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料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内蒙古武川地区定位施肥条件下最佳的施肥配比,以‘克新一号’一级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有机肥和氮磷钾配施、单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施、氮磷配施、氮钾配施、磷钾配施、空白对照2年连续定位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配施条件下各施肥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和商品薯率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8%~49.67%,13.97%~55.14%,以有机肥和氮磷钾配施处理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氮磷钾配施处理;肥料配施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直连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以有机肥和氮磷钾配施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微量元素锌含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16.00 mg/kg),钙、硒含量以氮钾配施处理最高(208.40 mg/kg、8.40 μg/kg),而铁含量以氮磷配施处理最高(206.03 mg/kg)。有机肥和氮磷钾配施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是最适合当地马铃薯种植的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2.
新型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马铃薯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新型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用肥处理的薯块产量比普通肥料处理增产7.6%;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14.4%。而且能改善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与普通肥料处理相比,薯块中的淀粉和Vc分别提高0.2%和4.5mg/l00g,大中薯率增加3.6%;与习惯施肥相比,淀粉和Vc分别提高0.7%和4.7mg/l00g,大中薯率增加9.1%。专用配方肥还能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普通肥料相比,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7.9%、4.3%、8.8%;与习惯施肥相比,除钾外氮磷利用率分别提高26.6%和15.7%。因此,新型专用配方肥能明显提高薯块产量、品质及肥料养分利用率,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种薯的播前处理是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解旱地条件下不同种薯处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对6个处理不同生育期的植株形态、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芽处理出苗期较对照提前3d,出苗率提高36.9%;催芽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平均叶面积和单株干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催芽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高,分别较对照高出14.9%和15.6%。因此,催芽处理是较适宜的旱地马铃薯种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LED光源下培养的马铃薯组培苗在形态特征上差异明显,为探索这种差异是否会对其移栽后产生进一步影响,试验研究了100%红光(R)、100%蓝光(B)、100%绿光(G)、75%红光+25%蓝光(RB)、45%红光+35%蓝光+20%绿光(RBG)和100%白光(CK)6种光谱下培养4周的马铃薯组培苗温室移栽后植株的生长和结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的马铃薯组培苗移栽后缓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结薯前期SPAD值及结薯期各器官生物量均始终高于CK和其他处理,且该处理下最大薯的干鲜重和有效微型薯占比分别较CK提高45.66%、45.09%和10.93%。R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结薯期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单株结薯数目提高29.60%,但有效微型薯占比较CK降低63.97%。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和结薯指标均表现最差。组合光谱RB和RB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指标和微型薯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与CK无显著差异。因此,单色红、蓝、绿光谱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的影响会持续至其移栽后植株幼苗生长,甚至结薯期,组合光谱RB和RBG则不会。在马铃薯组培苗生产上,单色蓝光和单色红光作为照明光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组合光谱RB和RBG可作为白色光源的替代光源。  相似文献   

6.
<正>为筛选出有效防控马铃薯枯萎病的化学药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毛皂原种场,于马铃薯播种前用2.5%咯菌腈SC150g/100kg种薯,10%苯醚甲环唑WG1000倍液,72%霜脲·锰锌WP70g/100kg种薯,25%嘧菌酯SC1000倍液,52.5%噁酮·霜脲氰WG1000倍液和清水对照等6个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不同药剂拌种对出苗率的影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平衡施肥中的钾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贵州高海拔地区织金县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14.91t/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5倍,钾肥配施可增产马铃薯1.0~2.5t/hm2,增幅8.06~20.63%,施钾产投比可达2.0~3.5。施钾肥后马铃薯薯块重量增加19.2%,增产以增加薯块重量为主,马铃薯品质有较大改善。试验认为,高产高效施肥的N:K2O比为100:(95~140)为宜,即施氮(N)105kg/hm2,施钾(K2O)100~15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不同LED光源下培养的马铃薯组培苗在形态特征上差异明显,为探索这种差异是否会对其移栽后产生进一步影响,试验研究了100%红光(R)、100%蓝光(B)、100%绿光(G)、75%红光+25%蓝光(RB)、45%红光+35%蓝光+20%绿光(RBG)和100%白光(CK)6种光谱下培养4周的马铃薯组培苗温室移栽后植株的生长和结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的马铃薯组培苗移栽后缓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qP、结薯前期SPAD值及结薯期各器官生物量均始终高于CK和其他处理,且该处理下最大薯的干鲜重和有效微型薯占比分别较CK提高45.66%、45.09%和10.93%。R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结薯期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单株结薯数目提高29.60%,但有效微型薯占比较CK降低63.97%。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和结薯指标均表现最差。组合光谱RB和RB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指标和微型薯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与CK无显著差异。因此,单色红、蓝、绿光谱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的影响会持续至其移栽后植株幼苗生长,甚至结薯期,组合光谱RB和RBG则不会。在马铃薯组培苗生产上,单色蓝光和单色红光作为照明光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组合光谱RB和RBG可作为白色光源的替代光源。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主要是靠种薯进行繁殖,但是在种薯种植过程中,切块处理会使病原菌传播、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因此获得一种有效的马铃薯种薯切块保护方法,是防治马铃薯真菌病害、促进植株生长的有效措施。EM菌制剂是一种稳定的混合菌制剂,能够有效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抵抗病原菌的侵染,抑制植物体内各种有害微生物繁殖,产生有益物质预防农作物各类病害。本研究采用不同处理的EM菌制剂结合活性炭吸附的方法对马铃薯种薯切块进行处理,通过马铃薯种薯发芽生根试验,解剖学观察,生理指标的测定,确定该方法对马铃薯种薯的保护作用,从而获得一种马铃薯种薯切块有效的保护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EM菌制剂(包括原液、离心液、灭菌液的不同稀释液)结合活性炭吸附对马铃薯种薯切块进行处理,均可有效提高种薯的发芽率和生根率,对薯块切面的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效提高种薯中的SOD、POD酶活性、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其中EM菌制剂离心液(稀释300倍)具有最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几种新型马铃薯抑芽剂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人工合成抑芽剂的使用,开发安全低毒的新型马铃薯抑芽剂,以‘陇薯3号’马铃薯为材料,通过测定萘乙酸、肉桂醛、乙醛和乙烯利4种新型抑芽剂处理后贮藏期间块茎的发芽率、幼芽的生长和失重率,以评价4种抑芽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10 mmol/L萘乙酸,500 mg/kg肉桂醛,250 mg/kg乙醛和50 mg/kg乙烯利能有效控制马铃薯的发芽,其发芽率分别为对照的61%、65%、78%和79%。10 mmol/L萘乙酸和50 mg/kg乙烯利还能有效延缓马铃薯幼芽的生长。同时与对照相比各新型抑芽剂对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失重率影响不大。可见4种新型抑芽剂在马铃薯抑芽和保鲜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邱甜  牛力立  朱江  蔡甫格  王庆伟 《作物杂志》2021,37(2):160-1590
为提高试管苗品质,优化马铃薯脱毒继代培养,以延薯4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选用6-BA(0.5、1.0、1.5mg/L)、水杨酸(0.2、0.4、0.6mg/L)和油菜素内酯(0.01、0.10、1.00mg/L)处理试管苗,以不添加生长调节剂为对照,研究3种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移栽后幼苗成活率及结薯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株高、茎粗、鲜重、平均根长、根条数和叶片数,6-BA、水杨酸和油菜素内酯分别在1.0mg/L、0.4mg/L和1mg/L处理时促进效果较好,叶绿素含量、根活力以及移栽后幼苗成活率和结薯特性均较好,且在水杨酸浓度为0.4mg/L时,试管苗生长最好,移栽后成活率最高,结薯特性较好,是最适壮苗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广西马铃薯水培生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广西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及生产技术问题,以华中农业提供的‘费乌瑞它’原原种(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激素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生根粉(GGR)及NAA 16 mg/L+IBA50 mg/L+GA335 mg/L对广西气候条件下种植的马铃薯沙培苗进行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的水培生根试验,观察其形态特征。NAA处理在浓度为16 mg/L、浸泡20 s时,生根率达100%,比对照(83%)高;IBA处理在浓度为50 mg/L浓度,浸泡30 min时,其各项指标表现最好,生根率达100%,比对照(86%)高;GGR处理在浓度为200 mg/L、浸泡30 min时,生根率达98%,比对照(87%)高;而NAA 16 mg/L+IBA50 mg/L+GA335 mg/L混合使用时,表现最好为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达98%,比对照(87%)高。其中最适合马铃薯水培生根的是IBA 50 mg/L浓度,浸泡时间30 min处理,其生根天数最早6天,根系发达、粗壮以及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马铃薯试管薯的繁殖速度,通过优化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因素,建立适合马铃薯试管薯诱导体系。结果表明:适合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培养基为MS+IBA 0.05 mg/L+NAA 0.05 mg/L+香豆素10 mg/L+蔗糖10%+活性炭0.2%,培养条件为暗培养,培养温度为20℃,可使结薯率达94.25%,单粒薯重达0.128 g,优质薯率达100%,为试管薯的工厂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陕西榆林风沙草滩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化肥施用量,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株高、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单株块茎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氮磷钾配比间马铃薯蛋白质、Vc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幅分别为1.02%~1.69%、11.49~16.44 mg/100 g和0.40%~0.84%。合理的氮、磷、钾肥施用能够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及品质。在中等肥力水平的风沙地,马铃薯在施用有机肥30 t/hm 2的基础上,化肥氮、磷和钾推荐用量分别是150、90和 112.5 kg/hm 2。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黑美人"与"红宝石"马铃薯表皮和薯肉中花青素的种类和含量,并采用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研究两种马铃薯表皮和薯肉中总花青素的总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黑美人"、"红宝石"马铃薯表皮和块茎中检测到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矮牵牛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色素和锦葵色素6种花青素。"黑美人"马铃薯表皮与薯肉中的主要花青素为矮牵牛色素,含量分别为(165.47±2.01)mg/100 g、(26.71±1.21)mg/100 g;"红宝石"马铃薯表皮与薯肉中的主要花青素为天竺葵色素,含量分别为(147.13±2.04)mg/100 g、(25.44±0.21)mg/100 g;主要花青素含量的不同,导致马铃薯表皮和薯肉呈现不同的颜色,天竺葵色素使"红宝石"马铃薯呈现红色,而矮牵牛色素使"黑美人"马铃薯呈现紫色;表皮中的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薯肉部位,大约是薯肉中的5倍,可能的原因是花青素最先在表皮积累,然后渗透至薯肉中。另外,"黑美人"马铃薯源的花青素总抗氧化活性略高于"红宝石"马铃薯源花青素,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与花青素含量的差异变化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天竺葵色素的抗氧化能力要强于矮牵牛色素。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用不同浓度的NAA、IBA、IAA及配置比对马铃薯扦插苗的生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处理中,其中以IBA(100mg/kg)处理扦托苗生根多,成活率最达95%。而NAA+IBA处理成活率低于单纯IBA处理,并结有小薯。  相似文献   

18.
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N、P2O5、K2O和S的养分用量分别为225kg/hm2、150kg/hm2、100kg/hm2、43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可达到26574kg/hm2;在相同氮、钾肥水平下,磷、硫肥配施可增加马铃薯产量2.2%~20.3%,等养分(706)处理马铃薯增产幅度最大,马铃薯粗淀粉、全氮、粗蛋白、全磷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在相同氮、磷、钾肥水平下,增施硫肥可增加马铃薯产量4.4%~6.0%,有利于促进马铃薯N素积累和组成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合成,增加马铃薯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9.
《种子》2018,(12)
晋薯26号是2003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以晋早1号作母本、晋薯7号作父本配制组合,通过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中晚熟型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约100d,块茎淀粉含量16.0%,干物质含量23.3%,鲜薯Vc含量13.6mg/100g,还原糖含量0.17%,粗蛋白含量2.6%,与当前山西生产主推品种晋薯16号相比,品质、抗性均得以改善。2015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种费乌瑞它为材料,研究了激素配比与基因型对马铃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IAA和NAA浓度的增加,费乌瑞它的试管薯诱导率和单薯重呈波浪式递减,6-BA+IAA处理的诱导率高于6-BA+NAA处理,6-BA+NAA处理的单薯重高于6-BA+IAA,添加6-BA+NAA有利于改变组培苗腋芽处茎尖的生长方向,诱导试管薯的形成;添加6-BA+IAA有利于试管薯块茎膨大、提高试管薯鲜重,通过主成分分析,试管薯诱导率和单薯重对激素诱导效果的贡献率分别为60.26%、34.78%。综合比较5个品种在L5和L7两种激素配比处理时的试管薯诱导效果,L5处理比L7处理的费乌瑞它、黑美人、庄薯3号和大西洋4个品种试管薯诱导率高出5.83~11.11个百分点,以试管薯诱导率为第一主分量,筛选出最适宜试管薯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1.4 mg/L+30 g/L白糖+4.8 g/L。本研究明确了筛选最优激素配比的主要指标,探明了NAA和IAA两种激素对试管薯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果,为规模化生产试管薯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