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反刍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是瘤胃内一种主要的乳酸发酵菌,约占瘤胃细菌总数的50%以上,研究表明,在反刍兽饲喂大量粗饲料时,主要通过该菌作用经琥珀酸脱羧途径生成丙酸嘲。反刍动物体内90%的葡萄糖是经肝糖异生供给的,其中生糖先质丙酸经肝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约占50%~60%。运用微生态理论,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丙酸的比例,可缓解和纠正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防治酮病、脂肪肝等能量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奶牛肝PCmRNA丰度的竞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优化的PCR反应条件(25μL)为:60℃退火、30个循环数、1:1的PC cDNA与PC DNA竞争模板浓度比。同时应用该方法检测不同能量摄入对围产期奶牛肝PC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能量日粮饲喂干奶期奶牛,肝脏PC mRNA丰度升高,而干奶期高能饲喂奶牛,肝脏PC mRNA丰度降低。说明干奶期低能饲喂奶牛,可以增强围产期奶牛的肝糖异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将围产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产前第28d开始饲喂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标准日粮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日粮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泌乳日粮,至产后第56d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奶牛糖异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前低能饲喂可以增加围产期奶牛血浆葡萄糖(GLU)浓度,肝脏丙酮酸羧化酶(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升高。说明干奶期低能饲喂奶牛,可以增强围产期奶牛的肝糖异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原代单层培养的新生犊牛肝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丙酸钠、丙酮酸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瘦蛋白,培养12h后,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肝细胞PEPCK—C mRNA的丰度。结果显示,随着丙酸钠、丙酮酸钠浓度的升高,肝细胞PEPCK-C mRNA的丰度均先升高后下降(P〈0.01);随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瘦蛋白浓度的升高,肝细胞PEPCK-C mRNA的丰度分别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升高(P〈0.01)和无显著变化。表明,丙酸钠、丙酮酸钠能通过上调体外培养的新生犊牛肝细胞PEPCK—C mRNA的表达而促进肝糖异生代谢,但上调作用是有限的;胰岛素能通过下调体外培养的新生犊牛肝细胞PEPCK—C mRNA的表达而抑制肝糖异生代谢,且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作用刚好相反;瘦蛋白未起直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异嗜癖在奶牛养殖中常见,其发病率随着奶牛业的发展逐年增加,给奶牛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验证异嗜灵对奶牛异嗜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国外常用具有特殊营养生理作用的奶牛饲料添加剂王瑞刚1改善能量供应的添加剂1.1预防和治疗酮病类的添加剂丙酸:有利于血糖的异生作用和国体氧化,100—500克/头日。丙二醇:有利于血糖异生,150—250克/头日。尼克丁酸:有利于团体氧化,3—6克/头...  相似文献   

7.
随着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奶牛数量迅猛增加,目前,由于大多奶牛均以粗饲方式饲养,管理粗放,饲料单一,因此奶牛异嗜癖的发病病例逐年增多,奶牛异嗜癖在齐市地区已呈地方性流行,给养奶牛户和奶牛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奶牛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齐齐哈尔地区天然牧草、土壤、奶牛饲料、饮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血症是奶牛泌乳早期常见代谢病。高产奶牛产后因糖类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动物低血糖时会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其结果是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并通过血液进入肝脏。随着大量非酯化脂肪酸进入肝脏,非酯化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则产生酮体而发病。预防奶牛酮血症的有效措施是对妊娠牛和泌乳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并保证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辅以适当的添加剂,防止饥饿、应激,提供良好的环境、控制好其他引起采食量下降的代谢疾病的发生。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动员,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先质的利用。治疗方法有替代疗法、激素疗法、中药疗法和辅助疗法等。  相似文献   

9.
牛酮血症是奶牛泌乳早期常见代谢病.高产奶牛产后因糖类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调,动物低血糖时会大量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其结果是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并通过血液进入肝脏,随着大量非酯化脂肪酸进入肝脏,非酯化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则产生酮体而发病.预防奶牛酮血症的有效措施是对妊娠牛和泌乳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并保证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辅以适当的添加剂,防止饥饿、应激,提供良好的环境、控制好其他引起采食量下降的代谢疾病的发生.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动员,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物质的利用.治疗方法有补糖疗法、抗酮疗法、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通过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可能发生机制。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16头产后健康奶牛和15头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组血样生化指标进行模式识别;根据OPLS-DA模型中的VIP值(VIP1)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的P值(P0.05)筛选2组血样差异生化标志物。结果表明:(1)产后异食沙土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样生化指标轮廓存在明显差异;(2)8个差异生化标志物钙(Ca)、磷(P)、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对2组血样都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由于产后奶牛采食量下降,导致能量负平衡、钙磷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是引发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奶牛的营养需要取决于奶牛的年龄、体重、生育期以及增重与牛奶的生产水平及目标.对苜蓿草的需要量因特定牛群而异.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从而产生酮血症、酮尿症或酮乳症。临床上以昏睡或兴奋、产乳量下降、机体失水,偶尔发生运动失调为特征。因为反刍动物血糖是瘤胃内产生的丙酸经糖元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而维持,所以凡是引起瘤胃内丙酸生成减少的因素,都可以诱发奶牛酮病生成,如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饲料质量差,日粮组成、精粗比例不当等都可直接引起酮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异麦芽糖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4头泌乳天数为20 d、日产奶量30 kg左右、体重550 kg左右的经产(二胎)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 g异麦芽糖,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每期21d。结果表明:添加异麦芽糖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氨态氮(NH_3-N)的含量(P0.05),其中瘤胃液中丁酸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奶样进行分析,添加异麦芽糖可以显著提高牛奶的乳脂率(P0.05),显著降低乳体细胞数(P0.05),产奶量、乳蛋白和尿素氮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异麦芽糖有助于改善奶牛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牛奶的乳脂率。  相似文献   

14.
梁松 《中国畜牧兽医》2007,34(4):152-152
通过对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与机体代谢失调的研究表明,有效生脂和生糖能量源之间的平衡在奶牛日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奶牛泌乳早期生糖和生脂日粮对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物及其代谢激素的影响,并研究分析了代谢物浓度与能量蓄积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用16头奶牛,从产前3周至产后9周分别饲喂生脂和生糖日粮(两种日粮净能相等),且产后第2周到第9周于环控仓中饲养。产后饲喂生脂日粮的奶牛NEFA浓度较高(0.46±0.04 vs 0.37±0.04mmol/L),而胰岛素较低(4.0±0.5 vs 5.5±0.6μIU/ml);血浆中葡萄糖、β-羟基丁酸、IGF-Ⅰ、甲状腺素在两种日粮中没有较为明显差异。两种日粮处理奶牛产前和产后2周肝脏甘油三酯浓度相一致;饲喂生糖日粮奶牛产后4周肝脏TAG含量较低,但无显著的日粮差异。本试验也发现能量蓄积和乳脂以及能量蓄积与NEFA呈负相关,而能量蓄积与胰岛素浓度呈正相关。总之,试验结果显示,胰岛素调控着奶牛泌乳早期产奶和机体组织之间的能量分配。与饲喂生脂日粮相比,泌乳奶牛早期饲喂生糖日粮能减低机体体脂动员;当饲喂生脂日粮时,可提高乳中的生脂营养素,降低血浆胰岛素和增加NEFA浓度。  相似文献   

15.
在奶牛生产上应用的非蛋白质氮,主要包括尿素、缩二脲、异丁叉二脲和铵盐.  相似文献   

16.
<正>干乳期是指奶牛停止产奶或挤奶10个月后不再分泌乳汁的时期。所有的奶牛,只有在分娩下一个犊牛前55~60d进行干乳,可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乳腺细胞的数量,调整奶牛的营养状况,蓄积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地预防产褥热、酮病、真胃异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修正的《大连市生牛奶管理办法》简称《新办法》,经2008年3月22日大连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以市政府95号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办法》明确了管理范围:从饲养奶牛开始(包括奶牛饲养、防疫、检疫、牛奶挤取、贮存、奶牛交易等)到生牛奶销售和收奶站、乳品加工企业收购生牛奶(包括销售条件、收购条件、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主要奶牛场开展奶牛生产性能异场监测工作南京市牛奶公司和南京奶牛协会,从8月1日开始,继续组织监测小组技术人员。坚持对南京地区主要国有奶牛场年初前后选定的145头母牛一个泌乳期内进行第8次生产性能(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的异场监测工作。这是受...  相似文献   

19.
在奶牛生产中.异嗜癖是指由于营养缺乏或不均衡、患有寄生虫疾病以及环境条件差等因素使其代谢机能发生紊乱而致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症状,冬季和早春季节多发,临床表现为舔食、啃咬非饲料性的异物,其中包括沙土、粪尿、煤渣、毛发、塑料薄膜以及铁片等,久而久之则可能会生长发育不良、产奶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死亡。本文现就奶牛异嗜癖防制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广大奶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果香味剂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液中乳成分含量及培养液风味的影响.试验选用自制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设5个处理组,果香味剂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5、10、15和20 μg/mL.结果表明:①当培养基中果香味剂添加量为15 μg/mL时,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液中总蛋白水平、甘油三酯及乳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其中对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对蛋白和乳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之后呈下降趋势,说明果香味剂可能会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和乳糖分泌水平的升高;②运用PT/GC-MS分析乳腺培养液中的风味成分,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中除具有原有乳腺培养液的风味外,还有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丙酸异戊酯、丙酸戊酯、丁酸异丁酯、丁酸戊酯、丁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物质成分,而这些物质成分正好是果香味剂中进入到乳腺培养液中的风味物质,且当添加剂量为15μg/mL时,各物质成分含量为最高(P<0.05),之后呈下降趋势.果香味剂能显著影响奶牛乳腺上皮培养液中乳成分含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