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农林龙头企业具有科研、资金、人才、市场开发等优势,可以带动农林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农林产业发展中,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林科技创新的载体作用、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蓄水池"作用、"帮扶"作用,以更好地服务农林产业、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秦巴山区沟域农林产业、沟域矿产工业以及沟域旅游产业的现状,梳理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农林产业规模小、工业发展受环保约束以及沟域旅游开发水平低等问题,最终提出需要将沟域农林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沟域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结合、沟域旅游产业与全域旅游结合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养猪已成为我国养猪产业的主导,但其所带来的污染也日益严峻,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违背,规模化养猪的可持续发展已受到挑战。以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系统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与规模化养猪发展的关系,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规模化养猪可持续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并通过武汉银河公司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案例予以论证,最后提出发展规模化养猪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20,(6)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农林废弃物随之增多,对其处置不当将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农林废弃物利用潜力进行分析。通过对禽兽粪尿和农作物秸秆两大主要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减少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优化环境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国内农林产业园规划设计缺乏创意这一现象,以灞桥区泰尔农林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立足项目中低山区和洪庆黄土台塬的实际,从生态、产业、文化、景观、旅游"五位一体"角度进行创意构建,探讨了农林产业园的总体思路与主题命名、功能定位与风格把握、景区划分和景观序列,探索洪庆山林区农林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建设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全国各农林院校都在主动作为、务实推进,力求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福建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联合培养优秀人才,共同开展世界前沿研究,携手共推产业发展,促进多层交流合作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福建圣农集团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物质产业是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福建圣农集团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成效,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以建设循环型农牧业产业为核心,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开展并加强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市场体系建设。总结和借鉴区内外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归纳出农牧业循环经济研究方向及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特色、优质、高效、低耗、健康、集约化养殖,采用生态学的方法,从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养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广西特色养殖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人地粮矛盾突出、养殖方式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等问题,提出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引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理念,着力选择与当地资源特色、种养殖习惯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路径上狠抓规范养殖场建设运行、有机肥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执法等环节,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推动广西特色养殖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养殖业强省建设和富民强桂新跨越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建设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双一流"建设体现了绩效主义的价值导向,强调学科建设的产出、国际竞争力以及社会需要。高等农林院校因其办办学的特殊性,学科发展虽然在局部上有优势,但存在优势学科结构单一、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出路在于实施学科链发展战略、产业协同的资源拓展策略、培养拓展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战略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一流人才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林院校需基于海洋教育课程实施,形成符合现代海权观的农林海权思维,创生有利于农林院校发展的涉海学科,培养涉海人才,提升"涉海发展自觉",响应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农林院校应从课程内容、课程师资和课程管理等维度确立海洋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体系,努力夯实海洋教育课程建设基础。在强调农林院校创建校际课程建设协作机制并合力建设海洋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同时,也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引入政府和市场力量,形成海洋教育课程建设的"三角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家科技》2011,(10):21
<正>循环利用资源是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特点。食用菌可将农作物秸秆、桑树枝条等农林副产品分解并转化为健康食品——菌物蛋白,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的重要载体。食用菌循环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循环的载体作用,将麦稻、畜牧、水果、蚕桑等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稻草、牛粪、桑  相似文献   

13.
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按照商洛市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要求,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结合"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商洛市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建议,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美丽商洛,从而为实现商洛突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山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提出山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的基本理念,从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创新土地利用观念,把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联系在一起,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农科"建设呼唤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区域的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校联盟、产业联盟等的多元合作,开展互动融合式的"新农科"实践育人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卓越农林新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竹资源大省,竹产业发展迅速,是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是综合利用竹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料和竹渣,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率,延长竹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介绍了浙江省竹资源概况,根据浙江省竹产业现状,从竹资源节约利用、竹产品附加值提高、竹产业循环链构建等方面介绍了其循环经济建设成效。同时,揭示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并从更新理念、树立名牌和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图1参25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温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明确了温州市花卉生产、经营的现状,提出当前温州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温州市花卉产业主要对策,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苎麻生态产业的新地位、新机遇、新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制品是绿色健康纺织品,是替代化纤和棉花的战略物资,苎麻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态产业;全球天然纤维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国家产业政策和自主创新战略给苎麻生态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给苎麻产业带来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型机遇;湖北省在苎麻新品种培育、种植与收获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高支纱纺织技术等产业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将为湖北省加快发展苎麻生态产业起到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华  刘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74-1017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研究和解决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