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草地优势种蝗虫分布与防治实际,指导蝗灾测报和治理.[方法]分析25年巴州来草地蝗虫调查、定位监测、防治资料.[结果]巴州草地蝗区总面积4.812×104 hm2.以地理特征来划分,可将巴州草地蝗区分为巴音布鲁克蝗区、焉耆盆地北部山区蝗区、博斯腾湖蝗区、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等4个蝗区.以草地类来划分,可分为平原低地沼泽草甸类蝗区、山地荒漠草地类、山地草地草地类蝗区、高寒草地草地类蝗区与高寒草甸草地类蝗区等5类.以优势种蝗虫来划分,可以分为宽须蚁蝗蝗区、西伯利亚蝗蝗区、肿脉蝗蝗区、黑腿星翅蝗蝗区、小垫尖翅蝗+亚洲飞蝗蝗区等5类.[结论]巴音布鲁克草地蝗区是巴州面积最大的蝗区,其高寒草地上的宽须蚁蝗是分布危害面积最大的优势种蝗虫.博斯腾湖蝗区是著名的亚洲飞蝗发生基地.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历史上是亚洲飞蝗重要发生地,现在随着植被的恢复,必将再形成蝗虫适宜生境,应加强监测.采取改善植被状况、促进牧草生长、改变蝗虫适宜生长环境等生态措施,并保护、利用好本土天敌,是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9年黑龙江省亚洲飞蝗发生情况及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2009年黑龙江省的亚洲飞蝗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亚洲飞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结合气象、发生地生境、植被等因素初步分析了亚洲飞蝗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东亚飞蝗是一种国际性害虫,危害大、成灾重,我县属于历史老蝗区,蝗灾发生频繁。所以,了解我县飞蝗发生与蝗区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利于搞好东亚飞蝗预测预报和综合控制,逐步改变飞蝗适生环境,做到可持续治理,以达到根除蝗害的目的。影响飞蝗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气候、土壤理化性质、耕作、植被、天敌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区蝗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东亚飞蝗发生程度明显回升,2007年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点片面积和密度达2003年以来之最;西藏飞蝗在四川、西藏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青海省玉树州去年首次发生高密度蝗群,造成100多亩青稞绝收;亚洲飞蝗在新疆局部和边境地区常年发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各地去秋残蝗和今春挖卵调查结果,结合气象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07年西藏飞蝗在四川川西高原、西藏东南部部分河谷农牧交错地区中等发生(3级);亚洲飞蝗在新疆蝗区中等发生(3级);土蝗在北方农区偏重发生(4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各蝗区勘探资料的查阅及实地调查,详述了滨州市沾化区东亚飞蝗蝗区的分布、土壤质地、自然植被、蝗虫种类及东亚飞蝗发生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的生活史及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蝗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蝗蝻发育历期为28~35 d,每个龄期历时5~7d,7月上旬末期开始羽化为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7d雌雄两性开始交尾,7月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约14 d后雌性开始产卵,产卵一直延续到9月末.生态环境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取食、蜕皮、羽化、交尾、产卵等生长发育及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好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某些地区和年份,土蝗的密度可以远超过飞蝗。由于飞蝗和土蝗是混合发生的,蝗卵的识别能直接影响查卵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以2009年7月发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与肇州县交界处大白水苇塘湿地的蝗灾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室数据分析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松嫩平原蝗灾发生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亚洲飞蝗的发生,受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及植被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亚洲...  相似文献   

12.
郭宇辉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73-13976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蝗虫(Locusta migratoria)节律基因pdp(Pyruvate dehydrogenase phosphatase)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揭示蝗虫节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出pdp基因的原型来设计引物,以群居型东亚飞蝗的头部的反转录cDNA为模板,克隆出pdp基因的全序列。把一天24 h等分成8个点,进行定时取样,以qRT-PCR技术进行不同时段pd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pd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节律基因pdp在蝗虫的不同处理条件下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对了解飞蝗节律规律、种群特点及有效防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东北地区吉林省亚洲飞蝗的生理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实验,对采自吉林省的亚洲飞蝗孵化率、发育历期、体长、体重、头壳宽度、雌雄比和羽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虫孵化率为26.27%,各龄期时间6~7 d,并随环境温度降低有所增长,平均寿命74.52 d。体长生长速度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有翅体长为5.564 cm,雄性为4.968 cm。体重从三龄起生长迅速,成虫后雌性平均体重为1.030 g,雄性为0.848 g。头壳宽度生长也比较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头壳宽度为0.508 cm,雄性为0.526 cm,雌性体形比雄性稍大。试虫雌雄比为1/1.2(雌/雄),平均羽化率为81.2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了解吉林省亚洲飞蝗生理特征,为有针对性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郭宇刚  郭宇辉  陈光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2):1893-1896,1904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蝗虫(Locusta migratoria)节律基因pdp(Pyruvate dehydrogenase phosphatase)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揭示蝗虫节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出pdp基因的原型来设计引物,以群居型东亚飞蝗的头部的反转录cDNA为模板,克隆出pdp基因的全序列。把一天24小时等分成八个点,进行定时取样,以qRT-PCR技术进行不同时段pd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pd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节律基因pdp在蝗虫的不同处理条件下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对了解飞蝗节律规律﹑种族特点及有效防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柳州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演变态势,指出该市东亚飞蝗的暴发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食料、天敌及人为因素有关。提出加强政府领导,蝗灾发生后及时启动蝗虫防控应急预案;开展蝗虫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虫情;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蝗意识;加强药物防治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产卵量及产卵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及室内笼罩模拟法,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构建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模型。【结果】西藏飞蝗对不同植被的土壤有产卵选择性,其中草地和青稞地的产卵量最大(分别为36.03%和21.20%)。土壤的理化性质能显著影响西藏飞蝗对产卵地的选择,其中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影响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含盐量区间内选择产卵量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含水量和pH值各有一最适值。双因素分析表明3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影响,其中含盐量的影响最大。统计频率优化法得出最适宜产卵的土壤综合指标为含盐量0.08%-0.12%、含水量2.91%-3.75%、pH 7.35-7.65。【结论】西藏飞蝗在不同的植被上生活,其产卵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显著影响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规律,采用质量法、凯式定氮、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质量、水分变化、蛋白质及氨基酸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发育各阶段,水分和体质量增加均极为显著(P<0.01);刚孵化出的1龄幼虫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达到87.6%,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直至4龄幼虫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在东亚飞蝗幼虫发育时期基本呈现"高-低-高"的动态变化趋势,进入成虫时期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并且雌性虫体内氨基酸质量分数高于雄性虫体.东亚飞蝗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说明了在蝗虫发育过程中,为其机体的构建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完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储备,以及在发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及不同时期调控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萃取东亚飞蝗4龄、5龄以及成虫的唾液分泌物。通过GC-MS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唾液分泌物主要是2,4-二氨基[1H,3H]嘧啶二酮、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胆甾醇5种成分,并且在4龄、5龄以及成虫的唾液分泌物这5种成分相同,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