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植被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面积较小;2000—2018年间祁连山范围内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且2005—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明显;2000—2018年期间祁连山区域草地覆盖度增加,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低覆盖草地面积较少;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祁连山西部地区,主要为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草地变化受降水、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以2005年、2015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2期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级处理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时空分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区域环境质量3个方面进行生态效应研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从而获得区域环境质量指数,最终建立渭-库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与此相反,草地、林地和盐渍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10年间渭-库绿洲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90亿元增加到5.50亿元,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渭-库绿洲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8上升至0.43。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上升态势。本文通过对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性定量分析,有助于干旱区生态脆弱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常虹  翟琇  石磊  刘亚红  谢宇  王洋  孙海莲 《草地学报》2021,29(3):583-592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脆弱,近年来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本文以内蒙古牧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的方法,通过2000—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分析,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演变特征,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固定、土壤保持评价,为牧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未利用地;16年间,该地区建筑用地、林地、耕地、盐碱地面积增加,水域、沙漠、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从草地向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转移,从沙漠、水域向草地转移;全域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呈增加态势;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服务,草地占比最大,其次为沙漠和耕地。该区域应注重保护草地、林地,扩大草地面积,治理沙漠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 1980-2017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研究了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草地以 183. 18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成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湿地、耕地,且 37 年间 4 种土地利用类型仅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 29. 46 亿元,其他均不同程度下降;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 1980 年的 328. 50 亿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329. 63 亿元,基本维持平稳状态,期间经历“下降—增长”的双时段波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现波动变化特征,其中,调节功能价值最大,达 211. 86 亿元,支持功能 77. 82 亿元,供给功能 21. 39 亿元,文化服务 18. 56 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显著,玛曲县以 113. 55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高居首位,夏河县位居第二,临潭县生态服务价值最低,仅为 10. 26 亿元。各区域的调节功能价值均最大,玛曲县以 79. 77 亿元的价值承担了研究区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贯彻落实森林保护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研究区居民生计,减少对当地生态的依赖,进行区域统筹与联防联控,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制定管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2019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与转移矩阵模型对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选择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等景观指数对其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老爷岭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5%,且1999—2019年呈稳定趋势(K=-0.017)。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老爷岭保护区的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最大。从时间跨度来看,1999—2009年是老爷岭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时段,自2009年后老爷岭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均在降低,这说明老爷岭保护区成立后,随着管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保护区内的林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景观破碎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刘朝松  肖可可 《北方牧业》2014,(12):170-171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2)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1.2358×108元,调节服务在各时期占主导地位,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草地和林地在维持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方面作用重大,是维持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显著的集聚分布格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的空间演变保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北盘江大峡谷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和ArcGIS探讨了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对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前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由15520.71万元增加到16857.40万元,增幅达8.61%;敏感性分析结果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张雪梅  林长存 《草地学报》2023,(12):3831-3840
土地利用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准格尔旗水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基于FLUS模型预测自然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准格尔旗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FLUS模型的Kappa系数为0.87,0.88和0.83,均大于0.80,说明FLUS模式能很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土地演替。运用InVEST模型得出2040年城市发展情景水源涵养量最低为2.98×108 m3,生态保护情景水源涵养量最多为3.37×108 m3。全旗的水源涵养量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基本分布模式。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其强度按以下顺序排列:草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通过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能够为规划生态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国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准计算了我国自土地规划以来土地使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价值的变化。通过对得出的数据分析我国土地使用的不同形式以及使用方法的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郎家村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后,郎家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大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各生态子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高低悬殊,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总体上处于比较理想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方法,揭示青海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及空间迁移,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23种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是青海省年变化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整体上呈现出变化程度愈加剧烈的趋势,在1990-1995年和2015-2018年面积下降,而在1995-2015年5个时段面积不断增加。青海省6种土地利用类型在2015-2018年和2000-2005年时期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两者之间互相转换也较为活跃。整体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递增的趋势,表明研究时期内青海省土地利用朝着愈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指出,青海省在研究时期内朝向城镇聚落发展的方向发展。人口、GDP、建筑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管理政...  相似文献   

14.
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选取定西市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38年土地利用结构和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定西市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于中低等水平,人为利用程度低.总体来看,耕地逐年减少,净转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人民生活、农业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遗址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一,加强对草原文化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了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元上都遗址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是元上都遗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波动变化;2)近30年,元上都遗址草地、林地、农田之间相互转化频繁,伴随着景观指标的不断变化;3)2000–200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速率最高;4)景观整体比较脆弱,越来越多样化、破碎化,但已逐渐趋于稳定;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开展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草原类型的面积和草原景观的稳定性,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的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中起关键性作用,也为当地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服务。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甘肃省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遭到严峻挑战。本研究基于欧洲航空局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数据(CCI-LC),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2005-2019年间,裸地面积减少最多,变化率1.88%,耕地次之,变化率2.31%;草地面积增加最多,变化率1.83%,建设用地次之,变化率191.08%。2)所有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变化速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动态度最大的时期为2010-2019年。3)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裸地之间的转入与转出以及其他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入。4)2019年整体的生态风险值较2005年明显上升。其中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最多,转化最频繁;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虽然较少,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利用1986-2020年4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采用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探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5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结构总体呈现“耕地与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其余景观类型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1986-2010年各景观面积转移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为耕地,2010-2020年各景观面积转移变得复杂,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及耕地,林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之间存在大面积的相互转换。1986-2020年主体景观未利用地及草地的优势度降低,破碎度增强,而耕地及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增加,破碎度降低,整体景观趋于多样化、破碎化。灰色关联法分析发现,降水、气温、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是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景观生态恢复、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持功能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张家口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基于USLE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张家口市2005和2015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保持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林地和草地构成,2005–2015年,该区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其他地类面积减少,其中林地面积增长最多,主要来源是草地,且与草地之间有双向流动,而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主要转为建设用地;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不同,林地的土壤保持能力优于草地。10年间,林地的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草地的土壤保持强度提高最多,林地和草地的土壤保持量始终占所有地类的50%以上;3) 10年间张家口市的土壤保持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且与植被覆盖度的增长关系密切,土壤保持总量增加了1.752×10~7 t。所有区(县)的土壤保持量在10年间均有所增长,蔚县增长最多,桥西区增长量最少;4)土壤保持量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赤城县保持量最多,桥西区保持量最少。坝下河谷区的土壤保持能力远高于坝上高原区,保持总量始终占全市的80%以上,且10年间增加了1.163×107 t。本研究结果对了解张家口市生态工程实施后的土地利用及土壤保持功能变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制定土壤侵蚀治理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模型模拟了中东亚干旱区的潜在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其次基于2001-2013年的MODIS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情况,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研究了潜在自然植被的人类占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潜在自然植被以林地、草地、冻原、荒漠四大类为主;2)中东亚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大,其中中亚灌丛面积波动增加,中国华北干旱区农田面积扩张明显,蒙古国中西部灌丛和草地覆盖面积明显减少;3)研究区人类占用强度增强。其中,2010-2013年增长较为明显,4年间人类占用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增长了1.45%。潜在草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9-2013年间增幅最大,为2.88%;潜在林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1-2005年间增幅最大,为6.99%。4)在北哈萨克斯坦三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库斯塔奈州),人口迁移是潜在自然植被人类占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006-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增长了11.38%;中国的呼伦贝尔和山西干旱区,农业开发是人类占用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2001-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分别增长了6.62%和17.64%。  相似文献   

20.
以丰都县1997—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在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而对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近几年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效应显著,但是参照国家生态区的标准,丰都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