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晨 《古今农业》2004,(3):65-65
被八国联军焚毁了140多年的耕织图,已经重现颐和园,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耕织图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下令雕刻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命画院工匠按照元代程  相似文献   

2.
清帝康熙对水稻生产过程,从浸种育秧到收割脱粒,直至舂米入仓,都有诗作留世,作为史诗,对研究了解当时的水稻生产情况和栽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给以注释,以供对诗歌和农史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潮生 《农业考古》2005,(3):129-131,F0002,F0003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家论证及有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底开始,占地25公顷、耗资上亿元、经过一年多修建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尤其是其中花费很大功夫精制的《耕织图》石刻及其镶嵌工程已于2004年初全部竣工,新建景区已于同年“五一”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4.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5.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6.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2012,(4):249-251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不过当时只是零散的"耕"或"织"  相似文献   

7.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