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正>刺激隐核虫病也叫海水小瓜虫病或白点病,是由寄生纤毛虫:刺激隐核虫病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海水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狮鱼,石斑鱼、金枪鱼、鮸鱼等鱼类。在养殖密度大,水质环境差,鱼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非常容易暴发。一旦发病,则极难控制,常造成大规模损失。广东的阳江市和饶平县先后出现了刺激隐核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1,(8):39-40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寄生引起海水硬骨鱼类的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暗纹东方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刺激隐鞭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等症,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供广大养殖工作者参考。1小瓜虫病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孢,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效果显著。(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0.7克/米3全池泼洒,效果显著。2指环虫病病因指环虫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发此病。症状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治…  相似文献   

4.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集约化海水养殖过程中,很多寄生性原虫都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其中,海水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海水小瓜虫学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形成针头大的小白点,所以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受到海水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因为宿主的聚集密度不够,虫体的繁殖量不足以达到严重感染的程度。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的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似文献   

5.
刺激隐核虫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水鱼类中,致病力最强的寄生虫是被称为"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us)。它寄生在鱼的体表、鳃,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原菌的继发感染等病状。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在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6.
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和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盾纤毛虫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理化性质、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白点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为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种类。盾纤虫病的病原在不同的鱼不尽相同,病原体不尽寄生在体表和鳃,还侵入到体内的组织器官包括脑部。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条纹鲈(Moronesaxatilis)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症等病,此鱼对药物比较敏感,故在用药时特别注意,要准确计算面积与剂量。现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1小瓜虫病1.1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1.2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包,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1.3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疗效显著。(2)用0.2~0.4克/米3孔雀石绿和25克/米3福尔马林混…  相似文献   

8.
刺激隐核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寄生引起海水硬骨鱼类的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属于前口目(Prorodontida)隐核虫科(Cryptocaryon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成员。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是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长吻的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锚头鳋病及肠炎、烂鳃等疾病。但此鱼对药物比较敏感,故在用药时特别小心,要计算准确面积与剂量。一、小瓜虫病:为鱼苗、鱼种阶段中主要病害,该病易暴发,难控制,危害较大。凡得此病的鱼,肉眼可见鳃、鳍、体表有“白点”,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流行温度14-25CC。治疗方法:用0.2-0.4mg/LIL雀石绿和25。g/L福尔马林混合全池泼洒,有疗效。二、猫头鳝病:此鱼极易感染,体表可见虫体,鱼摄食减少,鱼体消瘦,伤D处易被细菌感染。流行于冬初春末。…  相似文献   

10.
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又名"海水小瓜虫病"。由于寄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海水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白点为症状,在水产养殖行业俗称"海水鱼白点病"。该病流行的海水鱼种类多,传染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对海水鱼养殖业危害极大。本文借鉴众多学者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从刺激隐核虫的发现、病原、症状、流行、致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探讨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卓琦 《海鲜世界》2001,(1):29-31
海水观赏鱼的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对水产养殖和海水观赏鱼的养殖危害很大。本文就刺激隐核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点;生活史;感染的典型症状以及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并对铜离子治疗海洋水观赏鱼白点病及剂量控制;淡水浴或低盐度溶液疗海水观赏鱼白点病;刺激隐核虫不同株的研究和刺激隐核虫的繁殖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引发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原因及机理以及水族箱中新进鱼和老鱼同时发生白点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浅谈小瓜虫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又叫白点病Whitespotedisease),是淡水养殖生产中极为常见的鱼病之一。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寄生在淡水鱼体上的是多子小瓜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um×300~500um,肉眼可见;虫体很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小瓜虫寄生处常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翘嘴红鲌小瓜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户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小瓜虫学名为多子小瓜虫,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5.
正一、鱼体表聚缩虫的危害聚缩虫属纤毛门,大多数聚缩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聚缩虫是以细菌或有机碎屑为食,并不侵入宿主的器官和组织,仅以宿主的体表和鳃作为附着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海水观赏鱼易受到刺激隐核虫(即海水小瓜虫)的侵袭,发病后往往会重复感染,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作者经几例诊治试验,对该病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养鱼者参考。一、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鱼体的头部、尾部及各鳍上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因受刺激而与水族箱中装饰物磨擦或在水中跳跃;随后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小于1mm的乳白色小点;鳃及体表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点状充血、出血,随着虫体的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粘膜。体表的小白点是虫体在侵入鱼体表皮后,受刺激的表皮细胞增…  相似文献   

17.
正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以病鱼皮肤、鳃和眼出现大量小白点为特征,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雄)与老虎斑(雌)培育出来的杂交新品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  相似文献   

18.
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小瓜虫寄生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上,以上皮细胞、红血球为食夺取营养,破坏组织,同时刺激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从外形看来像是一个白点,因此义称“白点病”。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能够引起鱼类大批死亡。近几年来,随着淡水养鱼技术的改进,淡水渔业的小瓜虫病日趋减少,然而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却很流行,并威胁着生产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新的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单晓鸾 《齐鲁渔业》2005,22(12):18-19
刺激隐核虫,义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