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果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性别的差异和分化上的变化,其性别具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果树的性别决定、分化、遗传及其控制已成为植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性别研究是生殖生理学和发育生理学及开花生理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因为同一物种的不同性别类型其应用价值并不相同,所以其性别的研究是一个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控制问题.例如雌雄异株的银杏,生产上需要雌株,但作为绿化则需要挺拔健壮、美观耐用的雄株;生产上雌雄异株的猕猴桃与两性花的苹果在杂交方案的设计上肯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DMRTI、SOX9、SF-1、WTI、LIMI、LHX和DAX-1等基因对动物性别的决定和性器官的分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禽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禽性别控制研究包括性别决定,性别分化,性别鉴定,性别诱导和性别控制5个方面,家禽中虽未发现象哺乳动物SRY基因的性别决定片段,但XhoI家族中特异片段的发现可能成为性别决定基因研究的基础。性别分化的基础是控制性激素转型的芳香化酶;伴性遗传和泄殖腔鉴别法仍然是性别鉴定的主要方法;利用激素诱导只能使雌转雄而不能使雄转为雌,且转变后仍能恢复原来的遗传性别,性别决定与分化本质的发现是家禽性别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家禽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禽性别控制在畜牧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禽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利用外源激素、免疫学方法、性控液处理,以及使用增强其机体氧化过程的溶液等方法,对家禽进行性别控制,以提高其雌性比例。  相似文献   

5.
种子植物性别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种子植物器官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三个层次的性别多态性,种子植物性别的等级分布。介绍了种子植物性别的可塑性和影响植物性别逆转的原因,比较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性别类型和繁育系统的异同。从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展望了种子植物性别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教育尝试——性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针对传统性别理论尤其是男权制理论的生理决定论即两性差异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因而天经地义永不改变,提出两性差异虽受生理因素影响,但更多地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不是永不改变的。利用高校这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平台进行先进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两性刻板印象,给两性尤其是女性提供多种选择,使两性关系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栝楼雌雄株的差异,从植株形态、生理、性别相关多态性标记等方面对雌、雄栝楼进行了比较,综述了其他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雌雄栝楼的性别鉴定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栝楼雌雄株的差异,从植株形态、生理、性别相关多态性标记等方面对雌、雄栝楼进行了比较,综述了其他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雌雄栝楼的性别鉴定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较为复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相关基因的鉴定和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p H、低氧、水压等均能影响大多数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本研究中,阐述了鱼类遗传型性别决定(GSD)和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方式,并对TSD与遗传型性别加温度影响(GSD+TE)性别决定机制下,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雌雄异型中的表达及结合温度诱导性逆转进行概述,分析了温度对鱼类性别比例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应加强对性别决定基因的鉴定、解析和基因功能研究,为科学制定鱼类繁殖计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一直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语言和性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上。而对相关汉语方面的实证性的研讨却很少。本文从汉语中蒙学读物与经典文学著作反映性别差异的语料出发,承认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结合国外语言与性别方面的相关理论及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探讨了汉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同时指出应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理解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家禽中虽未发现象哺乳动物SRY基因的性别决定片段,但XhoI家族中特异片段的发现可能成为性别决定基因研究的基础,性别分化的基础是控制性激素转型的芳香化酶;伴性遗传和泄殖腔鉴别法仍然是性别鉴定的主要方法;利用激素诱导只能使雌转雄而不能使雄转为雌,且转变后仍能恢复原来的遗传性别性别决定与分化本质的发现是家禽性别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刘增虎  李涛  杨海  刘敏  董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27-16631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由于生产上专养雄蚕和农业害虫防治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对其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极为迫切.对家蚕的性染色体及其结构特征和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雌雄异株植物性染色体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性别分化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热点问题,而植物性染色体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性染色体起源和演化的机制,因此成为研究植物性别分化的重点领域。对模式种雌雄异株植物番木瓜、白麦瓶草和酸模性染色体研究进展以及性染色体演化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咏玲  曹天文  王瑞  韩福生  张金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83-3484,3505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0∶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0∶1.8;绵山天幕毛虫的求偶高峰发生在19:00-21:00;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性别控制液对奶牛进行性别控制,试验组产母犊率56.25%,对照组48.15%,χ~2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此性别控制液时提高奶牛后代母犊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综述鱼类性别决定类型及其机制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旨在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诱捕器与诱芯对小菜蛾的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诱杀小菜蛾的最佳诱捕器与诱芯组合,试验比较了4种诱捕器和2种诱芯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P<0.05),诱蛾数量为屋脊型诱捕器>漏斗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干式圆柱型诱捕器。诱芯的诱蛾效果受诱捕器的影响,屋脊型诱捕器中,2种诱芯诱蛾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诱捕器中,天然橡胶塞诱芯诱蛾效果显著优于塑料毛细管型诱芯(P<0.05)。综合来看,屋脊型诱捕器配合天然橡胶塞诱芯或塑料毛细管型诱芯、漏斗型诱捕器配合天然橡胶塞诱芯这3种组合的诱蛾效果最佳,适用于小菜蛾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绵山天幕毛虫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虫卵越冬次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孵化结束全部进入幼虫期,幼虫期大约70d,共6~7龄。幼虫老熟后于7月上旬开始下树,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一般为11:00~18:00,9月中旬产卵结束,进入滞育越冬状态。室内饲养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最早在7月中旬出现,比自然羽化时间提前,可能是由于室内平均温度较野外高。室内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约为1∶1.8,比野外雌雄比例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室内的环境条件所致。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1.8。在自然条件下,雌虫求偶最早出现在18:00,从19:00以后雌虫求偶率明显上升,19:00~21:00达到高峰,以后求偶率逐渐下降。雌虫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的第1和第2天,第1天的求偶率达90%,第2天求偶率明显下降。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PCR法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可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方法有,核型分析法,H-Y抗原法,X-连接酶检测法和PCR扩增法等。PCR法因其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胚胎性别鉴定方法。笔者对性别决定基因、PCR法胚胎性别鉴定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