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GbHCT14基因CDS区及启动子序列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作用,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数据库检索到GbHCT14基因CDS区及上游非编码区-2 000 bp片段序列,克隆CDS区及启动子,并检测启动子活性。构建cDNA文库,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阳性克隆,获得候选转录因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GbHCT14基因的CDS区全长1 144 bp,其翻译产物为亲水性稳定蛋白,预测定位在叶绿体,没有信号肽以及跨膜结构域。2)GbHCT14基因启动子预测到5个MYB结合位点参与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的调节,1个TCA-element参与水杨酸调节,6个ABA响应元件。3)GbHCT14启动子能够驱动GUS蛋白表达,具有启动活性。4)酵母单杂交初步筛选出16个候选基因,包括Gbar_D01G020710Gbar_A09G017360Gbar_A09G009680Gbar_A11G003660Gbar_A12G004430Gbar_D04G021210GbM_D09G1212GbM_A11G0186GbM_A03G0171GbM_A09G1247GbM_D10G0411GbM_D10G1024GbM_D02G1379GbM_A11G1190GbM_D12G0471genome_Gbar-ZJU_D08。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表明,上述候选基因参与棉花纤维细胞壁的伸长、泛素化反应、细胞分裂、花发育以及果实成熟的过程,其中GbM_A09G1247WAK2为相似基因,WAK2功能蛋白与果胶结合后促进细胞壁的伸长,而HCT家族基因则是影响果胶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5)GbHCT14WAK2基因在棉花开花后25 d内高表达,两者在棉花纤维发育调控存在相关性。综上,GbHCT14基因CDS区及启动子序列为首次获得,GbHCT14基因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并且筛选到与裂合酶、转移酶、植物激素、质子泵和功能蛋白相关的16个上游调控的候选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水排放引起的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活性炭与板栗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在不同的时间及温度下,这2种吸附剂对废水中的Cu2+、Zn2+、Pb2+、Cd2+的吸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时,Cu2+吸附量最大是在0.5 h时,Zn2+是在3 h时,Pb2+和Cd2+则是1 h时;用板栗壳吸附时,Cu2+和Pb2+吸附量最大在1 h,Zn2+是在1 h时,Cd2+则是0.5 h时。吸附剂为活性炭或板栗壳,温度对Zn2+的吸附率影响都不大;吸附Cu2+时,活性炭受温度的影响大于板栗壳,其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Pb2+和Cd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明显,均是40℃时吸附率较高,但板栗壳>活性炭,且Cd2+>Pb2+。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准确和有效地联合提取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和硒,以减少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本研究在长期实验摸索及前人工作基础上,研究0.5 mol·L-1 NaHCO3、0.1 mol·L-1 HCl、0.5 mol·L-1 KH2PO4和0.1 mol·L-1 KH2PO4-K2HPO4 4种浸提剂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和硒的联合提取实验效果。4种浸提剂所得浸提液经HNO3和HClO4消煮,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计(HGAFS)测定浸提液中砷与硒的浓度。土壤总砷和总硒的测定中使用两组土壤标准物质控制,玉米标准物质控制玉米根和玉米籽实验质量,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硒和砷的检测限分别为0.01 μg·L-1和0.05 μg·L-1。结果表明: 0.1 mol·L-1 KH2PO4-K2HPO4和0.5 mol·L-1 NaHCO3提取的土壤生物有效态砷、硒含量与土壤总砷(r=0.788,P<0.01; r=0.794,P<0.01)和总硒(r=0.707,P<0.05; r=0.648,P<0.05)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余两种浸提剂提取效果较差。植物指标法显示,仅0.1 mol·L-1 KH2PO4-K2HPO4提取的土壤生物有效态砷、硒含量与玉米根砷(r=0.848,P<0.01)和硒(r=0.822,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0.1 mol·L-1 KH2PO4-K2HPO4作为浸提剂可快速、准确、有效地联合提取土壤中砷和硒的生物有效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把由果树废枝干制备的生物炭以0,20,40,60 t·hm-2和80 t·hm-2的用量施入土壤,以探明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硝铵态氮素淋失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降低土壤NH4+-N和NO3--N累积淋溶量,其中用量为80 t·hm-2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1%和18.6%(P<0.05);NO3--N淋溶主要集中在前三次,其淋溶量占总量的97.3%~98.8%,生物炭能增加NO3--N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延缓淋失;在整个淋洗过程中,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其累积淋溶量占NO3--N、NH4+-N淋溶总量的97.3%~98.14%;施用生物炭种植春玉米后,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无土栽培试验,测定番茄各个时期叶片中Ca、Mg、Fe、Mn、Cu、Zn的含量,旨在发现番茄各时期矿质元素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用不同基质配方栽培,除Mg以外,番茄叶片中其他元素的含量没有极显著性差异。番茄叶片中的Ca元素在整个生长期内呈先下降后迅速升高的趋势,最高出现在移栽后180 d,为18.410 1 m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60 d,为4.789 8 mg·g-1; Mg元素含量在波动中上升,最高出现在移栽后180 d,为30.515 1 m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60 d,为12.637 8 mg·g-1;Fe呈上升趋势,最高出现在移栽后240 d,为0.478 7 m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60 d,为0.193 8 mg·g-1;Mn元素含量在波动中上升,最高出现在移栽后240 d,为65.942 9 μ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为40.928 6 μg·g-1;Cu元素含量先迅速下降,后迅速上升,最高出现在移栽后300 d,为13.785 7 μ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240 d,为5.3143 μg·g-1;Zn元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后期又升高的趋势,最高出现在移栽后120 d,为116.8 μg·g-1,最低出现在移栽后240 d,为26.357 μg·g-1。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大田作物灌溉的精细化管理,研究了基于气象因素的生育期ET0预测模型。采用灰色理论对ET0与日均、日最高、最低温度,日均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ET0与温度(包括日均、最高、最低温度)及相对湿度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在分析ET0与上述气象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基础上,采用日均温度、日均风速以及日照时数作为模型的输入,ET0作为输出,建立了BP神经网络(BPNN)预测模型;采用日均温度、日均风速、日照时数及灰色关联度作为输入,建立了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LSSVM)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PNN模型的训练值决定系数为0.8643,平均相对误差6.29%,预测值决定系数为0.8099,平均相对误差7.83%;FLSSVM模型的训练值决定系数为0.9684,平均相对误差2.89%;预测值决定系数为0.9663,平均相对误差3.43%。BP神经网络与FLSSVM模型的精度均较高,可以用来预测ET0日值,这为大田作物的精细化灌溉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探究葡萄MAPK家族成员的特性及潜在功能,为葡萄抗逆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克隆获得葡萄MAPK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各成员的组织表达特征,结合qRT-PCR明确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葡萄中共获得43个MAPK成员,分别命名为 VvMAPK1~ VvMAPK43,分布于15条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成员集中分布于18号染色体上,5个分布于5号染色体上。氨基酸大小为114~1 520 aa, VvMAPK15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最长,为1 520个氨基酸残基, VvMAPK2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最短,为114个。相对分子量集中为12.26~16.70 ku,等电点为4.94~10.01。芯片数据分析发现,经ABA处理后, VvMAPK5 VvMAPK7 VvAMAPK13的表达量明显下调,在盐、PEG和低温处理下, VvMAPK6 VvMAPK9 VvMAPK13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不同成员在不同组织以及同一组织的不同生长阶段表达水平差异显著。qRT-PCR分析发现,大多数VvMAPK家族成员受到200 mmol·L-1 NaCl的诱导,表达水平较对照上调显著, VvMAPK9 VvMAPK27 VvMAPK29 VvMAPK38在500 μmol·L-1 ABA、200 mmol·L-1 NaCl和10% PEG处理后均上调表达显著,对3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强烈。研究结果表明,葡萄MAPK家族成员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存在不同的潜在功能,为葡萄基因改良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3 cm作为Ⅰ龄级,其后以4 cm为标准进行龄级划分,统计各龄级个体数量并进行相关整理后,分析各种群的龄级结构,编制包括死亡率(qx)、消失率(Kx)和平均期望寿命值(ex)等参数在内的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pi)、不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指数极大值(Pmax),最后对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以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次生林优势种的种群现状、种群结构及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① 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3种次生林种群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均以Ⅱ龄级幼苗数量最多,分别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3.62%,30.07%和43.30%;其后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个体平稳下降,虽然群落为稳定型,但是林木径级较小,各龄级个体数分布不合理。② 辽东栎、红桦、糙皮桦种群的qxKx在Ⅰ龄级最大,qx分别为78.0%,72.0%和76.2%,Kx依次为151.3%,127.3%和143.5%,且随着龄级的增加,qxKx均逐渐减小;各种群ex随着龄级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辽东栎和红桦均在Ⅵ龄级最大,糙皮桦在Ⅴ龄级最大;种群结构均呈增长型,且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ry-Ⅲ型。③ 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的Vpi大于V′pi且均大于0,Pmax也均大于0,说明 3种次生林均属于对外界干扰敏感的增长型种群。④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个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但辽东栎和红桦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表现出前期略减、后期稳定的特征。【结论】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和发展趋势均呈稳定增长型,但是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应采取禁牧、禁采等措施,保护幼苗成活,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芥蓝TCP家族相关基因在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基于甘蓝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出芥蓝TCP基因家族有40个成员,参考拟南芥同源TCP基因注释及拟南芥数据库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初步选取BoTCP21BoTCP25基因,采用qRT-PCR分析。结果表明:BoTCP21和BoTCP25均在叶片中大量表达,但二者在真叶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明确TCP基因家族中参与叶片发育的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并结合qRT-PCR对BoTCP家族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40个BoTCP都属于非分泌亲水性蛋白,分别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构建和亲缘关系分析将芥蓝中的BoTCP成员归为3类,其中PCF亚家族有19个成员,CYC亚家族8个成员,CIN亚家族13个成员。qRT-PCR结果表明:BoTCP21BoTCP25在真叶和薹叶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BoTCP14在开花结荚的植株根部表达量较高,而BoTCP16则在抽薹植株的根部表达量最高,说明BoTCP家族成员在组织部位表达存在时空特异性且广泛参与了植株的形态建成和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生物学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2020年对猕猴桃新优系''黑金''和''金福''在主产区秦岭北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研究,以期为其在秦岭北麓地区的栽培适应性及制定合理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美味猕猴桃''海沃德''徐香''和''哑特'',中华猕猴桃''农大金猕''和软枣猕猴桃''紫果''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秦岭北麓地区,''黑金''萌芽期在3月中旬,盛花期4月下旬,果实成熟期9月中旬,为中华系早熟品种;''金福''萌芽期在3月下旬,盛花期5月上旬,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为美味系晚熟品种。''黑金''和''金福''均以单花为主,二歧聚伞花序。''黑金''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平均为58.49%),平均坐果率较高(88.05%);''金福''以长果枝结果为主(66.89%),平均坐果率最高,达99.75%。''黑金''果实圆柱形,果形指数1.25,平均单果质量93.12 g,果肉金黄色,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76%,可滴定酸为 0.17%,干物质为19.95%;''金福''果实近圆柱形,果形指数1.77,平均单果质量为96.96 g,果肉翠绿色,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61%,可滴定酸为0.11%,干物质为18.99%。''黑金''和''金福''生物学性状稳定,具有较高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瓜CsMADS08基因及其下游调控基因的功能,为黄瓜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拟南芥agl8纯合突变体为材料,农杆菌介导法导入黄瓜CsMADS08基因,经筛选获得转CsMADS08抗性植株,比较agl8突变体植株、转CsMADS08植株及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表型变化,观察不同类型植株茎生叶的显微结构,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CsMADS08及其下游调控基因SHP1、SHP2、ALC、IND在根、茎、莲座叶、茎生叶、花、果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gl8突变体植株、转CsMADS08植株及野生型拟南芥根长、株高、莲座叶的数目及形状差异不明显;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gl8突变体植株抽薹及开花时间延迟,CsMADS08基因在agl8突变体植株花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而转CsMADS08植株抽薹及开花时间较agl8突变体植株提早4~6 d,且CsMADS08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显著增加。野生型、agl8突变体及转CsMADS08拟南芥植株茎生叶数量、形状及侧枝数、果实均有明显差异,其中转CsMADS08植株叶片小而密集,形状接近圆形,果荚长且饱满,无提前开裂现象。茎生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CsMADS08植株叶片细胞变大,排列整齐,维管束细胞增加,叶片变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sMADS08基因在转CsMADS08植株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茎生叶中表达量最高;与agl8突变体植株相比,SHP1、SHP2、ALC、IND基因只在转CsMADS08植株花中上调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均下调表达,且在茎生叶中降幅最大。【结论】CsMADS08基因具有促进开花、增加侧枝、调控叶片形态及果实发育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4种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的光合参数的影响,以1年生的优良无性系020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光质,8个梯度的光强;通过室内光质培育,研究杉木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CWUE)等参数,并对各种光质与光强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建立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弱光环境下,蓝光和红:蓝(1:1)对杉木幼苗的光合参数的影响显著,而在强光下,红光的作用显著。红光处理下的杉木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CWUE)等方面与其他光质处理有差异,而在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方面虽然略低于蓝光,但蓝光、红光和红:蓝(1:1)3种光质处理结果的差异性不显著。在光强与光质的拟合方面,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拟合性较好。因此,一定程度上的红:蓝(1:1)光对杉木的光合参数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凤眼莲、芦苇、荷花(茭白)、水葱、睡莲、黄菖蒲六种水生植物,按带底泥及不带地泥两种方案,分期进行种植。结果显示,带底泥的水生植物对总氮吸收效果依序:睡莲>黄菖蒲>水葱>芦苇>凤眼莲>荷花,对总磷吸收效果依序:芦苇>水葱>睡莲>凤眼莲>黄菖蒲>荷花;不带底泥的水生植物对总氮吸收效果依序:睡莲>芦苇>茭白>水葱>黄菖蒲>凤眼莲,对总磷吸收效果依序:芦苇>茭白>黄菖蒲>水葱>睡莲>凤眼莲。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不同品种山核桃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开展5个山核桃品种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分析来筛选高光效品种,以2年生山核桃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合测定仪(LI-6800)及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Ⅱ)测定5个品种山核桃的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光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5个山核桃品种PnCiGsTr、WUE等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与GsTr呈极显著正相关,CiGsYII呈显著性正相关,与qP呈显著性负相关。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供试品种的光合能力依次为:宁国山核桃2号>宁国山核桃4号>宁国山核桃3号>宁国山核桃5号>宁国山核桃1号。可见5个山核桃品种光合特性存在差异。宁国山核桃2号和3号光合能力较强,蒸腾速率较高,水分利用率低,生产中宜选择水肥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宁国山核桃4号耗散过剩光能热量的能力最强,具有较高的光保护能力,其他山核桃品种幼林期建议间作高杆玉米等适度遮阴。  相似文献   

15.
纳米Fe3O4/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找到经济有效且环保的自由基激发剂,以激发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本研究制备了纳米Fe3O4/生物炭(BC)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检验其激发PS氧化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TCH)的效果。结果发现,质量比为1∶4、1∶2和1∶1的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均能有效激发PS氧化降解TCH,降解4 h后,TCH浓度分别减少了80.1%、82.5%和86.5%,而单一纳米Fe3O4和单一BC处理的TCH浓度仅减少了67.7%和61.8%。阴离子HCO3-和H2PO4-显著抑制TCH降解,且HCO3-比H2PO4-的抑制作用更强,而Cl-和NO3-促进TCH降解。淬灭试验及电子自旋顺磁共振(EPR)检测表明,该降解过程中单线态氧(1O2)是主要活性物质,其次是羟基自由基(·OH)。当重复使用第3次时,质量比为1∶4、1∶2和1∶1的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对TCH的去除率仍达70%以上。因此,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PS激发剂,可实现TCH的快速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6.
二龄草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草鱼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定287尾二龄草鱼全长、体长、头长、体宽、体高、眼间距、肛前距共7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草鱼7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头长、体高及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宽(X4),眼间距(X6),肛前距(X7),体长(X2)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048.127+220.925X4+262.367X6+33.776X7+10.648X2。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 =0.900,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草鱼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P=0.430)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在选育过程中,可将4个主要形态性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作为草鱼选育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大棚番茄果实形成过程中光、热、水的劝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迅速肥大期对光、热、水条件的变劝最为敏感,座果期的红熟期次之。果这迅速肥大期内日时时数9&#177;1h,日平均气温23&#177;3℃,日积温500&#177;20℃h/d,日最低气温15&#177;2℃,土壤毛管负压130&#177;20mmHg,地温20&#177;3℃,可获得高产,座果期内平均最低气温〉10℃,土壤负压180&#177;10mmHg有利丰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土壤富磷情况下,施用磷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控释配方肥中磷肥用量对香蕉产量、磷累积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确定控释配方肥磷的配比及富磷土壤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磷梯度大田试验,研究控释配方肥的磷肥供应水平对香蕉产期、产量、磷累积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在Bray-P为158 mg·kg-1的富磷土壤上,固定氮(N)200 g·株-1和钾(K2O) 400 g·株-1的供应水平下,当磷肥(P2O5)用量为80 g?株-1时,促进香蕉提早抽蕾和提前收获效果最为明显,同期收获率较其他处理提高5.3~31.1个百分点;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香蕉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磷肥用量为80 g·株-1时,香蕉产量和当季磷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27.7 kg·株-1和16.0%。结论 在有效磷高的富磷土壤上,施磷可以提高香蕉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建议控释配方肥的氮(N)、磷(P2O5)、钾(K2O)的配比为1.0∶0.4∶2.0,香蕉氮(N)、磷(P2O5)、钾(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200、80和400 g·株-1,其中控释氮占总氮的20%。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以甘肃靖远1号籽瓜为试材,利用平行极板检测法测定了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的8个电学特性,分析其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建立了各电学特性随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GX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Rp、Cp、ZQ均呈单调递减趋势变化;除瓜梗部外,其他部位果皮D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的ZGLp、X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QCp、Rp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而与D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不同。回归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变化,瓜梗部与赤道部果皮的Z、G、Cp、Rp、XD的值均呈Polynomial模型分布(R2 > 0.83)。模型验证得出在频率163.28 ~ 8 000 kHz范围内,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ZLp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因此,基于平行极板检测法区分籽瓜不同部位的果皮电学特性变化规律是可行的,该结果为籽瓜果皮电学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二仙汤对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大鼠的抗氧化应激效应。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监测一周动情周期,筛选有正常动情周期的大鼠入组,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二仙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使用顺铂注射液造POF模型,阳性药组和二仙汤组在造模同时进行药物干预,灌胃期间监测动情周期,15 d后麻醉取材,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ollicle 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雌激素(estrogen,E2)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含量,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卵巢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及动情间期明显延长(P<0.01),血清FSH、LH、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E2、SOD及CAT水平显著降低(P<0.01),卵巢组织中闭锁卵泡增多,窦卵泡数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与二仙汤组动情周期缩短(P<0.05或P<0.01),血清FSH、LH、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E2、SOD及CAT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或P<0.01),闭锁卵泡数量减少,窦卵泡数增多。结论 二仙汤能通过调节POF大鼠的的抗氧化能力来改善卵巢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带来的损伤从而治疗P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