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音乐作品,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社会交往要求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它是一种通感艺术形式,并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茶文化音乐作品具有宁静、古朴、优雅的特点,人们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能够深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音乐的魅力。音乐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茶文化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的种类,其对于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在于生活体验以及灵感的借鉴,原生态文化企业以及民族性审美价值的借鉴等方面。本文对茶文化音乐作品对音乐教育的促进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可以对当今我国钢琴音乐教学的创新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茶文化视角下的音乐艺术呈现出的一般性特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根植于生活实践,游走于情景之间;二是艺术表达元素的多元性;三是音乐风格主要以民乐为主。茶文化元素对于钢琴音乐艺术教学的借鉴价值体现在它有助于师生关系的优化塑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思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原生态的艺术素材。茶文化元素应用于钢琴艺术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艺术融合策略、体验式教学策略、互动式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靳甜甜 《福建茶叶》2016,(6):214-215
采茶歌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行为"层面的一种茶事文化、茶艺文化、茶道文化。在性质上讲,采茶歌与伐木歌、川江号子、搬运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典型的"劳动歌",采茶歌基本特征包括内容上的多以歌颂茶文化、茶生活为主;风格上的多讲究以粗犷的山间小调为主要表达样式;唱词结构上的多采用对称式句式结构。采茶歌对于当前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有:为音乐教育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为音乐教育提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审美意境、为音乐教育塑造民族性、民俗性的审美情趣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采茶歌"思路的基本策略有:要把握好"采茶歌"唱腔与音乐教学的关联、要把握好"采茶歌"的表演互动,使学生开展艺术互评、要把握好"采茶歌"的民族性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4.
赣南采茶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思路包括: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涉猎范围广、内涵深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备受推崇。茶文化中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是流传已久的佳作,对高校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里,本文以改善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为目的,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基于茶文化音乐作品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借鉴作用,提出了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茶曲唱腔"这种艺术形式对我们的音乐教学具有生动的借鉴价值。本文首先对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茶曲唱腔的特殊性表现进行简要阐述,并就当前我国音乐教学变革发展的主要取向展开具体分析,接着据此对茶曲唱腔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国内音乐教学的开展。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茶曲唱腔的特殊性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唱腔审美形态的乡土性和即兴性;唱腔多以花腔、平词为主;唱腔的小调旋律性。当前我国音乐教学变革发展的主要取向在于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音乐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取向;音乐教学的传统化取向。茶曲唱腔在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基于茶曲唱腔的音乐价值观教育策略:基于茶曲唱腔的生活化教育蔽略:基于茶曲唱腔的音乐艺术作品融合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对于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讲,它从一个相对小众化的、阳春白雪的表演乐器,逐步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认可道路,一定的程度上离不开大众的茶文化的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古筝艺术的共有价值追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艺术审美价值上的共同追求;"中和"、"神妙"、"气韵"、"意境",艺术审美形态上的共同追求;感性直观性、非功利性,艺术审美经验上的共同追求。我国传统茶文化对于古筝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审美的形式层,可以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素材;二是审美的意蕴层,可以将民族性、民俗性元素深刻地植入到古筝艺术当中;三是审美的意境层,可以持续地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中华审美的价值方向;四是审美的教育层,可以采取基于茶文化的古筝艺术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基因,因此从音乐教学角度去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三方面透视: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成为一种内在的重要品质;二是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教育环节的深度嵌入;三是音乐教学变革的生活化趋势需要我们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采茶歌为视角探索音乐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尝试基于采茶歌的音乐通识教育策略、基于采茶歌审美意象的音乐艺术美学教学策略、基于采茶歌文化节的生活化音乐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快生活节奏、物质消费时代,茶文化音乐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还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而民族音乐学为这种音乐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和基础立场。民族音乐学视阈下茶文化音乐创新的主要动力缘起包括:一是西方音乐艺术对我国茶文化空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入侵";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软实力"塑造需要借助于茶文化音乐的创新;三是现代人的文化艺术消费向茶文化音乐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音乐学视阈下我国茶文化音乐创新可以尝试茶文化乐器+移植曲目之策略、茶文化音乐作品的编曲之策略、茶文化音乐作品演奏技法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季毅 《福建茶叶》2016,(6):126-127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茶艺"的前身是"茶道"——一种以烹茶、煎茶、煮茶、品茶为主要内涵的茶文化仪式。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在传统茶道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茶艺"的概念,成为新时代创新茶文化的一种新趋向,并且获得了中华文化圈的价值认同。茶艺指的是一种以生活化导向为发展方向的制茶之技、泡茶之术、品茶之能、享受茶和对茶审美的茶文化艺术。在茶艺文化的视野中,我国民乐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和审美。茶艺文化的核心是尚德中和,道德文章;茶艺文化的行为取向带有明确的生活幸福取向;茶艺文化的外显内涵则指向情感体验式的生活。茶艺文化中民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一是与茶艺文化并存于现实感强烈的生活形态中;音乐调式多属于"五声调式"及其变种;注重对受众的"通感"调动,讲究"情景交融";民乐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典型表现样式,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共同体互相交往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中,从"民族化"角度继承、创新和发展并走向世界是一个具有文化规定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是我国茶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然发展过程。音乐的民族化理论之基本内涵包括音乐表现元素的民族化、音乐表达曲调的民族化、音乐演奏乐器的民族化。音乐的民族化理论对于茶文化音乐创新的借鉴价值体现在它可以为茶文化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民族文化基因的发展方向、为茶文化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艺术素材、为茶文化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教学策略支持。基于音乐民族化逻辑的茶文化音乐创新思路可以从推进茶文化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深度融合、推进茶文化配乐中适当引入西方古典音乐、在不同的茶文化语境中应用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陈晓樱 《福建茶叶》2016,(9):117-118
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承载着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价值。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洞察巴蜀茶文化的主要内涵价值,即以道家思想为茶文化的基本因子、以融入生活为茶文化的基本归依、以“致静宁和”为审美价值的基本追求。巴蜀茶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在运用到商业空间的时候需要遵循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出精神消费的特质等设计原则。将巴蜀文化运用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重要部分,即体验式消费设计、茶文化符号设计和文化消费设计。  相似文献   

13.
采茶歌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典型的劳动歌,和搬运歌、川江号子、伐木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属于行为层面的一种茶道文化、茶艺文化、茶事文化,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茶歌唱词结构上的多采用对称式句式结构,风格上大多数是以粗犷的山间小调为主要表达样式,而在内容上大多数是以歌颂茶文化、茶生活为主。采茶歌运用到当代声乐教学中,能够传递采茶歌所具有民族性和教育性特色,通过学生开展的艺术互评,使得学生们能够把握好采茶歌的表演互动、把握好采茶歌唱腔与音乐教学的关联,为音乐教育塑造民族性、民俗性的审美情趣、为音乐教育提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审美意境、为音乐教育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等。  相似文献   

14.
音乐有非常多的表达形式,茶文化音乐是其中的一种,充分借鉴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体验以及灵感。作为一种同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茶文化音乐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优雅、古朴等特点,能够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音乐的魅力所在。本文主要就茶文化与当前音乐教育的关系出发,探讨音乐教育中茶文化的价值,分析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有效运用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音乐文化和茶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他们的发展进程中,必定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既属于同一文化体系之下,又具有差异与区别。茶音乐文化的产生,更是音乐作品和茶文化的完美结合。它通过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更加具有禅意的氛围,使人们对茶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正确合理的理解音乐作品的的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接受到茶文化的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贺华丽 《福建茶叶》2016,(2):234-235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感现象是将人的各种感觉在艺术的联想中相互融合贯通。茶文化典籍中有丰富的茶性特点,为通感现象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品茶是茶文化中的重要形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人们在品茶时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将视觉、嗅觉、味觉等融入茶中,共同体会茶平和质朴、和谐纯洁的思想意境。在许多茶文化典籍中,都有许多描写通感现象的语句,如何将这些语言进行最生动形象的翻译,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最大化地体现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价值,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就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当前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接着就茶文化对当前英语翻译教学的借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当前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应试导向,轻文化知识"以学养人"导向;重理论知识积累,轻翻译实践操作;重校园教学,轻市场导向。茶文化对当前英语翻译教学的借鉴价值在于教学理念层面上它有助于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塑造;教学素材层面上它可以实现中西茶文化比较文本的嵌入。茶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包括基于茶文化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基于茶文化实践基地的翻译教学见习机制。  相似文献   

18.
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由于各地民俗不同,饮茶方法各异,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叶与文学、诗词、音乐等人文元素有着密切联系,组合呈现出不同艺术形态,其中最为著名的茶道、茶歌与茶舞,广泛流传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民歌与茶文化结合是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风俗民情。民歌与茶文化结合产生的茶歌是我国饮茶文化的重要传承,音乐作品具有很高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茶叶与民歌结合的起源及艺术特点;其次分析茶歌中优秀音乐作品的种类与研究价值,以期对茶歌研究和相关文化的传承保留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的职高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和修养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其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传统,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地进行有效学习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效果。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自傲对于音乐课程的展开持有质疑的态度,此种情况无法发挥音乐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而茶文化的表演急需要对茶文化进行相应的了解,又要具有立体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可实行性的创造力。而在音乐的教学中增加茶文化的实际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在提升自身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还给予了茶文化音乐灵魂,为茶文化的释义方式增加性的形式和意义,进而增加茶文化和音乐文化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茶戏"、"木偶戏"是我国传统茶文化在习俗层面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西方音乐美学"是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宗教哲学、审美追求、审美心理等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对音乐艺术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体系。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对于我们当前的音乐分析、风格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的主要内涵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在本体论上,它寻求音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和解;在价值论上,它寻求音乐审美的人本主义价值路径;在方法论上,它寻求对传统音乐美学的批判性改造。西方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视角中的采茶戏和木偶戏风格也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本体论层面上追求艺术活动与审美主体的"天人合一"、价值论层面上追求人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合一、方法论层面上注重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推陈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