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在面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传统农耕文化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把可食景观引入到山地小城镇,不仅可以打破以往"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模式,还满足了居民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又对山地小城镇的景观风貌特色打造、市民宜居环境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山地小城镇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2.
选择山地城市中具有典型景观生态复合体特色的重庆主城区南滨路到南山风景区山脊范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以及海拔梯度变化与人为干扰对景观组成特点的影响,旨在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维东  陈其兵  王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01-8604
城中山地森林是丘陵地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山地建设森林景观可有效改善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分析丘陵地区城镇山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应从优化景观格局、空间分异和模拟自然3个方面来建设森林景观,并以四川省三台县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为例,对城区山地森林景观建设进行探讨。剖析了其设计理念与构思,在详细调查植被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山地森林景观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地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空间格局具有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公园逐渐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热点.介绍了山地公园的特点,从植物群落、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和生态保护等角度对山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重庆山地水资源景观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杏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20-11621
根据重庆市山地地形水资源实际情况,针对水资源景观的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以促进城市景观建设、提高重庆城市景观形象。  相似文献   

6.
周玮  沙润  任黎秀  吴兰桂  钟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22-2323,2337
山地景观作为自然旅游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针对福建牛姆林形式多样的地貌组合形态、覆盖率高的原生性森林植被、富有灵性的泉与溪、宜人的山地气候环境等山地旅游景观的特征,提出了适宜保护原生性山地生态景观,开发基于山地小气候环境的度假设施,营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等设计思路,以期为同类型山地旅游景观的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的加快,重庆都市区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基于纹理提取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2009—2018年的RapidEye和高分一号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景观测量法和城市密度计算法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遥感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类,提取景观类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2009—2018年地表覆盖分为6类,包括农业景观群,森林景观群,水域景观群,草地景观群,建设用地景观群和其他景观群;重庆中心城区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但建成区的景观异质性有所下降,城市发展由内而外;研究区城乡边界的破碎化程度高于中心城区,北部地区的景观尺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强烈。本文旨为研究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山地公园森林植物景观是公园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小方山公园植物配置为例,在深入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优化原则,针对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具体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园的扩建和新建多依山而建,山地建校得到快速发展。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校园景观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山地景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的特征、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模式及其构建原则,并对山地区域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山地农业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农业布局,以及探索了一些适合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发展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山地农业效益和山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的特征、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模式及其构建原则,并对山地区域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山地农业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农业布局,以及探索了一些适合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发展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山地农业效益和山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周顺丽  周建华  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28-7229,7235
山地公园的景观格局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及植物群落与其他公园生态系统的差距巨大。笔者在分析了影响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格局的因素之后,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找出优化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方法,旨在通过遵循地形和自然生境,合理配植植物群落,营造和谐的植物群落空间结构,最终达到增强植物群落视觉效果,优化山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格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城市生产性景观对于解决当今由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和技术发展三方面介绍了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性景观的内涵进行扩充与外延,提出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趋势与推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山、水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自1990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已成为解决目前快速城镇化导致"千城一面"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分析"山水城市"概念、内涵及实现途径后,针对目前湾里城区山水格局现状,提出建设"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城市景观风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针对凤凰山现状及城市绿地发展需要,应用园林与生态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以延安特有的红色文化为指导,对凤凰山城市山地公园进行分区规划布局研究。根据研究地块现状及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生态治理区、景观建设区、观光游览区、科普自然教育区、休闲游憩区5个区域。在文化造园、系统保护、因地制宜、功能多样的基础上,力求将凤凰山城市山地公园打造成为具有延安特色的绿色景观窗口与城市绿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山地公园的概念、特点、发展情况以及规划意义。以简阳市鳌山公园为例,从项目地概况及基地现状出发,借助GIS工具进行单因子分析,利用AutoCAD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并形成空间数据库,分析了鳌山公园地形的高程、坡度、坡向,从而得出鳌山公园复杂地形的总体规划策略,即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开放型现代城市山地公园。最后笔者详细说明了鳌山公园的详细景观规划内容,包括构思立意、景观空间序列以及路径和游线组织,提出将城市山地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的期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城市景观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城市景观元素与景观分类的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知识、城市景观特征和他人相关理论,总结出城市景观多样化评价指标,并以苏州为例,提出能促进城市景观多样化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以帮助构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向来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于现代物质文明中的人们,渴望舒缓由高节奏的生活带来的紧张与压抑。于是,寄情山水就成了人们逃离喧嚣的手段。所以,山地公园就成了人们特殊的情感场所和户外开放空间。山地公园由于其富于变化和立体感的自然景观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但现代山地公园的建设并没有真正结合山地特点,山地景观资源非但没有得以利用和保护,反遭破坏,景观的城市化、现代化较为严重,与山地周围环境不协调。笔者希望从传统古典园林中得到启发,以求能够指导山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创造出大自然的美妙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