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闽楠、红楠AFLP反应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楠、红楠总基因组DNA为模板,对AFLP分析各环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和筛选,建立了适合于闽楠、红楠AFLP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其中:酶切反应条件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加入模板DNA 150 ng,Buffer22μL,BSA 0.2μL,EcoRI 3U,Msel 2U,37℃酶切4 h,65℃变性10 min,4℃保存;连接反应条件为将酶切产物中加入5μL连接体系(包括T4 Buffer 2.5μL,EcoRI接头5 pmol,MseI接头50 pmol,T4连接酶1U),16℃连接过夜.预扩增反应条件为在20μL体系中,加入稀释25倍的连接产物5μL,Mg2+(25 mM/L)1.6μL,dNTP(2 mM/L)2 μL,预扩增引物E00、M00各30 ng,Taq酶1U.选择性扩增反应条件为:在20μL体系中,加入稀释100倍的预扩增产物5μL,Mg2+ 1.2μL,dNTP 2μL,选择性扩增引物(E+3/M+3)60 ng,Taq酶1U.本实验结果为闽楠、红楠AFLP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海南油茶DNA为材料,对AFLP反应体系中的油茶基因组DNA用量、酶切连接反应时间、酶切连接液稀释倍数、预扩增反应产物稀释倍数、Mg2+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Eco RI和Mse I酶切连接反应14h需基因组DNA用量为400ng,预扩增反应过程酶切连接液稀释倍数10倍,选择扩增中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40倍,两次扩增选用Mg2+浓度均为2.0mmol/L。采用该技术体系得到的AFLP指纹式样清晰,适宜用作海南油茶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钩栗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和L16(45)正交实验探讨了DNA模板用量、Mg2+浓度、引物用量、Taq DNA聚合酶、d NTP用量以及不同退火温度对钩栗ISSR-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了钩栗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总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3 mmol/L Mg2+,0.4 mmol/L d NTPs,0.75 U Taq DNA聚合酶,0.3μmol/L引物;对钩栗DNA样品材料进行ISSR-PCR扩增体系的检测结果显示,该优化体系扩增的产物条带清晰,稳定性高,本研究为钩栗种质ISSR分子标记遗传结构分析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适合湿加松的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反应体系,以湿加松幼嫩针叶为材料,建立了湿加松MSAP反应体系,即:400ng基因组DNA用EcoRⅠ,HapⅡ或MspⅠ各3U,37℃保温24h。预扩增体系为:酶切-连接产物1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2×PCR mastermix10μL和ddH2O2 7μL。20μL选择性扩增体系中,含有10倍稀释的模板DNA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2×PCR mastermix10μL和ddH2O2 6μL。利用反应体系,筛选出了13对适宜于湿加松MSAP分析的引物,建立的MSAP反应体系可用于湿加松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漾濞泡核桃优株为研究对象,研究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影响因子(模板DNA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漾濞泡核桃的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模板DNA最佳浓度为50 ng/(25μL),Taq聚合酶浓度为0.75U/(25μL),引物浓度为0.7mmol/L,dNTPs浓度为0.20mmol/L,Mg2+浓度为2.0mmol/L,利用该最佳体系对试验中所选取的样本进行扩增反应。建立了适宜于漾濞泡核桃的ISSR-PCR扩增的最佳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漾濞泡核桃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喙尾琵甲DNA提取方法比较与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TAB法、改进SDS-蛋白酶K法、SDS-饱和氯化钠法和提取试剂盒对喙尾琵甲的肌肉、虫卵和幼虫进行DNA提取,比较了DNA的提取和保存质量,并对AFLP试验的酶切时间、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和选择性扩增引物量等关键因子进行试验和优化。结果表明:4种方法对肌肉组织提取的DNA质量都较好;3种传统方法提取的DNA的保存时间长于试剂盒提取的DNA;使用EcoR Ⅰ/Mse Ⅰ内切酶组合,10 U EcoR Ⅰ和2 U Mse Ⅰ分两步各酶切2 h,T4连接酶3 h连接后,以20倍稀释的预扩增产物和5 ng/35 ng的E+3/M+3引物量进行选择性扩增,建立了喙尾琵甲AFLP分子标记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南酸枣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对影响ISSR反应体系的dNTP、Mg2+、引物浓度、模板DNA、Taq酶等5个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20 L ISSR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含量为:2.5 mmol/L Mg2+、0.2 mmol/L dNTP、0.25~0.5 mol/L引物、20 ng DNA和0.5 U Taq聚合酶。利用该优化体系扩增85条ISSR引物,有65条有扩增产物,38条具有多态性,并且利用842引物扩增不同南酸枣DNA模板,扩增的目的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稳定性强,可以用于后期的南酸枣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红松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建立红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以CTAB法提取的红松针叶DNA为模板,应用单因子试验及L16(45)正交试验系统分析了DNA模板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酶浓度等对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对延伸时间、热循环参数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红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结果表明,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10μL体系中,1×PCRbuffer1μL、DNA模板50~120ng,Mg2+3mmol/L,dNTP0.4mmol/L,引物0.5μmol/L,Taq酶0.75U。利用该体系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13对。在此反应体系下,所扩增谱带清晰、稳定、多态性高。  相似文献   

9.
以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1.5 a生小苗幼嫩叶片为试材,对影响刨花润楠SRAP-PCR扩增的模板DNA量、引物、dNTP和Mg2+体积摩尔浓度、Taq DNA聚合酶、退火温度6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RAP-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SRAP-PCR反应体系中,2.5μL 10×PCR buffer、模板DNA量60 ng、Mg2+2.0 mmol/L、dNTP 0.225 mmol/L、引物0.3μmol/L和Taq DNA聚合酶1.25 U.对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的刨花润楠SRAP-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是稳定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山苍子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苍子幼嫩叶片、顶芽、花蕾3种组织的DNA提取效果分析和对影响酶切及选择性扩增效果的4个主要因素(酶切时间、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的比较研究,建立了适合于山苍子AFLP分析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山苍子的顶芽是较好的DNA提取材料;山苍子基因组DNA经5 U EcoR I和5 U Mse I酶切1 h即可完全酶切;最佳的选择性扩增体系为20 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0 U rTaq聚合酶、2.0 μL 10×PCR缓冲液、1.8 μL 25 mmol·L-1MgCl2、1.4 μL 2.5 mmol·L-1dNTP、100 ng·μL-1引物各1.0 μL。使用该反应体系获得了清晰、稳定的DNA指纹图谱,并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好的AFLP引物组合,为利用AFLP标记技术进一步开展山苍子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七叶树新鲜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七叶树RAPD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Taq酶、Mg2+、dNTP、引物、模板DNA浓度、变性时间、循环次数等,建立了适合七叶树RAPD反应的PCR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 0.25 mmol/L,Mg2+2.5 mmol/L,Taq酶1.0U,引物0.8μmol/L,DNA模板50ng。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40个循环(94℃变性30 s,33℃退火40 s,72℃延伸60 s),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整套适用于研究桑天牛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tDNA CO I)基因的PCR反应体系,研究不同地理分布的桑天牛遗传多样性。通过L_(16)(4~5)正交组合试验和单因素梯度试验对缓冲液(Mg~(2+))、dNTP、随机引物、TaqDNA聚合酶、模板DNA的浓度和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等影响PCR扩增的重要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50μL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中各因素优化组合为:缓冲液(含Mg~(2+))0.9mmol/L,dNTP 0.15mmol/L,随机引物0.44μnol/L,TaqDNA聚合酶3.0U,模板DNA75ng;退火温度47℃,循环次数35次。  相似文献   

13.
四倍体刺槐与刺槐光合速率日变化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四倍体刺槐与刺槐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及生长的适宜生态条件,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林木,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四倍体刺槐和刺槐的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倍体刺槐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30左右;刺槐的Pn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第一个峰出现在9:00左右,第二个峰出现在15:00左右,第一个峰值明显高于第二个峰值。②Tr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孔的活动状态。③四倍体刺槐的光合能力>刺槐。④四倍体刺槐与刺槐的Pn与Gs成极显著正相关,与Tr成显著性正相关。⑤刺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四倍体刺槐。  相似文献   

14.
刺槐作为一个外来种,近年来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刺槐在我国的基本生长特性(包括根系、种子、叶片、花)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光照条件、盐胁迫、氮磷沉降、干旱胁迫、重金属胁迫、密度、AM真菌)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探讨了刺槐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与防治、昆虫病害与防治、刺槐的有性、无性繁殖培育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薪炭材料、饲料、防风固沙、蜜源植物等,讨论了刺槐入侵理论与生态风险处理措施。评述了刺槐的区域性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针对刺槐的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连续6a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及林冠结构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0~40 cm平均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增加0.91 g·kg-1、比刺槐纯林增加0.55 g·kg-1;(2)混交林18年后土壤容重比油松纯林减少0.13 g·cm-3、比刺槐纯林土壤容重减少0.10 g·cm-3;(3)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纯林增加0.54 mg.kg-1~1.48 mg·kg-1、土壤碳酸钙含量比纯林减少0.43 mg·kg-1~1.09 mg.kg-1、土壤有效氮比纯林增加6.4 mg·kg-1~19.4 mg·kg-1、土壤有效磷比纯林增加0.36 mg·kg-1~1.37 mg·kg-1、土壤有效钾比纯林减少6.90 mg·kg-1~23.90 mg·kg-1,土壤CEC含量比纯林增加0.23 mg·100 g-1~0.85 mg·100 g-1;(4)混交林林冠面积、林冠厚度、林冠水分截留率分别比纯林提高47.83%~78.95%、40.63%~73.08%、6.15%~8.32%,枯落物饱和持水量是纯林的1.62倍~4.22倍;(5)混交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比纯林分别提高24.7%和27.35%,混交林年均利润是纯林的7.12倍。  相似文献   

16.
以桉树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dNTP浓度、Mg2+浓度及退火温度对桉树随机引物PCR反应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反应体系为:20μL的PCR反应体积中,10×Buffer2.0μL,Mg2+(25 mmol/L)1.28μL,dNTP(10 mmol/L)0.4μL,Primer(10μmol/L)2.0μL,Taq(5 U/μL)0.2μL,DNA2.0μL;最优扩增程序:94℃预变性2 min,然后进行35个循环(94℃变性30 s,36℃退火30 s,72℃延伸2 min),最后72℃延伸10 min。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地刺槐生长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滨海盐碱地23年实生刺槐生长研究,进行树干解析,对刺槐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规律进行回归模拟。最优模拟方程为:H=-0.372+3.318*lnt;DH=e(-5.518+0.977/t);BV=e(-13.771-0.938/t)。与传统的S型生长曲线不同。并且通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有序聚类,将H、DH、BV都分成三类。分析结果与模拟回归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红锥种群的DNA进行提取和ISSR—PCR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分析了退火温度、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红锥ISSR—PCR分析较适宜的扩增体系是:25μL PCR反应体积中,buffer(10mM Tris-HCl,pH9.0,50mM KCl,0.1...  相似文献   

19.
本项目研究抽取了济南南部山区具有典型植被群落特征的18个标准样地,通过对样地植被群落的调查,挖掘了山区植被群落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植被群落类型、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分析基础之上,又研究了优势树种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最后综合提出南部山区山体植被群落优化的5种植被搭配模式:(1)侧柏+黄栌-黄荆-羊胡子+日本乱子草;(2)黑松+黄榆-连翘-地榆+黄花菜+大丁;(3)侧柏+黄栌+桑-雀儿舌头-旋覆花;(4)黄连木+大叶白蜡+黑松-扁担木-茜草+委陵菜;(5)侧柏+刺槐+桑-黄荆-桃叶鸦葱+茜草+荩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