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重金属Cd2+及它们共存时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S、Cd2+对蝌蚪的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4.43、4.21 mg/L.在单一毒性试验基础上,应用相加指数法按毒性单位1∶1和浓度单位1∶1分别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Pb2+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Pb^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Pb^2+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30,1.66,1.41mg/L;Pb^2+对蝌蚪的安全浓度(SC)为0.13mg/L,蝌蚪的死亡率随Pb^2+浓度的升高和染Pb^2+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b^2+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全长和体重逐渐降低,死亡率和畸形率提高,血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现象明显,说明低浓度的Pb^2+污染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3.
Cr6+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48,4.57 mg/L;Cr6 对蝌蚪的安全浓度(SC)为1.55 mg/L,同时蝌蚪的死亡率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和Cr6 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尾长、全长和体重的日增长值逐渐降低,成蛙率和存活率也明显减少,说明Cr6 污染在安全浓度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同时观察了低浓度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致畸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Cr6 能导致蝌蚪四肢和内脏发育的畸形。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17.2±0.8)℃的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中毒试验法,研究体长为(18.7±2.4)mm的长白山林蛙蝌蚪对水环境Ca2+质量浓度的适应性,探讨蝌蚪养殖水体Ca2+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水环境Ca2+对蝌蚪的急性毒性作用呈双向剂量效应.蝌蚪对水环境14.0 mg/L以下和425.7 mg/L以上的Ca2+质量浓度的适应性都较差,48 h死亡率均在50%以上;其低浓度组(0.1-113.5 mg/L)的24 h、48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7.6mg/L及43.4 mg/L;高浓度组(425.7-1560.9 mg/L)的24 h、48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67.5mg/L及361.3 mg/L.适宜蝌蚪生存的水环境Ca2+质量浓度为96.6-248.7 mg/L;蝌蚪对水环境Ca2+质量浓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 122.6 mg/L,最低耐受限0.9 mg/L.蝌蚪养殖水体的Ca2+质量浓度应控制在100-300 mg/L.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7.279、35.515、35.006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423、62.781、62.301mg/L。在联合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205、15.315、13.749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441、28.797、25.898mg/L,两种杀虫剂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法,将蝌蚪暴露于不同浓度的Cu2+、Cd2+及其混合溶液中7 d,检测蝌蚪DNA的损伤,以探讨Cu2+、Cd2+及其复合污染对中华大蟾蜍蝌蚪DNA的影响.结果表明,Cu2+、Cd2+对蟾蜍蝌蚪DNA的损伤随浓度增大而加重.在O.029 8 mg·L-1 Cu2+和0.855 mg·L-1 Cd2+处理组,蟾蜍蝌蚪DNA发生Ⅰ型损伤;随Cu2+、Cd2+浓度的升高,损伤加剧,出现Ⅱ型、Ⅲ型损伤,且一定浓度的Cd2+在复合污染体系中能增强Cu2+的毒性.这两种重金属对两栖动物均具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钙、镁对中国林蛙蝌蚪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急性中毒试验法,研究水环境钙、镁对中国林蛙蝌蚪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对蝌蚪的急性毒性表现为双向剂量效应,Ca2 质量浓度对蝌蚪24h半致死值为2.6mg/L及139.6mg/L,其95%置信限分别为1.9~3.6mg/L和123.6~156.9mg/L;48h半致死值为4.0mg/L及121.4mg/L,95%置信限分别为3.5~4.7mg/L和102.4~140.8mg/L;生存的安全值为27.5mg/L。镁对蝌蚪的急性毒性表现为单向剂量效应,Mg2 质量浓度对蝌蚪24h、48h半致死值分别为331.4mg/L及209.6mg/L,95%置信限分别为199.6~481.0mg/L和173.5~246.2mg/L;生存的安全值25.2mg/L。钙、镁混合物对蝌蚪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单向剂量效应,Ca2 Mg2 总质量浓度对蝌蚪24h、48h半致死值分别为330.9mg/L及267.9mg/L,95%置信限分别为286.8~355.0mg/L和252.4~282.9mg/L;生存的安全值52.7mg/L。Ca2 、Mg2 对蝌蚪的急性毒性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蝌蚪养殖水环境Ca2 、Mg2 质量浓度及Ca2 Mg2 总质量浓度应分别控制在20~50mg/L、20~80mg/L和50~150mg/L。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水体环境监测中废水排放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单一急性毒性试验和联合毒性试验,研究了金属离子Cu2+和Cd2+对草履虫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在单离子急性毒性试验中,Cu2+和Cd2+对草履虫的毒性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均呈明显的剂量效应。Cu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32mg/L,而Cd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96mg/L。当Cu2+和Cd2+共存时,Cu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24mg/L,Cd2+的1h半致死浓度(LC50)为0.19mg/L,2种金属离子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在废水排放中,不但要考虑单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而且要重视2种或多种金属离子共存时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及其混配组合对泽蛙(Rana limnochar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用联合作用系数法评价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混配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96 h对泽蛙蝌蚪的96 h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275、88.6229、10.8760 mg/L,急性毒性大小为阿维菌素>三唑磷>吡虫啉。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1∶17的体积比混配后48 h、72 h、96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三唑磷按1∶99的体积比混配后24 h、48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72 h、96 h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鲫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AS和Cd2+进行暴露实验,研究亚急性条件下,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SOD、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LAS、Cd2+处理条件下,随LAS、Cd2+质量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浓度-效应关系;复合处理下,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不同组合对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影响不同,其中当Cd2+质量浓度为0.4mg.L-1时,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均随LAS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复合组的SOD、Na+-K+-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处理组(P<0.05);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组鲫鱼鳃SOD、Na+-K+-ATPase活性、肝脏SOD活性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LAS处理组(P<0.05).在一定质量浓度的组合下,LAS与Cd2+复合污染在SOD、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蔗喷施适当浓度稀土,可提高根细胞线粒体膜结合 Na~+-K~+ATP 酶及叶肉细胞叶绿体膜结合 Ca~(2+)-ATP 酶和 Mg~(2+)-ATP 酶活性,并使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从而促进了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期为农药的水环境监测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单一毒性影响。【结果】中华蟾蜍蝌蚪在稻瘟灵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27.885、25.181、23.366和22.551mg/L,安全浓度(SC)为6.283mg/L;在乐果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52.321、38.998、29.319和24.115mg/L,安全浓度(SC)为6.500mg/L。【结论】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属于低毒性农药,本研究结果将为合理使用这两种农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Cu^2+·Zn^2+·SDS·DBS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u^2+、Zn^2+和SDS、DBS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为对虾人工育苗用水的水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Cu^2+、Zn^2+ 2种重金属离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720尾凡纳滨对虾仔虾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结果表明,Cu^2+、Zn^2+、SDS、DBS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SDS〉DBS;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14、0.028、0.320、0.800ms/L。[结论]Cu^2+、Zn^2+、SDS、DBS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均随着处理浓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对镉胁迫下葡萄根系质膜ATPase和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水杨酸对镉胁迫下葡萄根系特性的影响,探讨缓解葡萄镉伤害的途径。【方法】以‘泽香’葡萄扦插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水杨酸预处理对氯化镉胁迫下葡萄根系活力、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以及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结果】0.10mmol·L-1氯化镉能够提高根系活力和质膜Ca2+-ATPase活性;1.0mmol·L-1氯化镉明显促进根系超氧阴离子()、H2O2和NO的生成,显著抑制根系活力及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50μmol·L-1水杨酸显著降低1.0mmol·L-1氯化镉处理下根系、H2O2和NO的生成,阻止根系活力及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下降,而随着浓度升高至200μmol·L-1,水杨酸的这种作用减弱。【结论】水杨酸缓解葡萄根系镉伤害的适宜浓度为50μmol·L-1;在该浓度下,水杨酸通过降低镉胁迫下自由基的产生而减轻镉对葡萄根系活力和质膜ATPase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通过提纯中华蜜蜂工蜂体内的碱性磷酸酶,研究金属离子及脲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Na+、K+和L i+等正一价金属离子浓度为1.0-10.0 mmol.L-1时,对酶活力没有影响;Mg2+、Ca2+、Ba2+浓度为0-5.5 mmol.L-1时,对酶均有激活作用;N i2+、Mn2+、Co2+、Zn2+浓度为0-200μmol.L-1时,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在该浓度下对酶有抑制作用;Hg2+、Ag+及Cd2+浓度为0-150μmol.L-1时对酶有抑制作用;脲浓度低于3 mol.L-1或高于3 mol.L-1时,对碱性磷酸酶有变性失活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对芽胞杆菌L_4菌株产生的角蛋白酶进行了系列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以角蛋白溶液为底物时该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40℃,最适酶促反应pH为7.0,其Km值为1.88 mmol·L~(-1),Vmax为2.72×10~(-2)mmol·L~(-1)·s~(-1).利用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进行酶活性抑制实验,发现该酶受邻啡罗啉和EDTA的抑制,推测该酶可能是一种含Zn~(2+)的金属蛋白酶.微量元素对该酶活力的影响显著,Ca~(2+)和Mg~(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Fe~(2+)和Cu~(2+)明显抑制角蛋白活力.  相似文献   

17.
Cu~(2+)胁迫对香菇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香菇草对Cu~(2+)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对Cu~(2+)的吸收特性,通过营养液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u~(2+)(0,2,6,10,14mg·L~(-1))对香菇草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香菇草的形态变化明显,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2)随着Cu~(2+)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香菇草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急剧上升。但在第21天,Cu~(2+)超过6mg·L~(-1)的浓度时,香菇草的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呈下降趋势,SOD酶活性总体上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Cu~(2+)在香菇草根、茎、叶内的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根中的积累量最大,处理浓度在10 mg·L~(-1)时根内含量达到最高值,几乎是茎、叶含量的20~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