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桉无性系株内,株间解剖性质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为揭示巨桉无性系株内与株间解剖性质变异规律,以广西东门林场8个巨桉无性系为材料,按常规方法,系统测量了解剖特征指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巨桉8个无性系解剖性质在株内径向上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或不显著之分,在差异程度上无一定程度,且不同无性系株内差异程度不同,组织比量径向变异无规律,8个巨桉无性系株除S2微纤丝角度,纤维腔径比和单位面积管孔数呈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外,  相似文献   

2.
对巨尾桉不同无性系6年生人工林生长量及材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T35无性系生长量最大,其次为T13,T28;无性系128胶合板材品质最好,其次为T35.不同无性系人工林胶合板材各材性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8个无性系中T28是最适宜作定向培育胶合板原料林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3.
在闽南山地开展巨桉无性系中试,并以尾巨桉DH32-29为对照,通过对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形质性状和木材密度的调查测定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无性系在闽南山地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干型良好、材性优良。其中综合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的无性系有巨桉A3、A6和A4,3.5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5.56~17.12m、14.52~16.71cm和0.1315~0.1905m3,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45~4.89m和4.15~4.77cm,其速生性超过或与DH32-29相当,且材性优良,作为大径材培育比DH32-29更有优势。可以认为这3个无性系为速生、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材质优的无性系,适合在闽南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及造林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大径级桉树用材的培育技术和方法,对3个8年生桉树无性系(尾巨桉30-1、尾巨桉3229、尾叶桉U6)进行生长对比和造林效益评价.结果表明,3个无性系在前3年处于高生长期,第2年后树高、胸径、蓄积生长总体上差异显著,且均与林龄呈正相关,以3229生长最好,30-1次之,U6生长最差;采用3个无性系造林均可实现赢利,但3229的造林优势较30-1、U6明显;3个无性系的最佳经济轮伐期均在第7年,以3229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5.
永安市耐寒桉树无性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福建永安市进行7个桉树无性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巨桉Eg3与巨桉Eg1栽种后6.5年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达到0.231 4、0.216 9 m3,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无性系,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耐寒性(可耐-4.5~-4.0℃的低温),适宜在中亚热带南缘海拔400 m以下的山地栽培。赤桉EC1、赤桉EC3抗寒性强(可耐-5℃的低温),但速生性很一般,只可在海拔较高的林地选择应用。尾园桉184-1的耐寒性和巨桉无性系相当(可耐-4.5~-4.0℃的低温),但速生性较巨桉略逊,尚不宜大面积推广,需进一步中试。尾赤桉201-2耐寒性较强(可耐-4.5~-4.0℃的低温),早期较速生,但3年后生长后劲不足且径高比例严重失调易受风害而倒折;柳窿桉适应性较强但耐寒性差,在该区极易受冻而产量低,这2个无性系不提倡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揭示与阐明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材新无性系在多点试验条件下的主要生长和材性指标遗传变异、无性系与栽培环境互作和稳定性信息,服务于各栽培地区的主栽品种选择。方法本文对设置在晋、鲁、豫5个试验点的三倍体毛白杨新无性系区域化对比试验林7年生无性系植株进行了木材基本密度和主干生长指标的调查分析,估算了无性系间遗传变异与稳定性参数。结果结果表明:栽培地点、无性系效应对三倍体毛白杨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以及主干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地点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对生长性状和主干生物量具显著影响,对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三倍体毛白杨新无性系的木材基本密度重复力为0.92,略大于胸径(0.90)、树高(0.84)、单株材积(0.86)以及主干生物量(0.80)的重复力。通过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以及主干生物量的稳定性分析,筛选出高产且相对稳定的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B303,两个木材基本密度大且稳定性好的无性系B331、B302。三倍体毛白杨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稳定性评价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两者间存在弱的负相关性有关。建议主干生物量可作为纸浆材新品种评价的重要指标。结论论文成果深化了对毛白杨材性变异与影响因子的认识,为优良纸浆材品种选择提供了技术参考,对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174个桉树无性系在黔西南的生长进行研究,测定性状包括7月生树高以及20月生和34月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差异在各生长性状上均达极显著水平;性状广义遗传力为0.21~0.46,表明早期生长受低到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初选出6个优良的尾叶桉×细叶桉杂种无性系,34月生保存率和平均单株材积均不低于对照DH32—29,为当地无性系中试提供了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8.
桉树无性系速生丰产林生长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列固定标准地测定方法,对广西选育出来推广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DH32—28和DH32—29,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无性系GL-9和引种自广东省的尾叶桉E.urophylla无性系U6进行造林生长对比及经营效益测算。结果表明,无性系DH32—28,GL-9和DH32—29比U6在单位面积蓄积量、木材收入及经营利润上具明显优势。优先推广前3个无性系,将是桉树林发展的更好选择。表7参12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8个青海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通过多性状选择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结果表明:材性性状无性系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除早材管胞长度与早材双壁厚度外,其他性状晚材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早材;树脂道比量、生长轮宽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的变异系数较大(21.0%~34.2%),管胞比量和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小(0.50%和3.9%)。基本密度与管胞形态(晚材胞壁率、早材双壁厚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等)及组织比量(除树脂道比量)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22个性状中有9个性状的重复力在0.5以上。早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材性性状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基本上和晚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性状的正负相关关系一致;基本密度与早材弦向管胞直径、管胞数量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生长轮宽度、晚材宽度、早材弦向管胞腔径、早材径向管胞直径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早材胞壁率与晚材胞壁率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晚材率与早、晚材管胞长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管胞比量与木射线比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联合选择的方法筛选出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3号、11号和17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酸铝处理下4个不同耐铝型速生桉无性系[巨尾桉9号(G9)、巨尾桉12号(G12)、韦赤桉3号(G3)、尾叶桉4号(G4)]叶片内源激素中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揭示速生桉对铝毒害的响应机制及选育耐铝型速生桉优良无性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砂土培育法对桉树幼苗进行酸铝处理4个月后,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幼苗叶片中ABA、IAA、GA3、ZR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利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各无性系的抗逆能力进行排序.[结果]酸铝处理对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幼苗ABA产生积累作用,对IAA、GA3和ZR等产生抑制作用,且pH值越低、铝处理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以120 mg/L Al3++pH 3.0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幼苗叶片的ABA/IAA、ABA/GA3、ABA/ZR 3个平衡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通过内源激素平衡指标综合评定排序,耐铝性最差的尾叶桉4号的平衡指标增加幅度分别是耐铝性最强的巨尾桉9号的9.2、7.3、8.3倍.[结论]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间的协调能力与耐酸铝抗性成正比关系.巨尾桉9号对酸铝逆境处理的适应性最好,其ABA含量最低,IAA、GA3、ZR含量最高,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小,受到的抑制作用影响最小,而耐铝性最弱的尾叶桉4号内源激素对酸铝处理的敏感性较强,受到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对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气干密度的无性系间和株内径向、纵向的变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无性系全年轮密度、早材密度和晚材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0 .44 4,0 .42 8和 0 .5 11g/cm3.气干密度在无性系间和年轮间存在显著差异 ;株内径向变异随树龄增加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 ;株内纵向变异趋势在取样范围内不一致 .全年轮密度、早材密度和晚材密度的无性系重复力分别为 0 .89,0 .92和 0 .86 ,说明木材气干密度受到强度遗传控制 .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土培法研究了酸性铝处理条件对4个不同耐铝性速生桉无性系(巨尾桉9号、巨尾桉12号、韦赤桉3号、尾叶桉4号)吸收Al、N、P、K的影响。结果表明,桉树对铝元素的累积均主要在根部,且在Al处理后根部Al含量增加幅度最大,耐铝无性系巨尾桉9号平均增幅为43.0%,耐铝性最差的尾叶桉4号平均增幅达95.6%;巨尾桉9号根部的N含量大幅度提高,是耐铝型基因型的一种特殊耐铝机制;而对P的吸收则因不同无性系和不同部位存在着促进或抑制作用,与耐铝性的大小不成正比关系;铝胁迫均促进了不同耐铝型桉树无性系对K的吸收,K可能是桉树植体内普遍存在的铝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尾叶桉无性系苗期光合作用指标与生长指标间的关系。[方法]以20个尾叶桉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扦插90d苗木的第3、4片叶的光合作用生理指标,3年后调查了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冠幅、干形和分枝性状。[结果]尾叶按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与光强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光饱和点为1967.7μmol/(m2·s);不同无性系的光合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No.23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最高(17.178p,moL/(m2·s)),为总体平均值的119.50%;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8:00~16:00期间相对稳定,18:00突降至最低点;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反;光合作用特性指标与生长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为尾叶桉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3地点20个以尾叶桉为主要亲本的桉树无性系进行6、12、18个月生的性状分析与遗传测定。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在无性系、地点和无性系×地点交互效应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可选择出生长优良的无性系;不同地点生长量表现为:山口>天堂>犀牛脚;18个月生时性状综合分析和评定表明,12、17、18号无性系适应性广,具速生丰产性,可试行推广利用,而2、3、5、6号无性系丰产性和稳定性差,缺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泡桐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 12年生的 31个泡桐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泡桐基本密度平均为 0 .3771g·cm-3 ,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并明显受遗传控制 .生长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无相关关系 ,可选择木材基本密度较大且生长快的优良无性系作进一步的材性改良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评分法选育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2个群体杨改良无性系的材性和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定,探讨了评定无性系的方法。把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木材基本密度及生长性状作为评定一个无性系优劣的依据,每一项指标给予相应的赋分值。分别采用六项指标评分法和三项指标评分法,综合评定每个无性第泊得分值,最后,选出了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群众杨、合作杨为对照,对以I-69、欧洲黑杨、美洲黑杨、小叶杨、箭黑杨、青杨等为亲本的23个杂种无性系,进行了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分析。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材积均差异极显著。6-7年生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均很高。随着树龄的增大,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增大,受较强的遗传力的控制。各无性系间木材密度差异极显著,最大者较对照群众杨提高了23.5%,无性系间纤维长度差异极显著。ZJ-2和ZJ-10较对照群众杨高出10.9%,通过综合评分法,从23个无性系中,选出6个无性系,分别为:ZJ-7、ZJ-2、ZJ-3、ZJ-10、ZS-8和L910-140。这几个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均优良,可以与群众杨、合作杨等品种平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顺得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65-166,206
桉树是闽南丘陵山地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几年来营造的桉树无性系以巨尾桉和尾巨按为主,桉树品种较为单一,对桉树可持续经营不利。为此,在云霄县开展了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栽培选择试验。研究表明,参试的lO个桉树无性系中,广3、M1、T5、ZL11、T4和ZL9等6个无性系造林保存率高,达80%以上,而受风害比较轻微;这6个无性系生长较快,年高生长量4m,年胸径生长量4cm。初步认为这6个无性系为闽南山地优良的桉树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水分和养分胁迫对尾叶桉无性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方法】以19个尾叶桉无性系为材料,采用2因素(水分、养分)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水肥胁迫6个月后尾叶桉苗木生长、叶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19个尾叶桉无性系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_o、F_m、Φ_(PSⅡ)、qP、NPQ、ETR和F_v/F_m均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无性系在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下具有不同的光能吸收和利用能力。在不同水肥胁迫处理6个月后,尾叶桉无性系苗木的树高、地径、冠幅分别与F_m、F_v/F_m、Φ_(PSⅡ)、ETR呈显著正相关,叶周长、叶面积与F_o呈显著负相关,同种类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较大(最高0.99),而不同类型间的相关性虽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关值较小(最高为0.21)。26个性状可以综合为4个主成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表明这些性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最短距离和欧式距离聚类法将19个尾叶桉无性系划分为4组。【结论】尾叶桉无性系5(LDUA10)和10(LDUA24)生长表现好且具有较强的光化学特性,可作为优良无性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来自17个产地的170个木荷优树无性系,分析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变异和性状间及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基于13个性状对参试无性系产地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荷优树无性系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均呈极显著差异,枝下高变异最大26.6%,叶平均宽变异最小10.17%,说明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好的改良基础。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43.24%,处于中等分化水平,产地内变异(31.42%)大于产地间变异(25.05%),生长性状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高径生长量较大的优树无性系其树干通直、枝下高大且分枝较粗,而与最大分枝角相互独立,叶片大和叶形宽圆的无性系可能生长更快。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性状呈纬向变异,南部地区速生性较强;形质性状和叶片性状为呈经向变异,东部地区树干通直度相对较低,最大分枝角较大,叶片短小且宽圆。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枝下高、冠幅是生长性状中的主要区别性状,而叶面积和叶宽长比是叶片性状的主要区别性状。基于聚类分析将参试的17个木荷优树无性系产地归为4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和类型Ⅳ的无性系主要分别来自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生长相对缓慢,而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无性系主要来自中心种源区和中部种源区,速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