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南夏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河南夏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建立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体系。以18个河南夏玉米品种(浚单20等)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控水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其苗期干旱胁迫处理下苗高、叶面积、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等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筛选玉米苗期抗旱性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根鲜重、根干重、根总吸收面积等指标与玉米苗期抗旱性关系较为密切,而苗干重等指标与抗旱性关联度最小。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发现隆平206、浚单29和豫禾988等玉米品种抗旱性较强而蠡玉16抗旱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曹君迈 《种子》2012,31(5):10-14
以大西洋、克新1号、青薯168脱毒基础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不同温度对马铃薯脱毒基础苗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和根条数影响,培养14d时,测定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3个不同成熟期基因型品种、3种不同培养温度处理对马铃薯单株平均根鲜重、叶片数、株高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其余性状受品种基因型和温度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根条数农艺性状指标影响显著(p<0.05),其余性状指标未达显著影响;不同培养温度对马铃薯单株平均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茎粗、根长、根条数(p<0.05)农艺性状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1),其余性状指标未达显著影响;3个不同基因型品种所需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3±2)℃,此培养温度时,3个品种基因型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曹君迈  陈彦云  池玫  邓黎  覃祚洁  李强 《种子》2012,31(1):22-27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根条数、节长、节数和叶面积等生长指标,研究了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3种不同外植体部位对马铃薯单株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长和根冠比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说明不同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其余性状受品种和外植体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马铃薯的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茎粗、节长、节数、根冠比和根条数受品种影响显著(p<0.05),其余性状受品种影响不显著;3种不同外植体处理对马铃薯的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数、叶面积和根冠比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余性状受3种外植体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以一个节段转接最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对磺胺类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抗性,本研究通过对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复合污染下的玉米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加权隶属函数法结合D值聚类分析,对玉米的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磺胺类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抗性不同。丙二醛与可溶性糖,株高与鲜重、干重、POD活性,鲜重与POD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溶性蛋白与POD活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株高与根长,根长与鲜重、干重,鲜重与干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AT活性、鲜重和干重3个指标在不同玉米品种间的变异较大。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的D值进行计算,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2个玉米品种分为3类,得到4个低抗品种,7个中抗品种和1个高抗品种。综合评价抗性较高的前3个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伟科702’和‘天塔619’,可作为后续抗性研究的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5.
伸长胚根计数测定杂交玉米种子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研39、豫玉32、联创7号、郑单958、粟玉2号、鲁单9002、皖玉6号、濮单6号、鲁单981、农大108、安囤8号、天禾5号等12个杂交玉米品种包衣种子为材料,采用伸长胚根计数测定、幼苗生长测定、加速老化试验、模拟田间出苗试验及田间出苗试验等5种方法测定种子活力,并将伸长胚根数与其余活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研究伸长胚根数与杂交玉米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探讨杂交玉米活力测定的简便适宜方法.结果表明:20℃66 h伸长胚根数与幼苗生长测定的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r=0.585),与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6);与加速老化试验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45、0.658、0.628、0.648);与田间出苗率及芽苗鲜重、芽苗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0、0.804、0.809).13℃144 h伸长胚根数与其余活力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本研究认为,20℃66 h伸长胚根数可作为杂交玉米种子活力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种子》2021,(9)
以郑单958、先玉335、蠡玉16和迪卡007等4个玉米品种种子为材料,通过对果种皮特性、发芽能力、幼苗生长、种子化学成分、酶活性等进行测定,研究果种皮对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种皮最大吸水量、覆胚果种皮(TCE)穿刺力和TCE厚度等3项指标在4个品种间均存在差异,其中郑单958的3项指标均最大,分别为1.02g·(50粒)~(-1)、1.81 N和53.33μm;移除TCE后,4个品种种子的发芽指数、芽(苗)长、主根长、芽(苗)鲜重、芽(苗)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等7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明显上升。此外,25℃条件下萌发60 h, 4个品种种子胚根鞘破裂率均明显提高,且胚中部、胚根和胚根鞘组织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基本呈上升趋势;不同种子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TCE穿刺力和TCE厚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该2项指标与发芽势、平均发芽天数、种子总淀粉含量3项指标均呈正相关,但与芽(苗)长、主根长、芽(苗)鲜重、芽(苗)干重、根鲜重、根干重和种子粗脂肪含量等7项指标均呈负相关。研究表明,玉米果种皮特别是TCE相关生物力特性会影响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这可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种子萌发调控及高活力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碱性盐Na2CO3胁迫下28种绿豆的萌发特性。使用50 mmol/L Na2CO3溶液模拟东北平原盐碱环境,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于人工培养箱内对28种供试绿豆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活力指数、根冠比、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重、胚根鲜重、胚芽干重、胚根鲜重、相对电导率12项指标并结合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本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对各品种绿豆12项指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品种影响不同;通过主成成分分析可将12项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通过耐盐性综合评价值及聚类分析将28种绿豆分成了耐盐性较强、耐盐性中等和耐盐性较弱3种类型。本研究为东北地区盐碱地绿豆选育、种植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苗期耐旱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北方地区时常发生春旱,严重影响玉米生产。因此苗期耐旱性是玉米育种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性状。本试验选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玉米品种35个, 包括50年代农家种4个,60年代双交种4个,70年代以后的单交种27个,在旱棚内鉴定苗期耐旱性,调查幼苗的生物量(鲜重和干重), 计算各品种的耐旱系数,分析苗期耐旱系数随年代及年份变化的趋势,并根据耐旱指数对70年代以来的27个单交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供试品种生物量的影响显著。我国玉米品种的苗期耐旱性50至60年代快速提高,60年代及7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70年代以来的27个单交种可分为3类,耐旱性强杂交种有鲁单50、群单105、农大108、掖单13、掖单4号、郑单2号,耐旱性弱的杂交种有农大3138、农大60、沈单16,其余为中间类型。下一步育种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在自交系选育中加大干旱压力,为进而培育耐旱的杂交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超级稻新品种‘松粳15’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特性,采用NaCl单盐胁迫,设置50、100、150、200 mmol/L 4个浓度梯度进行人工气候箱培养,调查分析了发芽势、发芽率、苗长、根长、主根数、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等发芽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导致‘松粳15’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下降,并且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苗长和主根数受到抑制,根长随着盐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苗鲜重和苗干重低于对照,根鲜重和根干重高于对照,通过对盐浓度与发芽特性指标相关分析,盐浓度与根鲜重、根干重极显著正相关,与苗长、根数、苗干重、芽势、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玉米成株期耐盐性评价方法并筛选耐盐玉米资源,采用多个鉴定指标对16份玉米品种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不同的耐盐级别。试验采用大田鉴定法,以株高、穗鲜重、茎鲜重、总鲜重和籽粒干重这5个指标的耐盐指数为评价依据,运用加权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盐综合评价,并根据D值对耐盐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环境相比,在盐碱胁迫下,各鉴定指标的平均值均有所下降,其中籽粒干重和穗干重的变异系数在盐胁迫条件下明显高于正常条件;不同玉米种质资源的耐盐指数的表现不同,以各个耐盐指数为依据的品种耐盐性排序也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D值与各耐盐指数的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用加权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玉米成株期耐盐性。根据D值和聚类分析,可将16个玉米品种划分为5个耐盐级别:其中高耐盐品种(1级) 1个、耐盐品种(2级) 2个、中等耐盐品种(3级) 9个、敏盐品种(4级)3个、高敏盐品种(5级) 1个。本研究共筛选出高耐盐普通玉米1个(天泰316)、耐盐普通玉米2个(五岳97-1,惠农609)和特用玉米1个(山农207),这些品种建议在黄河三角洲等盐碱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粱地方种质芽期苗期耐盐性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对现代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高粱既是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耐盐性很强的抗逆作物。开展高粱耐盐性研究、筛选出一批综合耐盐能力优良的高粱品种对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110份中国高粱地方品种分别进行了芽期200 mmol L~(-1)和苗期100 mmol L~(-1)的NaCl胁迫试验,测定芽期发芽势、发芽率以及苗期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苗长、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等指标。计算芽期、苗期盐胁迫下性状值占对照性状值的百分比表明,参试品种芽期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范围分别为0~98.89%、23.65%~101.79%,盐胁迫下相对发芽势变化差异显著。苗期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苗长、相对根长、相对苗鲜重、相对苗干重、相对根鲜重、相对根干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9.53%~99.91%、52.47%~95.23%、47.87%~100.14%、27.43%~95.28%、30.48%~98.26%、21.62%~100.34%、31.46%~102.13%。采用隶属函数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对参试高粱芽期和苗期的耐盐能力综合评定,鉴定出芽期高度耐盐材料22份,耐盐材料32份;苗期高度耐盐材料37份,耐盐材料41份;其中,来自内蒙古的朝阳棒槌(00003011)和来自北京的白鞑子帽(00001081)等10个品种在芽期和苗期均表现高度耐盐,可作为后续全生育期耐盐鉴定和耐盐育种的优异资源。对芽期隶属函数值排名以及苗期F值排名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芽期与苗期耐盐性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生物量的指标如苗干重、根鲜重可作为苗期大量材料耐盐鉴定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用途马铃薯离体条件下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0个马铃薯品种的试管苗为试验材料,以培养基中30mmol/L NaCI进行耐盐胁迫,测定株高、茎叶鲜重、根鲜重、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单株结薯数、单株最大薯直径、单株薯鲜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这些性状综合成3个独立因子,这3个合并因子反映原来变量信息量的88.635%。根据供试品种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表现,得出各品种耐盐性强弱排序:克新12号>克新18号>大西洋>ND0706-62>布尔班克>Umatilla>夏坡蒂>抗疫白>Ranger Russet>垦薯1号。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现存黍稷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黍稷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的抗旱表现,挖掘优异抗旱种质并筛选抗旱鉴定指标,本研究以前期构建的包含230份资源的黍稷微核心种质为试验对象,开展室内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芽、苗期抗旱性研究。通过对芽期和苗期抗旱性指标的测定发现:干旱胁迫下,芽期和苗期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芽期指标变异系数较苗期偏大,苗期根鲜重变异系数最大,根干重、苗鲜重、苗干重其次(变化范围在0.35~0.50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多数指标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相对根鲜重与相对根干重的相关性最高,而相对叶绿素含量与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相对根鲜重及相对苗干重的相关性均较低。采用平均值-标准差逐级分级法和分层聚类分析综合鉴定参试黍稷芽期和苗期抗旱性,发现芽期极强抗旱、强抗旱材料分别为3份和10份,苗期极强抗旱、强抗旱材料分别为24份和23份;其中紫秆黍(00003289)、乌克兰黍(00006438)和白糜子(00000101)三个品种在芽期和苗期均有很好的抗旱性,可作为后续全生育期抗旱研究和抗旱品种选育的优良资源。对芽期及苗期各抗旱鉴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期与苗期抗旱性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相对苗长、相对苗鲜重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可作为评价黍稷苗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旨在加强玉米耐盐性的研究和利用,本研究采用水培法,以NaCl胁迫拟田间盐生条件,在适宜的盐胁迫处理浓度的基础上,以耐盐系数为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42 份玉米自交系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发芽率、根干重、苗干重、根鲜重、根长和苗鲜重可作为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盐性筛选和鉴定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42 份玉米自交系苗期的耐盐性划分为5 类,其中B红-2 等12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盐性较强,NC320 等42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盐性中等,50K-4-1 等58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盐性一般,H070480 等77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盐性敏感,甘1 号等53 份玉米自交系的耐盐性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种子萌发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评价作物耐旱性强弱的主要时期。为了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条件,对254份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进行种子萌发期处理。通过检测发芽指数、发芽率、根数、根鲜重、根干重、茎鲜重、茎干重、根长、苗高等种子发芽性状,以其相对值为指标,鉴定不同自交系种子萌发期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在PEG6000处理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各性状相对指标都与品种综合抗旱能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自交系的耐旱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结合抗旱分级标准筛选出99份中等耐旱材料。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旱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大西洋、克新1号和青薯168的脱毒基础苗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基因型、pH值对马铃薯脱毒基础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叶片数、叶面积、株高、茎粗、节长、节数、根长和根条数影响,培养14 d时,测定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基因型对10个农艺性状指标影响显著(p<0.05);5种pH值除对茎粗、节数、根条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余7个农艺性状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5);3个不同基因型和pH值对马铃薯单株鲜重、干重、叶片数、叶面积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其余农艺性状受基因型和pH处理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大西洋快繁的适宜pH值为5.6~6.0,克新1号和青薯168快繁的适宜pH值为5.6~6.2,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建议工厂化生产时,将pH值统一调到5.6~6.0,便于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抗性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目前生产中种植的20个主要玉米品种,进行自然感病条件下的抗病性调查,筛选出高抗品种 (鲁单50、农大108)、中抗品种 (鲁单999、济单7、登海9号、东单60、登海11 )、中感品种和高感品种等,并制定出适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17个不同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苜蓿种子千粒重、发芽率、萌发10d后的根长、苗长、根鲜重、苗鲜重进行测定,计算得出根长/苗长和根鲜重/苗鲜重的比值,并对其主要萌发特性进行了相关性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萌发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巨能2号的发芽率最高,根长最长;中苜3号苗长和苗鲜重优势突出;巨能418 Q的根长/苗长比值最高;在根鲜重及根鲜重/苗鲜重中,巨能CR表现最高.萌发期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与根长、根长/苗长板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及根鲜重/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通过隶属函数平均值对不同品种苜蓿进行排序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巨能CR>巨能2号>巨能7号>巨能418 Q>巨能551>中苜蓿1号>肇东>中苜3号>巨能601>.巨能耐盐>斯贝得>巨能耐湿>金皇后>准格尔>公农1号>皇冠>驯鹿.研究结果将为这17个苜蓿品种的相关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7个玉米品种萌发和幼苗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敏  张从宇  江文斌 《种子》2007,26(3):3-6
用高渗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7个玉米品种进行发芽和幼苗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所有玉米品种的发芽率、苗干旱存活率、苗高、根长、根数、苗鲜重、根鲜重、根冠比、叶面积、叶片失水率等性状都比正常水分下有所下降,但品种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用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初步筛选出3个抗旱较强品种:豫玉28、中科4号、秀青73-1。  相似文献   

20.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苗期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低磷胁迫对小麦苗期性状的影响,在对照(200 μmol/L KH2PO4)和低磷(5 μmol/L KH2PO4)条件下比较了6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苗期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同,低磷诱导小麦根系伸长,根系生物量(根鲜重和根干重)增加,供试的6个小麦品种在低磷条件下的根系鲜重和干重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低磷处理对地上部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但对不同品种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总体来看,低磷胁迫处理对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大于地上部性状,不同苗期性状受低磷胁迫影响的程度分别为:根系鲜重>最长根长>根系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苗长。6个供试小麦品种中,‘中国春’对低磷胁迫最为敏感,而‘京411’的耐低磷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