蚕业之影响蚕业中心南移,从发轫到完成,经历了几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北方的蚕业技术不断南下,与南方原有的蚕业技术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起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作用。因此,南方蚕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反映这一时期南方蚕业情况的蚕业著作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诸如孙光宪的《蚕书》,托名淮南王刘安的《淮南王养蚕经》,秦观的《蚕书》和陈旉的《农书》下卷蚕桑篇等等。前两书已佚,所以现存蚕业史上最早的蚕业专著当推秦观的《蚕书》。  相似文献   

5.
李巨绘 《吉林农业》2011,(8):132-133
蚕种生产是整个蚕业生产的基础工程,蚕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蚕业的发展。而原蚕饲养更是蚕种生产的源头,是蚕种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纵现我国众多蚕种生产单位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如蚕种质量不稳定,蚕种繁育系数偏低,原蚕基地不好找,蚕微柱子病不好控制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生产源头即原蚕饲养出了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须从小蚕饲养管理上抓起。笔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浅谈一种较为科学的小蚕饲养形式,即小蚕共育在蚕种生产上应用的效果,着重分析了小蚕共育在实践生产中的优势、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措施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胡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90-20292
苏南地区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丝织品产地。20世纪30年代之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先进蚕业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土法养蚕,传统乡村家庭手工式生产受到冲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振兴蚕业,建立了专门的蚕业改良机构,在乡村中改良蚕种、推广新式技术、开展蚕业合作、推动各种力量投入蚕业改良运动。在乡村技术改良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制订了有积极意义的农业科技政策,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对乡村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江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大江,大致上是一个以赣江、鄱阳湖为中心的大盆地。境内地形多样,江河纵横,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江西,是中华大地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蚕业渊源也甚早。一九七八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纺织品和纺织工具,其中也有丝绢,表明江西地区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蚕桑生产。但是,由于各种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使江西蚕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段相当艰难缓慢迂回曲折的路程。直到唐代,江西蚕业和全国蚕业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占重要地位。《唐六典》和《元和郡县志》所列全国丝绢产地和贡赋中还未见江西的材料。宋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劳动人民艰苦开拓下,江西蚕业出现了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达到了江西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试图就宋代江西蚕业发展情况,作  相似文献   

8.
正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蚕农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蚕病发生主要原因1、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管理粗放,饲养室与贮桑室不分,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  相似文献   

9.
家蚕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家羿  黄德辉  王磊  李圣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93-3393,3397
对生产上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微量化学农药中毒、慢性传染性蚕病、不良的上簇环境是产生不结茧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4,(全国部分)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11.
杨永民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77-177,179
蚕业生产中消毒不彻底、饲养管理粗放、桑叶质量不高、防病意识淡薄等是造成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发病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蚕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严格消毒防病,消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体的抵抗力;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提高防病意识,及时诊断和治疗蚕病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简称中蚕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动物生产科蚕桑系。凭借7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5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蚕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蚕业科学应用研究中心,蚕桑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南阳的蚕业生产由盛至衰,又由衰至盛,但南阳的蚕业教育却由盛而衰,近年来河南省唯一设在南阳农校的蚕学专业却一直招不到学生,本文介绍了南阳的蚕业生产现状及教育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蚕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目前的茧丝绸生产居世界主导地位,但是中国蚕业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的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很多深层次问题,已严重阻碍蚕业的正常发展。文章指出中国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变",必须从蚕业的内涵、发展思路、科技创新方向、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链运作机制、产业分工与布局、政策环境等方面系统地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中国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蚕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目前的茧丝绸生产居世界主导地位,但是中国蚕业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的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很多深层次问题,已严重阻碍蚕业的正常发展。文章指出中国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变",必须从蚕业的内涵、发展思路、科技创新方向、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链运作机制、产业分工与布局、政策环境等方面系统地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中国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强盐城市蚕桑安全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已成为蚕桑生产的最大危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大规模治虫,快速发展的化工产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桑树生长、农村蚕业和蚕种生产。为巩固和发展盐城市蚕桑生产,增加农户收入,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防控环境污染对蚕业生产危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为了更高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都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养蚕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蚕病对蚕的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阻碍了蚕业的发展,例如,皖南山区春蚕多发僵病,夏秋蚕多发脓病。这就严重影响了该地区蚕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夏秋蚕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技术体系建设、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产业论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目前安徽省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技术推广手段单一、蚕农对蚕桑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动态需求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培育不足、蚕农对蚕桑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问题认识不足,认为破解现代蚕业健康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是加快蚕桑信息化平台建设,最后提出推进蚕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相关行政单位应把蚕业信息化建设放在首位、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立信息化建设示范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