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北丘陵区时段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米脂县为基点,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区时段干旱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庆的减灾对策。影响本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为伏旱,冬春季干旱和7月份降水量。上述因子对气象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4,0.65和0.81。粮食产量的丰歉关键取决于年内降水是否与农作物需水规律同步,而与年总降水量无关。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粮食生产中旱灾发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省1949~2007年的干旱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辽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49~2007年辽宁省干旱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性加重发展,21世纪前期最高,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后期其次;(2)辽宁因旱灾粮食减产量从1981年开始显著增加;(3)干旱灾害强度指数的...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49年以来59 a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安徽省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其波动周期大致为5~10 a.近30 a来干旱灾害对该省粮食生产的致灾强度越来越大,即其危害日趋严重.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京山县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水稻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民在防控中过多依赖化学农药,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了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京山县围绕“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的目标,经过探索实践,在建设示范基地、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甘肃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甘肃省6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3~10月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3~10月的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效和连阴雨次数都呈减少趋势;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连阴雨次数、中雨日数与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雨和大雨次之;连阴雨次数和中雨日数减少,是造成干旱面积扩大、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量稳定具有极大影响。文中采用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首先,从粮食单产量入手,将粮食单产量分解为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单产量的首要因素,具体影响程度约为59.50%;其次,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山东省自然灾害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粮食总产量仍受到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和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并利用GM(1,1)模型对单产、年末总人口、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各市(自治州)粮食生产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2) 粮食单产、年末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年末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3)模拟预测表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不大,而人口的增长相对较快,因此,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型气候,土地面积广阔。农牧业是该国的主要产业、粮食和畜产品为重要出口产品。依据考察及有关资料,对该国的自然条件,干旱的表现特征,农牧业生病各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西北五省区粮食生产灰色关联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3-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22年来粮食生产的基本态势,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各省区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动态分析,量化了各因素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就各省区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与比较分析,提出了西北各省区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农业灾害统计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建国以来各阶段、各地区的旱灾状况及灾情的波动特征,旱灾和灾情的区域分异特征。分析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四种固沙灌木苗期抗热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四种豆科灌木苗期的抗热性和抗旱性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幼苗受害温度范围不同,杨柴>37℃≤45℃,柠条>45℃≤50℃,花棒和大白柠条>50℃≤55℃。高温和干旱均导致幼苗细胞膜伤害,膜透性的增加与植物的抗热性、抗旱性呈负相关。综合评定四种植物幼苗抗热能力为:大白柠条≥花棒>柠条>杨柴;抗旱能力为:大白柠条≥柠条>花棒>杨柴。  相似文献   

13.
论民勤绿洲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民勤绿洲生态恶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笔者认为把民勤作为“商品粮基地”的指导方针是导致民勤绿洲沙化的主要原因。调整种植结构是逆转民勤绿洲生态恶化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地区春旱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春旱使春小麦营养生长滞后,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抽穗率降低,退化小穗的比例增加,造成大幅度减产。从春小麦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看,五月上、中旬为水分伤害的第一个阈值点,五月下旬至六月初为水分伤害的第二个阈值点。后者是常住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平均旱涝等级值和旱涝灾害指数作为鉴别水旱灾害的指标,较确切地反映出该研究范围内各年旱涝灾害程度;进而分析了该区水旱灾害的历史变迁、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就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对认识该地区气候灾害的影响和制定水旱灾害对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藏北区域范围内春夏旱情的动态连续监测,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遥感干旱的划分标准,研究时段为1980-2017年。首先利用MODIS产品数据计算TVDI,然后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监测结果,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基于MODIS TVDI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分析了近年来藏北地区旱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①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N和TVDIE,均与20 cm实测土壤水分含量在0.05的水平达到显著相关,TVDIE的决定系数更高;②基于TVDIE将旱情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其中,据此标准获得的藏北地区旱情等级与气象干旱等级监测结果大体一致;③近年来藏北地区旱情整体不太严重,且总体趋缓,其中,2009年最严重,发生中旱及以上旱情的区域面积达24%,年内旱情在6月最严重。就旱情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研究区西南部和中部干旱比较严重,北部和东南部相对较轻。研究成果可为藏北地区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撑,遥感干旱等级的划分方法可为其他地区的干旱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月降水距平为指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台站40年的降水资料,对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区域划分。  相似文献   

18.
2015年黑龙江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为了对此旱情进行动态监测,采用6—9月的MODIS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过去15年(2000—2014年)的全省40个旱作农业站点以旬为单位的TVDI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相对湿度的农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制定TVDI的干旱监测等级,利用2011年实地测取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该等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验证结果准确度达到83%。结果显示:TVDI被分为5个等级,TVDI0.46为无旱,TVDI在0.46~0.57之间为轻旱,TVDI在0.57~0.76之间为中旱,TVDI在0.76~0.86之间为重旱,TVDI0.86为特旱,用此标准对黑龙江省2015年的旱情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黑龙江省整体的实际旱情。在监测中2015年7月份全省旱情最为严重,持续到8月中旬,到8月下旬省内各地陆续降雨,重旱区域减少,整体旱情减轻。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省71个气象站1971-2013年月降水量资料,借助Z指数构建了基于干旱频率、干旱强度的干旱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从季节性干旱以及季节性连旱着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季节性趋旱程度(MK0)和趋旱范围(DR,%)差异显著,其中春季陇东高原为-0.154(100%),重旱为灵台(-0.238*)、宁县(-0.180)、镇原(-0.178);夏季河西走廊为-0.081(73.7%),重旱为马鬃山(-0.271*)、安西(-0.255*)、敦煌(-0.171);秋季陇中高原为-0.017(50.9%),重旱在会宁(-0.186)。季节性干旱综合指数重旱时段显示,春季为1995年(陇东0.481),夏季为1997年(陇南0.405),秋季为1972年(甘南0.366),冬季为1998年(陇东0.586)和2009年(甘南0.449)。两季连旱高值区在白银、会宁、古浪、玛曲、灵台、永登、华池、静宁等地(0.030),其中秋冬连旱最为严重(0.0274);三季连旱高值区为会宁、古浪、静宁、白银、永登等地(0.020),其中夏秋冬连旱最为显著(0.017 5);四季连旱高值区为会宁、古浪、西峰、灵台、泾川等地(0.015),即除了冬春夏秋连旱外,其余季节性连旱程度均比较显著(0.009)。  相似文献   

20.
潮白河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及其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潮白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以及密云水库同时期入库流量数据,分别以SPI和SDI两个干旱指标表征气象、水文干旱,采用游程理论、M-K检验、滑动t-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并探求水文、气象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潮白河流域气象干旱多以短历时干旱事件为主,历时1-2个月的干旱事件达研究期内气象干旱事件总次数的67.18%;但是气象干旱的年干旱烈度及其历时未通过MK趋势显著性检验,其线性斜率值仅为-0.025和-0.005,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水文干旱存在极长历时重烈度干旱事件,历时达4个月以上的干旱事件达研究期内水文干旱事件总次数的46.54%,最长干旱历时达45个月;且研究期内水文干旱的年干旱烈度及其历时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线性斜率值达-0.419和0.228,变化显著;二者均在1980年和1998年出现突变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潮白河流域水文干旱频繁发生,且多为长历时连续干旱。研究期内水文干旱滞后气象干旱约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