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昌县元山镇常年种植小麦1.2万余亩,如遇小麦锈病大流行,一般造成30%的面积绝收,严重的达到80%。病害的严重流行,主要是品种抗性较差,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病害的流行及部分农户重视不够,防治失误造成的。针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成灾的具体条件,采取对路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流行,减少小麦损失。一、发生特点1.始病期提前,春前发病点多小麦条锈病是通过气流传播的病害,全生  相似文献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分析,2004年蝗虫、小麦条锈病、水稻迁飞性害虫和螟虫、草地螟、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将严重或偏重发生。预计全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约50亿亩。需要防治面积55亿亩次左右。 预计全国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病害重于虫害。病害发生面积约4.80亿亩,其中条锈病1亿多亩,赤霉病6000万亩,白粉病1.10亿亩,纹枯病1.20亿亩:虫害发生约4.20亿亩,其中穗期蚜虫1.80亿亩,吸浆虫3000万亩,红蜘蛛7000万亩。  相似文献   

3.
白粉病是冬小麦易发生的一种病害,重视小麦田间管理,经过2至3次喷药防治(幼苗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症状即会消除,麦苗全株正常生长,到收获期穗大粒饱,产量有增无减。如果发生白粉病,在幼苗期因不够重视导致不能及时防治,麦苗在拔节期会加重病害,甚至全部染病,田间管理因技术不到位认识不清,延误到孕穗期,已失去最后的防治时机,大面积爆发后,小麦抽穗小、籽粒小,甚至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小麦白粉病防治在小麦田间管理中举足轻重,需要农业工作者和农户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科学防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是冬小麦易发生的一种病害,重视小麦田间管理,经过2至3次喷药防治(幼苗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症状即会消除,麦苗全株正常生长,到收获期穗大粒饱,产量有增无减。如果发生白粉病,在幼苗期因不够重视导致不能及时防治,麦苗在拔节期会加重病害,甚至全部染病,田间管理因技术不到位认识不清,延误到孕穗期,已失去最后的防治时机,大面积爆发后,小麦抽穗小、籽粒小,甚至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小麦白粉病防治在小麦田间管理中举足轻重,需要农业工作者和农户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科学防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地小麦产区进行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得出了小麦病虫常发年份施药的最佳适期:第一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后灌浆前期,第二次施药在灌浆中期,防治次数以2次较为经济有效。本次试验药剂组合"48%毒死蜱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腐植酸钾"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78%,对小麦穗蚜防效达99%,且增产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6.
《河北农业》2014,(5):35-36
邯郸市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570万亩左右,小麦锈病常年发生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多雨的年份时常暴发流行,发生面积能达到300万亩左右,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10%—30%,2013年564万亩小麦田发生锈病150.8万亩,发病率为26.7%,属于中等发病年份,由于除治及时,防控技术到位,把病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5%以下的最低程度,取得了单产459.8公斤的好收成。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属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7.
甜瓜以"水果之王"的美誉成为山西省忻定盆地的特色种植产业,其味美香甜,直接供应京、津、唐地区。近年来,甜瓜白粉病、甜瓜炭疽病、甜瓜病毒病成为危害甜瓜种植的三大病害。由于甜瓜病害的危害,造成烂瓜和减产,直接影响瓜农的经济收入。忻定盆地甜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5万~6万亩,连年种植甜瓜,瓜农自家瓜田面积少,倒茬困难,遇到连阴天气,甜瓜病害的发病率在30%左右,甜瓜三大病害的发生面积约3万~5万亩。通过对甜瓜病害的观察记载、调查分析、计算病情指数,发布预测预报,及时指导田间化学防治适期,避免甜瓜病害发生蔓延以后才开始打药,为时已晚。研究采用农艺措施、性诱剂、黄板诱蚜,准确预报防治适期,及时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等一系列的绿色防控技术。90%以上的瓜农逐渐认识和采用了绿色防控技术,适期防治,每亩可挽回经济收入300~1 000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是玉田县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在小麦后期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白粉病是主要的防治对象,若防治效果不理想,能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可高达20%-30%,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探明不同植保药械对小麦后期病害的的防治效果,为大规模开展小麦后期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本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设在河北省玉田县陈家铺乡集强  相似文献   

9.
一、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1.关键技术(1)种植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扬麦、宁麦、镇麦等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2)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一是适期用药。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期。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四川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自1999年以来,我省小麦条锈病进入了又一轮大流行,发生面积年均60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以上.2002年小麦条锈病流行达到高峰,发生面积达1523万余亩,虽经大力防治,仍损失粮食3.37亿公斤.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补充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河南省黄褐土区,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补充灌水量(0、450、900、1350 m3/hm2)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补灌水处理土壤水分亏缺比较严重,20~40 cm是土壤含水量的低谷区,其次是40~60 cm层次;合理补灌可以改善小麦群体动态,成穗数较对照增加1.65万~69.9万穗/hm2,单株...  相似文献   

12.
用四川省化工研究所新研制的粉硫胶悬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试验在四川雅安进行。在小麦抽穗期,白粉病处于盛发阶段时,用45%的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喷雾,10天后防效高达100%,21天后防效仍为94.5%,一次用药即可完全控制危害,用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效只能到80%,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控制,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的发展。对于白粉病发展迟缓的田块,在扬花期施用粉硫胶悬剂700倍液喷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45%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对于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优于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而用500倍的45%粉硫胶悬剂则与其相当。粉硫胶悬剂兼具内吸和保护作用,防病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13.
桔园昆虫群落季节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最优分割法分析昆虫群落的季节格局,把桔园(成年树)昆虫群落的季节变化分为四个有序阶段;并揭示了各阶段害虫、天敌的发生特点,提出了桔园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大面积落叶松毛虫危害,发生面积达100多万公顷,根据生产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搞清高落叶松毛虫在黑龙江在兴安岭林区为2年发生一代,第1年以2-4龄幼虫越冬,第2年以5-7龄幼虫越冬。经室内饲养测定结果幼虫为9龄,并对卵,幼虫,蛹,成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通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乙烯利对甘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甘蔗伸长期叶面喷施乙烯利表明,蔗茎伸长速度和酸性,中性转化酶活性上升都降低,20天后,蔗茎伸长速度和酶活性上升,并逐步超过对照。但新叶叶面积降低。乙烯利还能增加甘蔗茎粗和茎重,提高糖分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甘蔗7个性状对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表明,公顷有效茎数对甘蔗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茎径和锤度,再次是株高。最长节间长度、每株绿叶数和暴露节间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很小。由此认为在甘蔗育种中的选择策略应该是:把对公顷有效茎数的选择放在首位,重视茎径和锤度,注意合理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株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对宰相应砂薄地晚播冬小麦春季施氮量(A因素)和施氮分配方法(B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施尿素为300kg/ha的处理(A_1),其籽粒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次生根数、单株分蘖数、灌浆速度等均高于180kg/ha尿素的处理(A_2)。(2)春季两次施(B_2:返青1/3+拔节2/3)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均高于三次施(B_3、B_4)和一次施(B_1)。三次施的B_3(返青1/4+拔节1/2+挑旗1/4)的产量显著高于B_4(返青 1/4+拔节 1/2+扬花前 1/4);B_3的亩穗数、穗粒数高于B_4,但无明显差异;B_3的千粒重显著低于B_4。三次施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B_1(拔节一次施)。千粒重随着施氮时期的推迟呈递增趋势;B_4>B_3>B_2>B_1。  相似文献   

18.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云油杂2号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宜菜油两用油菜品种(Brassica napus L.)云油杂2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选用云油杂2号杂交品种进行育苗移栽,进行不同密度、播种期、打薹时期正交试验。[结果]密度在12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产值19 056.75元/hm2;其次是密度在9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产值16 545.90元/hm2;第3是密度在15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15 190.80元/hm2;最低是密度在12万株/hm2,10月16日播种,抽薹后12~15 cm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低,5 450.85元/hm2。[结论]云油杂2号最佳栽培技术是密度12万株/hm2,9月中下旬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平原区宿鸭湖水库贝类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1985年10月至1988年8月对大型平源泊型水库-宿鸭湖水库贝类资源的研究。共采集到瓣鳃类33种,腹足类5种;其中25种瓣鳃类(含2个未定种)为河南省首次记录。库中贝类依环境和栖息其中优势种类的朱同,可以划分为4个分布区;在6667ha常年淹没区内,贝类生物量约为6670.08t,其中褶纹冠蚌占99.24%。该库单位面积生物量之高和褶纹冠蚌在贝类中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在我国湖泊、水库中沿属首例。故在开发利用库中水产资源时应首先考试这一资源优势,对贝类开发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于1979年和1982—1983年,对一年生草本樨进行了田间试验。在生殖生长期内,分四期测定肥田养分及饲料营养等共7个项目。结果表明,养分积累速度最快的为盛花期。但进入结荚期养分仍在持续增长,故肥田改土或饲喂均以结荚期为宜。而盛花期繁茂、柔嫩多汁是可溶性糖积累高峰期,因此饲喂泌乳期家畜,以盛花期为佳。草木樨埋入土壤一年内,分7次取样测定有机质及氮的转化,结果说明,我省翻压草木樨一年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矿化速度当年最快,而碱解氮积累高峰在第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