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疾病病因和流行特点,对患病鲫进行剖检、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患病鲫临床表现为离群独游、浮头、全身发黑及体表出血等。剖检发现鳃、肝脏、肾脏等器官出血、肿胀和坏死,鳔点状出血。组织病理观察显示,鳃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及脱落;肾脏局灶性坏死;脾脏组织广泛变性坏死,造血系统崩解;肝脏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透射电镜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存在4种大小不同的病毒颗粒,分别为DNA病毒内核、空衣壳、实心衣壳和有包膜的成熟病毒粒子。未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核,成熟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质。电镜下可见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在细胞核内完成核酸复制和核衣壳装配,囊膜蛋白在出核后获得。细胞核萎缩、核染色质边缘化,线粒体肿胀、坏死、嵴断裂,细胞质空泡化。取患病鲫组织匀浆滤菌后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cell line,EPC)和胖头鲤肌肉细胞系(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盲传3代后未见细胞病变。通过腹腔注射患病鲫组织匀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实验组鲫表现出与自然感染鲫相同的临床症状,对照组鲫正常,实验组累积死亡率为80%。用PCR方法检测CyHV-2的解旋酶基因片段,扩增出预期大小相符的目的条带。利用邻近法对该病毒的解旋酶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CyHV-2(YZ-01)的同源性为99%。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CyHV-2是导致这次疾病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能够引起鲫大量死亡,严重威胁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针对CyHV-2尚无有效的商业化疫苗或治疗措施。为构建CyHV-2DNA疫苗,本研究将其衣壳蛋白ORF66编码基因克隆至pVAX1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VAX-ORF66。此外,在BL21(DE3)pLysS中对ORF66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蛋白经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了ORF66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显示,制备抗体效价达1∶20000以上。将pVAX-ORF66质粒转染金鱼脑细胞系(GFB),利用制备的ORF66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结果显示,ORF66蛋白可以在细胞中大量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将pVAX-ORF66质粒肌肉注射鲫后进行CyHV-2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其相对免疫保护率达55.6%。本研究针对CyHV-2构建了一种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DNA疫苗,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免疫预防及感染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建立了定量检测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的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重复性、特异性和临床样品检测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qPCR相比,ddPCR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其灵敏性比qPCR低20倍.在定量CyHV-2 DNA时,ddPCR (R2=0.994)和qPCR (R2=0.994)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且2种检测方法间的定量值呈正相关(R2=0.989).在定量检测相同稀释度的CyHV-2 DNA时,qPCR的定量值始终比ddPCR高10倍.ddPCR的组内和组间重复变异系数(CV)分别为0.59%-11.26%和6.55%-23.21%,而qPCR为16.57%-27.56%和22.31%-56.73%,说明ddPCR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临床样品定量检测时,ddPCR的检出率稍高于qPCR.本研究建立的ddPCR能够准确定量检测CyHV-2,将为CyHV-2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密度的增大,其主要养殖区爆发了以鳃部出血为典型特征的疾病,经确诊为鲫造血器官坏死症(Crucian Carp Hematopoietic Necrosis),引起该病的首要诱因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给异育银鲫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溶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溶氧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各项生理机能,在溶氧胁迫状态下,水生生物会表现出应激及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为了探究溶氧浓度对异育银鲫感染CyHV-2及发生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影响,将健康的异育银鲫与已感染CyHV-2的病鱼混合饲养,结合鲫的最低生存氧浓度,设定溶氧浓度分别为7、6、5、4、3 mg/L,不同溶氧浓度均设立对照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通过控制不同溶氧浓度,测定CyHV-2感染数及死亡数,分析不同溶氧浓度条件下鲫CyHV-2感染率及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病率。结果表明,随着溶氧浓度的降低,CyHV-2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随之升高,当溶氧浓度为7、6、5、4 mg/L时,对照组均未出现感染及死亡状况;当溶氧浓度为 3 mg/L时,实验组感染率为100%并且对照组也出现了死亡,充分肯定了溶氧胁迫会增加异育银鲫对CyHV-2的感染率及死亡率。研究结果对异育银鲫的大规模养殖及造血器官坏死症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研究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鲫脑组织细胞系(Gibel carp brain,GiCB)总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扩增获得双链cDNA,与载体pGADT7-Rec共转化酵母菌Y187,构建了GiCB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以CyHV-2 ORF25编码蛋白为诱饵,与GiCB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杂交,筛选与其互作的GiCB细胞受体。结果显示:GiCB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转化效率为1.03×10~6 CFU/μg,滴度为1.24×10~6 CFU/mL,PCR扩增结果表明文库中插入片段的大小在1.5 kb左右。将表达CyHV-2 ORF25编码蛋白的诱饵菌与GiCB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杂交后,筛选得到与ORF25编码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阳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CyHV-2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PCR检测及序列对比分析,确诊江苏海丰农场两塘口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所患疾病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 HV-2)引发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Crucian CarpHematopoietic Necrosis),而后分别每10 d使用0.5 m L/m~3和0.75 m L/m~3聚六亚甲基胍(Polyhexamethylene guanide,PHMG)泼洒治疗,并定期采样,利用Real Time PCR测定样品中病毒表达量。结果显示:该病毒(DF2015)Cy HV-2的DNA解旋酶基因序列长为316 bp,与绝大多数病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99%),但与病毒株ST-J1和H.Fukuda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63%)。与其余病毒株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99%);治疗近2个月后,两塘的病毒相对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差异性,但0.75 m L/m~3治疗塘病毒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治疗效果相对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应用三重RT-PCR检测方法对2016年采自江西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苗种)场的50批草鱼样品和10份疑似草鱼出血病病例进行GCRV检测.结果显示,50批草鱼样品检出GCRV-Ⅱ型阳性样本5批,阳性检出率为10%;10份临床疑似病例检出GCRV-Ⅱ阳性样本6份,阳性检出率为60%,表明我省养殖的草鱼成鱼和草鱼苗种均携带有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且阳性率较高,需加强苗种的引种检疫;当前我省草鱼主养区域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株主要以基因Ⅱ型为主,这对我省进行草鱼出血病精准免疫预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采集山东海域大菱鲆、石鲽、鲈鱼各20批,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PCR检测方法对真鲷虹彩病毒病(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Disease,RSIVD)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4例RSIVD感染样品.以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RSIV)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主要衣壳蛋白基因为基础,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本次检出阳性样品的RSIV/ISKNV MCP基因.将MCP基因PCR扩增产物测序,提交GenBank,并以MCP基因为基础,对被检出的阳性样品进行虹彩病毒属系统分类,绘制进化树.由进化树得出,4例阳性病毒株均属于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  相似文献   

10.
王子豪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19,43(5):1263-1270
鲫疱疹病毒(Carassius auratus herpesvirus, CaHV)是一种引起鲫急性鳃出血症和高死亡率的病毒病原。病毒要借助功能基因与细胞组分(如细胞器)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感染与复制。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分析、PCR扩增、重组质粒构建及其与细胞器标记质粒共转染鱼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的荧光观察,对预测鲫疱疹病毒基因CaHV-31R编码蛋白的特性、亚细胞定位及与细胞器共定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鲫疱疹病毒编码蛋白CaHV-31R由313个氨基酸组成,含一个跨膜结构域(248~270 aa)和一个RNase E/G家族蛋白的典型结构域(40~182 aa);与5种来源鲤疱疹病毒同源蛋白多重比对发现,与鲤疱疹病毒II型中的日本株ST-J1和中国株SY-C1的同一性较高(分别为100%和80.7%),与鲤疱疹病毒I型代表株CyHV-1的同一性居中(为26.5%),而与鲤疱疹病毒III型中的德国株CyHV-3(或称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和中国株CyHV-3-GZ11的同一性最低(分别为20.7%和18.2%);经基因扩增和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EGFP-31R,当用其单独转染EPC细胞,绿色荧光信号主要在细胞质中呈弥散分布,少量在细胞质中或在细胞核外围呈点状分布;当用pEGFP-31R与内质网标记质粒pDsRed2-ER或与高尔基体标记质粒pDsRed2-Golgi共转染细胞,绿色荧光信号在胞质中的分布情况与单独转染时不同,分别能与2种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定位。研究表明,CaHV-31R是鲫疱疹病毒中一个能编码与细胞器共定位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鲤疱疹病毒Ⅱ型TaqMan real-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勇  曾令兵  张辉  范玉顶  徐进 《水产学报》2013,37(4):607-613
针对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DNA解旋酶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长度为1446 bp的基因编码区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PCR鉴定与测序分析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 real-time 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鲤疱疹病毒Ⅱ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达到0.9991,斜率为-3.412;对初始模板定量检测的范围为1×101~1×107 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鲤疱疹病毒Ⅱ型,而对大鲵虹彩病毒(GSIV)、锦鲤疱疹病毒(KHV)以及空白对照无检测信号.取江苏射阳和宝应两地疑似患病鲫组织核酸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的病毒量分别为6.89×104 copies/μL和3.02×102 copies/μL.本研究建立的鲤疱疹病毒Ⅱ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因鲤疱疹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养殖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影响全球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突变率是RNA病毒中最高的。为了解其分子特征和遗传变异,对陕西和河南地区猪场采集的252份疑似样本采用RT-PCR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ORF5基因和Nsp2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252份样本中阳性样品为39份,阳性率为15.6%。对39份阳性样品克隆测序获得10条Nsp2基因阳性样品序列和5条ORF5基因阳性品序列;5株PRRSV ORF5基因毒株与GenBank中26株PRRSV参考毒株的ORF5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9.7%~99.7%,10株PRRSV毒株Ns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38.2%~92.2%,其中5株ORF5基因的GP5-5、GP5-7、GP5-10毒株为PRRSV-2型谱系1的毒株,99L、100L毒株为PRRSV-2型谱系5的毒株,分别与代表株NADC30和VR-2332亲缘关系最近;10株PRRSV毒株Nsp2基因均为PRRSV-2...  相似文献   

13.
鲤疱疹病毒3型T分离株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鲤疱疹病毒3型(Cyprinid Herpesvirus 3,CyHV-3)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研究采用CyHV-3-T分离株感染CCB细胞系,运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对CyHV-3进行纯化,纯化的病毒颗粒经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抗CyHV-3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结果表明,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完整囊膜包裹或只有裸露核衣壳的CyHV-3颗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CyHV-3阳性血清与多种病毒蛋白具有明显特异性免疫反应,质谱鉴定表明其中4种免疫原性蛋白分别为ORF92、ORF66、ORF72和ORF81,其中ORF66和ORF72为首次鉴定的具有免疫原性衣壳蛋白。本研究将为CyHV-3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亚单位疫苗或DNA疫苗的研制提供更多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4.
鲤疱疹病毒Ⅰ、Ⅱ、Ⅲ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鲤疱疹病毒Ⅰ、Ⅱ、Ⅲ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Ⅰ、Ⅱ、Ⅲ)病毒给我国鲤科鱼的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CyHV-Ⅰ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对鲫、圆腹雅罗鱼、鲤与金鱼杂交种等也有危害。CyHV-Ⅱ仅感染金鱼、鲫及其普通变种如异育银鲫、金鱼和鲤的杂交体,对鱼卵、鱼苗、鱼种、亲鱼等各个时期均有危害,而幼鱼较成鱼易受到感染。鲤除了幼鱼不易受CyHV-Ⅲ影响,其他所有龄期均对其敏感。CyHV-Ⅲ不仅鲤能感染,其他鲤科鱼、锦鲤和鲫的杂交后代、锦鲤和金鱼的杂交后代均对其易感,金鱼、鲟均可作为CyHV-Ⅲ潜在的携带载体。就3种病毒的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引发疾病的病理特征,检测方法等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PCR检测结果发现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 % ~ 88.2 %;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 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不同分离株毒力强弱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研究从患病和健康草鱼体内分离到Ⅱ型GCRV各一株,分别命名为ZH180804和CQ180701,并从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性、基因组带型、基因序列差异、遗传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ZH180804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 CQ180701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0和10%,初步表明ZH180804为强毒株,CQ180701为弱毒株,且弱毒株感染过的草鱼对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2株分离株在草鱼鳔细胞(GSB)、稀有鲫卵细胞(GRE)及稀有鲫尾鳍细胞(GRF)中均能增殖但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且ZH180804株的增殖量是CQ180701株的1 000倍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基因组带型相似,但S7、S8、S9、S10与S11节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病毒的S7与S11节段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基于S7与S11节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株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从患病和健康的草鱼中分离的2株Ⅱ型GCRV有较多共性,但其复制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腹腔注射含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 HV-2)的组织浆和患病鱼直接感染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并对实验鱼发病组织病毒DNA进行巢式PCR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研究聚六亚甲基胍(Polyhexamethylene guanide,PHMG)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感染鲫造血器官坏死症(Crucian Carp Hematopoietic Necrosis)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两种人工感染的方法出现相似的感染症状,但后者感染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毒株与Gen Bank中已报道的Cy HV-2毒株的DNA解旋酶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99.0%),该毒株与JSSY、YC110907等Cy HV-2其他病毒株属同一分支。药物预防实验表明:当PHMG浓度≥0.5 m L/m3时,保护率可达60%以上,对该病有显著抑制作用。治疗实验表明,药物对感染3 d后的鲫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PHMG浓度≥0.75 m L/m3时,保护率达63.33%以上,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当PHMG浓度≥2.5 m L/m3时,对感染5 d后的鲫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保护率达63.33%以上。低浓度的药物治疗效果虽不显著,但可延长病鱼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夏初在江苏省盐城银鲫养殖区大规模爆发"大红鳃"和"鳃出血"病症导致全池鲫鱼、鲤鱼在一周内全部漂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经过回感实验以及病原检测确定病原为鲫疱疹病毒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经过查阅报  相似文献   

19.
叶志辉 《水利渔业》2002,22(3):54-54
鲫单极虫属于孢子虫纲、粘孢子目、碘泡虫科、单极虫属。孢子虫种类繁多 ,对渔业生产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球虫病、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鲮单极虫病等。而关于鲫单极虫病对鲫苗种危害的研究不多 ,报道较少 ,笔者对鲫单极虫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力求为诊断、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病鱼于 1998~ 2 0 0 0年取自四川省水产学校实习渔场、水产试验站及周围养鱼专业户池塘。病鱼检查是按《鱼病调查手册》(第二版 )的标准方法进行。对病鱼活动情况、出现的症状、危害、预防措施作了观察和记录。2 结果2 1 病原体鲫单极…  相似文献   

20.
鲤疱疹病毒2型和3型主要感染鲫(金)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及其杂交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养殖鲤科鱼类危害严重。为了建立快捷、高效且能同时检测这2种类型鲤疱疹病毒的检测技术,本研究根据鲤疱疹病毒的DNA聚合酶基因(2、3型)、解旋酶基因(2型)和胸苷激酶基因(3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三重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起鲤疱疹病毒2型和3型三重PCR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鲫鱼和鲤鱼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三重PCR检测方法仅在鲤疱疹病毒阳性样品中扩增出3条特异性条带,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以克隆的目的基因质粒为模板,进行10倍梯度稀释,该检测方法能检出的极限值为2.85×102 copies/μL,表现出较高的灵敏性;运用该方法检测122份鲫鱼和60份鲤鱼样品,其结果与运用国家标准(GB/T 36194-2018)和行业标准(SC/T 7212.1-2011)方法检测的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构建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还能同时检测2种类型的鲤疱疹病毒,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