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技术,建立适合安徽省淮北地区的食用菌种植模式。[方法]夏季温度较高时种植草菇,春、秋、冬季温度低时利用草菇废料再辅以加温装置种植双孢菇。[结果]通过实践总结,草菇与双孢菇轮作,每座1 000 m2的菇房在原来单种双孢菇的基础上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秋、冬、春季种植双孢菇,可岀菇15 kg/m2,夏季轮作草菇,可岀菇5 kg/m2,菇房产出约10万元。[结论]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也确保了菇房常年不闲,提高了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无公害双孢菇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菇房建造、覆盖遮阴、土壤消毒、材料准备、出菇管理等方面,以期为当地双孢菇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双孢菇-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省定西市近年来在全面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的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双孢菇与番茄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双孢菇出菇期长达100 d左右,可采5~6潮菇,一般净生产面积300 m2的温室,可收双孢菇2 250 kg,产值9 000元,收番茄3 000 kg左右,产值6 000元,除去成本4 000元,净产值达11 000元.现将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裴先文 《北京农业》2006,(10):19-20
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适宜稍碱性土壤.新疆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双孢菇,经济效益极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在库尔勒利用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双孢菇,每米2可产8~10千克菇,667米2地一季的纯利润可达1万~2万元.如果采用地下补温方式生产双孢菇,由于克服了耗能大,占用空间多等问题.同时,采用地下补温方式生产双孢菇,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温室内的地温,使冬季室内地温稍高于气温,极利于食用菌的生长,每米2产菇达16千克,比普通加温温室产量提高了一倍,使667米2一季的纯利润达到3.6万元,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将关键技术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产床架规格、生产时间安排、菌株选择、养料制备、发菌、菇房处理、出菇要求、采摘、包装等方面总结了和政县双孢菇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培养料原料的选择与配方、隧道建设与培养料发酵、菇房建设与出菇管理等关键环节,总结了双孢菇高产优质工厂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同时也使菇房常年不闲,提高土地产出。秋、冬、春季种植双孢菇,每平方米种植面积可出菇12~15千克,夏季轮作种植草菇,每平方米可出菇5~8千克。一、双孢菇栽培1.时间安排。双孢菇栽培主要是利用自然气温进行生产,一般进行秋播,8月初开始建堆发酵,10月中下旬开始  相似文献   

8.
<正>一、效益分析双孢菇与辣椒轮作栽培比单种辣椒每667平方米(1亩)节约成本400~500元。每座温室(长60米、宽7.5米、高3.6米)平均出菇3600公斤,按照市场批发价每公斤8元计算,收入可达到2.8万元左右;每座温室辣椒产量可达到1850公斤左右,按照春季辣椒平均市场价每公斤5元计算,辣椒又可增加收入9000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地区双孢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不能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容易造成旺季菇贱伤农、淡季无货可供的局面。实现双孢菇的周年化生产可解决这类矛盾,增加菇农收入。总结了连云港地区双孢菇的周年生产技术,通过双孢菇春季、夏季、秋冬季全年生产,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提高了菇房的利用率,增加了菇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0.
双孢菇是食用菌产量最多的一个菇种 ,以鲜食、加工制罐为主 ,也是国际性商品化生产的重要食用菌种类。双孢菇滋味鲜美 ,富含蛋白质、多糖等营养成份 ,对改善食物营养结构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称为保健食品。为了增加我市食用菌生产种类 ,保护“天宝工程”,实现利用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开发菌类产品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笔者近几年引进栽培双孢菇试验 ,用取之不完 ,用之不尽的农作物 (麦草 )秸秆为原料生产双孢菇 ,通过几年在商州扬峪河的示范推广 ,面积达1万 m2 ,1 m2平菇产菇 8kg,每公斤市场价按 4元计…  相似文献   

11.
冯鹏 《新农业》2012,(15):48
加强双孢菇栽培综合管理,创造利于双孢菇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繁殖的环境是有机双孢菇生长的关键。1.做好环境卫生制种和操作人员必须建立正常的清洁卫生管理制度,不断清除污染物并用药剂消毒,菇房、用具以及室内一切设备要经常清洗和消毒,进菇房注意鞋底及衣着整洁,最好能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2.
姬松茸栽培     
<正>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长期食用有助于身体健康。石屏县种植姬松茸已有8年多,单棚(占地200 m~2)可产鲜菇量高达6 t,产值4.8万元。1菇棚建设菇房要选择交通方便、环境干净、离水源近、离堆肥场近、水电设施完善的地方建造。朝向应坐北朝南,每座菇房占地200 m~2,(长20 m,宽10 m)。菇床两侧采菇的床面宽1.5 m,单侧采菇的床面宽度0.8 m,通道宽度0.8 m,四周通道宽度1 m,一般5~6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效率及覆土发菌成功率.【方法】设计了一种携有菱形拨齿的自走式搔菌机,采用变频控制,能够实现搔菌深度、镇压强度以及整机行进速度的可调运行,并进行了搔菌试验.【结果】作业机最佳前进速度为0.36 m/s,后退速度0.7 m/s;对每层育菇床架进行4次搔菌作业,完成1个育菇房(种植面积为450~460 m~2)内的搔菌作业仅用时1.3 h;作业后搔菌深度合格率为98.3%、床面老旧菌块或菌皮残留率2.1%、镇压高度差合格率93.32%、作业期间故障率0%.【结论】该搔菌机作业效果好,效率高,符合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要求,可为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设备的设计与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秋菇期指10月上旬至12月份,是双孢菇的高产期,可出4~5茬菇,占总产量的70%左右。秋菇期的管理应以保湿和通风为主。一、水分管理一般情况下,出菇前要喷2次重水,即"结菇水"和"出菇水"。(一)结菇水当菌丝生长到粗土层厚度的一半时,先在上面覆盖一薄层的土,以保护原基,然后再喷"结菇水"。要求每天喷水2~3次,每次喷水量为0.9kg/m2,连续喷2d,喷水时间应在清晨和夜间为好,避免高温高湿造成菌丝萎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6,(3):116-117
在双孢菇生产中,菇房环境条件和培养料的不适以及管理措施不当会影响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双孢菇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叙述了双孢菇生理性和侵染性病害、虫害、杂菌的发生症状,并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1菇房建设 首先应选择便于生产、靠近山边及有小溪的场所,其次菇房要顺着山势的走向而建.菇房高2.5 m,宽度和长度按生产规模和地形而定,菇房四周开好排水沟,菇房内开1~2条排水沟,用流动的溪水来增湿和降温,菇房利用山区的毛竹建,用薄膜盖紧后再盖上草帘、茅草或其他替代物为遮阴物(起隔热作用),再用薄膜盖紧.每个菇房的两边各开一扇门,中间留1.2 m的走道,在走道两旁用毛竹搭建3层的墙式架子,每个架子的底层离地面0.2 m.  相似文献   

17.
1地蕾菇培养料入菇房时湿度过大、对菇房通风太久、覆盖细土过迟、温度较低等易产生地蕾菇。应适量喷水、通风,使菌丝吊在粘土之上、细土之下。2畸形菇通风不顺畅、育菇室CO:含量超过0.3%等,易出现畸形菇。出菇部位过深、在粗土缝间长出的菇易畸形。因此,管理上重点注意菇房的通气、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18.
薛玉霞 《新农业》2011,(11):55-55
冬季气温低,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缓慢,呼吸强度低,出菇量少,但菇肉厚、品质好。菇农应抓住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大、冬菇售价高的时机,加强管理,争取多出菇、出好菇,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提高菇床温度,创造出菇条件冬季寒冷,需要人为调节提高温度。香菇大棚揭去棚上遮盖物,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时需揭开外,其余时间应罩紧;平菇大棚把棚上遮盖物薄薄覆盖;双孢菇大棚在棚上再覆盖一层薄膜,  相似文献   

19.
双孢菇培养基料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我国大面积栽培双孢菇还是受到季节的影响,主要以自然季节性栽培为主。传统栽培技术由于受到季节限制,每年只能栽培1次,虽然投资少,但是菇房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培养料产量低,收入少。隧道发酵技术具有应用领域广泛、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全年生产、培养料稳定性好、病虫害少、出菇多等优点。培养料的工业化生产可以解决菇农制料难、  相似文献   

20.
双孢菇又名洋蘑菇、白蘑菇,营养丰富,栽培简便,效益显著。据我县去年栽种表明,一般每平方米菇床投入6元,收入可达26元。其栽培技术要点是:一、菇房建造房前屋后友空闲地上均可建造菇房。菇房一般宽2.5米左右,长度视情况而定。先从中间挖45~60厘米深、45厘米宽的人行道,两边各留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