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相似文献   

2.
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数量化理论I方法,对影响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中影响油松幼树株数的顺序: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影响油松幼树生长的顺序: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层厚度。油松天然更新由好到差的坡向顺序: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土层越厚,天然更新效果也越好;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从更新数量、均匀程度及更新幼树的生长状况来看,都比较好,郁闭度过大或过小对油松天然更新都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了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分级信息,以DEM地形数据为基础提取了研究区内的坡度、坡向等地形信息,从区域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存在非线性关系,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5°~25°的坡地,且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当坡度超过25°时,侵蚀面积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坡向因子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指数平地土壤最大,阳坡半阳坡大于阴坡及半阴坡,其中在平地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会对土壤侵蚀指数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阳坡的油松存活率最高,阴坡最低,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阳坡的油松人工林地径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阳坡的油松树高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5.
浅谈不同立地条件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形。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不同,其水分条件有很大的差别。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多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区,因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发生伏旱,尤其阳坡上部,十分干燥,造林成活率很差。而阴坡的中下部造林成活率相对较高,苗木保存率好。梁坡和沟坡相比,因沟坡的坡度大,地势陡,效果一般不如梁坡。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知不同坡面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状况,选取木兰围场北沟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的调查,找出适宜其生长的地形条件。结果显示:坡向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方面,阴坡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胸径的生长量要高于阳坡;坡向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方面,阴坡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树高的生长量也高于阳坡。总体规律为阴坡立地条件下的华北落叶松生长优于阳坡。  相似文献   

7.
NDVI是表征植被叶面积密度的重要遥感指数,是估测植被盖度、林分郁闭度、生物量及碳储量、植被生长状况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参数。相关研究表明地形起伏对光谱数据有较大的影响,但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选用C校正模型对Landsat数据进行地形校正,消除了地形起伏对光谱数据的影响,并对比和分析了地形校正及未经地形校正提取的NDVI。结果表明:地形校正前后图像总体的NDVI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较小坡度植被区域无显著性差异,较大坡度植被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阴坡整体的NDVI有变大趋势、阳坡略微减少,半阴半阳坡无明显变化;农地在不同坡向下无显著差异且整体变化不明显,针叶林、阔叶林在阴坡和阳坡上的NDVI变化幅度大于半阴半阳坡。地形校正对NDVI估测值存在着一定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基于NDVI参量的各种遥感估算结果,故消除地形起伏对光谱的影响,可以提高定量遥感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Sloboda多形指数曲线方程拟合了晋西方山县和吉县刺槐人工林的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9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可用于试验区人工林收获预估和立地质量评价。将试验区坡向、坡位和部分地形按照优势木的高生长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阳坡下部、阳坡凹地、阴坡中部、阳坡中部、半阴坡上部、阳坡上部、半阳坡中部、阴坡上部、峁顶、阳沟坡、半阳坡上部。  相似文献   

9.
地形条件对高山松天然更新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尼洋河流域不同地形、不同坡向及坡位的高山松天然更新及生长状况的调查表明,高山松在半阴坡、坡下位长势良好。对生长于不同地形的高山松林,可采取不同的抚育采伐方式以促其速生和高产。  相似文献   

10.
以西昌市为研究区,基于DEM及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空间技术对提取的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地形位)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处理,得到了4种地形因子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0.51%,草地、耕地、水田、建设用地面积接近,水体和其他用地类型所占比例较小;(2)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地形位分级上呈现出阶梯变化规律;阳坡、半阳坡土地利用程度高于阴坡、半阴坡,水体不受坡向影响;(3)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受地形因素较严格限制,当前没有出现因强烈的人为扰动及地质灾害等导致的极端大规模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66,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0.96~(**))。[结论]闽楠下种母树株数对其幼树幼苗的更新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郁闭度与株数密度过高或过低、凋落物层越厚、腐殖质层越薄、林下植被盖度越大均不利于其自然更新,同时,半阴坡、下坡位条件下的闽楠幼树幼苗的更新好于其它坡向与坡位。为促进闽楠幼树幼苗的自然更新,林分中闽楠下种母树应保留200株·hm~(-2)以上,以及对郁闭度、林下植被盖度及凋落物层厚度等实施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 91.2%(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20.4% 44.4%(P>0.05);②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99.3% 137.6%(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40.7% 67.0%(P>0.05);③生态系统碳储量(139.44 231.12 t·hm-2),呈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上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35.6% 65.7%(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5.8% 34.7%(P>0.05);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92 11.25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32 5.32 t·hm-2·a-1)均呈阴坡上、中部>阳坡上、下部与阴坡下部及谷地>阳坡中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中、低立地型42.5% 128.7%和45.2% 129.3%(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10.6% 56.3%和14.2% 53.4%,但仅阴坡下部提高显著。因此,长白山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均受到立地类型的强烈影响,故对其碳汇功能评价应考虑其立地分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坡向和土壤质地对刺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刺槐造林的坡向和土壤质地入手,研究了不同坡向和不同土壤质地对刺槐根系生长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半阴坡向和壤土质地有利于刺槐生长量的提高,而阴坡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生长量高最低。在刺槐造林选择坡向时,应选择阳坡、半阴坡和壤土质地造林。  相似文献   

14.
枫香人工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对7年生枫香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Ⅱ级立地枫香的生长明显好于Ⅲ、Ⅳ级地;不同坡位、坡向对枫香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枫香的生长量大小依次是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半阴坡>阳坡;枫香适宜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混交林生长量均大于杉木、马尾松纯林生长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在0 10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中龄林的SOC储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0 20 cm土层SOC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层。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0 20 cm土层的SOC储量(P0.05);坡位对各层SOC储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20 cm土层中SOC储量和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坡向、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204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的SOC储量与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OC储量和坡位与C:N在任一土层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立地条件差异影响SOC储量的大小与分布,尤其是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会造成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的不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坡向设置36个典型样方进行调查。对松华坝水库物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到维管植物300种;乔木层云南松种群占绝对优势;水库天然林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递增;随着海拔的上升,植物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从阳坡到半阴坡再到阴坡,植被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  相似文献   

17.
谢菲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2019,32(3):121-126
[目的]研究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和枯梢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60块毛竹样地开展了监测调查,分析了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和土壤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厚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感病指数与坡度及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感病指数与坡向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对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无显著影响。同时,为了探究这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的综合影响,利用数量化理论,以这5个立地条件为自变量,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复相关系数R=0.854,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得F=10.432F_(0.01)(11.48)=2.64,经T检验,与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关系最大的立地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海拔高度和坡度,这3个因子是影响毛竹枯梢病的主导因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在急险坡、上坡位、阳坡面、高海拔、薄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大;在平缓坡、下坡位、阴坡面、丘原、肥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区森林面积增加对产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评价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指导林水协调的林业发展和森林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多年在黄土高原、泾河流域、六盘山区开展的森林产流影响的多尺度研究结果。[结果]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林地平均年径流(16 mm)比非林地(39 mm)减少59%;在典型流域尺度(泾河干流上游流域),森林年均产水量(76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1%,其中,半湿润土石山区的森林年均产水量(88.8 mm)比自然草地减少58%;在典型小流域尺度(半湿润的香水河小流域),完全覆盖森林后的年均产流比无森林覆盖情景减少59%。森林增加导致的年产流减幅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会更大,并可能超过100%,如年降水量低于450 mm的黄土流域、半干旱的泾河上游黄土区的林地及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的坡面乔木林分样地,其年产水量常为零或负值,即需消耗土壤水分和坡上汇入径流等维持生存。低度间伐不能显著减少森林蒸散耗水。[结论]在黄土高原研究的小流域、流域和区域空间尺度内,造林减少年产流量的平均幅度都在50%~60%以上,且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可达到100%,并因消耗降水外的其他水源而出现负产流。需依据水分承载力合理选择待恢复植被类型和确定森林覆盖率,这是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和实现林水协调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集状态的林木为绝对优势木或优势木,而高密度林分中林木密集度分布与林木大小无关。[结论]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结构不合理,应选择病腐木及聚集分布的个体作为潜在调整对象,进行密度调整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0.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造林树木种植点设计忽略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微地形与现有林分乔木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可为近自然造林及乔灌混交水土保持林结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三道川流域内原状坡面及微地形的植被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9.3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格局强度指标研究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坡面微地形面积占样地面积的21.03%,微地形上乔木株数占样地总数的51.77%,乔木主要分布在坡面微地形上。乔木在切沟和缓台主要呈聚集分布,在塌陷和陡坎主要呈随机分布。乔木在不同坡面微地形分布差异极显著,榆树、小叶杨、山杏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河北杨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和缓台,刺槐主要聚集分布在缓台。[结论]坡面各类微地形因其土壤水分等微生境差异而对乔木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近自然植被重建中需根据坡面各类微地形生境及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保持配置树木种植点,切沟以河北杨、小叶杨、榆树等树种为主,缓台以河北杨、刺槐搭配为宜,塌陷以河北杨、小叶杨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