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东梅州烟叶主产区土壤和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探究影响烟叶化学品 质的关键土壤因子。【方法】选取广东梅州烟叶主产区 48 个植烟土壤及相应的烤后中上部烟叶,分析土壤和 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并对土壤和烟叶化学成分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广东梅州烟区土壤偏酸比例占 64.58%,有机质(SOM)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丰富,全氮(TN)含量适宜比例占 68.75%,全磷(TP) 丰及很丰比例占 70.83%,全钾(TK)缺和极缺比例占 68.75%,速效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 含量丰富,其中丰及很丰比例分别占 97.92%、91.76% 和 79.17%。中部烟叶总糖和淀粉含量及糖碱比偏高, 比例分别占 91.67%、100% 及 66.67%,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及糖碱比偏高比例分别占 87.50%、 75.00%、100% 及 56.25%,烟碱含量偏低,比例占 4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糖碱比、总氮、烟碱、总糖 和还原糖含量是评价广东梅州中部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指标,还原糖含量、糖碱比、总糖和烟碱含量是评价梅 州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指标。中部烟叶化学综合质量与土壤 AK 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中部烟叶烟碱含量与 土壤 AK 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中部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以及上部烟叶淀粉含量与土壤 WSOC 含量呈负 相关关系;上部烟叶还原糖含量与土壤 AP 呈正相关关系;上部烟叶化学综合质量与土壤 AP 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与土壤 AK 含量和 pH 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提高广东梅州烟区土壤 pH 值、AK 和 WSOC 含量,降低土壤 AP 含量,有利于梅州烟区烟叶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和烟叶氯含量状况及合理施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和烟叶氯含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含氯量0.2~87.0mg/kg,87.2%土壤氯含量小于30mg/kg;安徽省烟叶氯含量0.03%~1.49%;皖北潮土区和皖北砂姜黑土区烟叶平均氯含量分别为0.38%和0.35%,分别有84.9%和82.6%烟叶氯含量0.3%~0.8%,烟叶氯含量适宜,不必施氯;皖南红壤区有55.2%烟叶氯含量小于0.3%,烟叶氯含量偏低。不同施氯量试验表明,随着施氯量增加,烟叶氯含量增大,两者呈线性相关,最高施氯量为38.8kg/hm2,折合KCl为64.7kg/hm2。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气候和土壤对烟叶腺毛分泌物主成分含量的影响,在贵州3个烟叶产地互换土壤,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灰色关联以及相关分析方法,量化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烟叶腺毛分泌物主成分含量的贡献率,揭示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对烟叶西柏烷、松香油以及β-西柏三烯二醇含量,气候效应达极显著水平,贡献率大于土壤;对烟叶茄酮、降茄二酮以及α-西柏三烯二醇含量,气候效应显著,贡献率大于土壤;对烟叶松香油含量,土壤效应显著;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烟叶腺毛分泌物总量变异贡献率分别为90.22%、4.19%和5.59%;影响烟叶腺毛分泌物各主成分含量及总量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旺长期降雨量、旺长期日照时数和大田全生育期降雨量,三者间互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分析土壤有效硼、锌、钼含量和烟叶B、Zn、Mo含量。[方法]2012年采用采样调查和分析测试的手段,分别采集平顶山叶县烟区土壤和烟叶样品。[结果]叶县烟区42.86%的植烟土壤缺硼,龚店、叶邑、水寨和仙台土壤缺硼较严重;叶县烟区土壤总体呈现极度缺锌状况,其中龚店、叶邑、夏李、仙台、龙泉和廉村土壤有效锌含量极度缺乏;叶县烟区28.57%的植烟土壤缺钼,洪庄杨和廉村土壤有效钼含量最低;叶县烟叶平均硼含量为27.51 mg/kg,邓李烟叶硼含量最低;叶县烟叶平均锌含量为19.11 mg/kg,洪庄杨、水寨和叶邑烟叶锌含量最低。叶县烟叶平均钼含量为0.27 mg/kg,其中,龙泉和夏李烟叶钼含量最低。[结论]该研究对于叶县浓香型烟叶生产中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烟叶重金属的合理调控提供依据,针对土壤、灌溉水、降水和烤烟专用基肥4个关键因子,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法及相关分析数理统计法,研究各因子对烟叶重金属的污染常数,以污染常数为基础参数,分析烟叶重金属的来源及预测其含量。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烟叶中Cd、Hg、As、Pb、Cr的贡献率(污染常数)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重金属浓度下,烟叶中各重金属含量的贡献率为降水灌溉水土壤烤烟专用基肥;贵州烟区烟叶中重金属主要来自土壤和烤烟专用基肥,其中,来自土壤的Cd、As、Pb、Cr各占66.82%、63.98%、92.90%和96.91%,烤烟专用基肥的各占33.01%、35.76%、7.05%和3.06%,Hg元素则有99.64%的来自烤烟专用基肥;初步构建烟叶重金属含量预测模型,经实测验证,各元素预测值平均偏差率在30%左右,预测准确率达60%以上,应用于烟叶重金属含量的粗略估测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6.
烤烟套作绿肥对土壤养分和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烟株后期对土壤氮的吸收,控制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方法,探索烟稻复种区植烟土壤质量优化的绿肥种植模式,分析该套作模式对植烟土壤供肥能力和上部烟叶烟碱等品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高丹草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较大的生物量;播种量为67.5kg/hm~2的高丹草能从烟田土壤中带走纯氮38.4kg/hm~2,烟田表层土壤全N、碱解N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6.9%和6.2%,套作后烟株吸收氮的总量减少10.76%,其中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减少12.59%;上部烟叶总N和烟碱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14.3%和12.6%。烤烟套作高丹草是减少后期烟草吸氮量、控制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和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普洱市景东烟区不同地貌类型(坝区、山地)对植烟土壤和烟叶质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当地优质烟叶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景东县植烟土壤和云烟87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特性和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并进行土壤养分、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评价及烟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地貌类型植烟土壤的理化特性和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植烟土壤质量:坝区土壤肥力适宜性在Ⅰ级、Ⅱ级和Ⅲ级的占比分别为33.33%、44.45%和22.22%,Ⅳ级和Ⅴ级所占比均为0,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均值为0.68,山地分别为66.67%、11.11%和22.22%,Ⅳ级和Ⅴ级所占比均为0,SFI均值为0.69,山地土壤肥力适宜性在Ⅰ级的占比较坝区高33.34百分点。烟叶质量:坝区上、中部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指数(CCUI)分别为0.79和0.91,山地分别为0.81和0.92,坝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Ⅱ级以上的占比较山地低11.12百分点,中部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Ⅰ级以上的占比较山地低22.23百分点;坝区上、中部烟叶的外观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6.55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善植烟土壤结构、提高植烟土壤质量,提高烟叶产质量。【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不同用量的土壤调理剂对烤烟农艺性状、产质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探索土壤调理剂在提高烟叶产质量上的效应。【结果】施用土壤调理剂对烟叶农艺性状及气体交换参数有一定影响,显著提高烟叶的产量,施用土壤调理剂375kg/hm~2、1500kg/hm~2的烟叶增产幅度分别为9.85%、19.38%;显著提高烟叶含钾量和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施用土壤调理剂处理对烟叶中上等烟比例无显著影响,提高了烟叶水溶性总糖含量,而烟叶的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却有所降低。【结论】综合分析表明,施用适量土壤调理剂利于烤烟产量的提高及植烟土壤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正宁县植烟土壤与烟叶中镁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植烟土壤中交换性镁和烤烟烟叶中镁含量的特征,于2014年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烟区点对点采集烟叶和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正宁县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0.86 cmol·kg-1,含量适中的占71%,部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存在偏低的现象。烟叶中镁平均含量为0.33%,含量适宜的仅占9.73%,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镁现象。对烟叶中镁含量与土壤中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烟叶中镁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交换性钙镁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中速效磷与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钙镁比是影响烟叶中镁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法测定烟叶及土壤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外标法定量,建立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烟叶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烟叶和土壤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最小检出浓度均为0.001 mg/kg。烟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02%~91.83%,变异系数为3.46%~5.32%;土壤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36%~96.64%,变异系数为3.06%~4.12%。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烟叶和土壤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相似文献   

12.
在湖北省鄂东南、鄂中、鄂北和江汉平原4个水稻生产区域,选择主要种植制度下有代表性的24个水稻土进行养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北省的这4个区域里,土壤pH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有机质、有效钙、镁、硫、铁、锰、铜以及硅的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有效锌、硼普遍缺乏,其缺乏数分别占总样本的62.5%、62.5%和87.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异较大,从不同区域的结果来看,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的水稻土含磷量总体偏低,鄂中和鄂北区域较高,速效钾在鄂东南区域属极缺范围,鄂中属潜在缺乏,而鄂北和江汉平原均较丰富。此外,鄂东南和鄂中地区,有效钼含量缺乏。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茶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湖北省123个典型茶园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湖北省茶园土壤潜在酸化严重,土壤pH值在4以下的茶园占49.6%;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丰富;46.6%的茶园土壤速效钾亏缺;27.1%的茶园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微量元素中,土壤有效铁含量适中,有效铜亏缺严重,83.1%的茶园土壤有效铜含量低于1 mg/kg,1/3以上的茶园土壤有效锰和锌含量偏低.改善茶园土壤的酸化状况,加强对钾、镁、铜、锰和锌的施用是提高湖北省茶园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秃杉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湖北省秃杉人工林调查的样地资料.找出了影响秃杉生长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各因子的划分等级.对秃杉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建立了秃杉优势木树高生长模型,编制了湖北省秃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划分了生产力级;建立了秃杉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秃杉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综合运用地位指数表、生产力级标准和地位指数模型,为给秃杉选择理想的造林地提供了依据.对于促进秃杉的栽培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油菜施硼效果及土壤有效硼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从区域角度研究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硼肥施用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及产量的效果,确定目前生产条件下土壤有效硼临界值,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在湖北省布置30个田间试验研究油菜施硼产量效应,结合土壤有效硼含量确定缺硼临界值。【结果】施硼对油菜的营养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促进作用,30个试验点施硼平均增产油菜籽428 kg•ha-1,平均增产率19.2%,70%的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增产量超过500 kg•ha-1的试验点占26.7%;土壤有效硼含量与施硼效果呈极显著负相关;按照不施硼产量相对于施硼处理的90%作为判断标准,土壤有效硼临界值比20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确立的临界值有所提高。【结论】湖北省油菜施用硼肥增产效果显著,现阶段油菜种植的土壤有效硼临界值为0.58 mg•kg-1,大约80%的地块在种植油菜时需要施硼。  相似文献   

16.
鄂西北地区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鄂西北地区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方法]于2007年4~12月对鄂西北地区(襄樊、荆门、随州和十堰地区)76家标准化猪场接种过高致病蓝耳疫苗的猪群随机采集572份血样,应用ELISA方法对该地区的猪群致病性蓝耳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受检的572份血清中,阳性数217份,总体阳性率37.94%,其中,抗体弱阳性样本143份,占25.00%,抗体强阳性样本有74份,占12.94%。统计分析表明,在受检的76家猪场中,群体免疫合格率在75%以上的有20家,占26.32%。[结论]该调查结果表明,鄂西北地区蓝耳抗体免疫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蓝耳病的积极预防,以有效地控制猪蓝耳病疫情。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变化特征,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推荐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利用2007-2017年湖北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相关统计数据及土壤检测数据,对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先增后降趋势,总体分为较快增长阶段(2007-2010年)、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4年)和缓慢下降阶段(2015-2017年)三个阶段;农作物碳吸收量波动较大,不同农作物的碳吸收量不同,其中水稻、小麦、油菜籽、玉米的碳吸收量较高,分别占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44.01%、14.11%、10.66%、9.24%;单位年内,农作物碳吸收量高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汇"功能,然而农作物碳吸收量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微生物分解和秸秆燃烧的影响而减少;2007-2017年农田耕地土壤有机碳增量为13.52 Tg,耕地土壤呈现"汇"的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呈现"汇"的状态,农作物碳吸收量对农田生态系统源/汇特征变化具有较大影响。适当增加水稻、玉米、芝麻等碳吸收强度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量,减少秸秆燃烧量,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汇"特征,减少向系统外排放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旱地土壤持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Arya估测土壤持水特性的物理经验模型和Gardner双曲线模型,对湖北省10种旱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Arya模型中唯一的经验常数并非都是大于1的常数,且与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仅适用于部分土壤;对湖北省旱地土壤的双曲线持水模型中的两个经验系数给出了计算公式,经检验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徐伟声  常胜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63-8663,8677
恩施州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地石漠化呈现出萌芽状态。对恩施州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w(灭线磷)=10%GR(颗粒剂)在广东省、湖北省两地水稻植株的降解动态和植株、稻米和米糠中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灭线磷在水稻植株、稻米和米糠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60%~92.24%,83.29%~91.60%和83.74%~90.57%。灭线磷在植株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广东省和湖北省水稻植株茎叶的半衰期分别为6.01d和5.91d。w(灭线磷)=10%GR以有效成分2700g/hm2和1800g/hm2两个剂量施药后,在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水稻植株中均未检出灭线磷;以有效成分2700g/hm2剂量施药后,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稻米中的灭线磷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7mg/kg和0.0041mg/kg,而以有效成分1800g/hm2剂量施药后,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稻米中均没有检测出灭线磷;以有效成分2700g/hm2和1800g/hm2两个剂量施药后,广东省的米糠中均未检测出灭线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