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高粱无菌苗幼叶为试验材料,对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影响悬浮细胞生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叶在MS(Murashige and Skoog)+2mg/L 2,4-D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经2~3次继代筛选后获得了浅黄色、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于25±1℃、黑暗条件下,经45~60d的悬浮震荡培养建立了高质量的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密度可达6.45×10 5~5.08×10 6个/mL以上,活细胞率可达72.76%,近圆细胞率可达87.50%;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激素种类和水平对悬浮细胞生长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相比1/2MS培养基,MS培养基为适宜的培养基,2,4-D对保持细胞系的稳定增殖至关重要,适宜的浓度为1mg/L;培养液中加入0.5mg/L KT或6-BA会造成悬浮液褐化,影响悬浮细胞的生长;最适宜的细胞悬浮培养基为L2培养基(MS+1mg/L 2,4-D,30g/L蔗糖,pH5.8),震荡培养转速为110~120r/min,继代周期为7d,新旧培养基的接种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2.
荔枝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快速建立及其体胚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幼胚诱导的胚性培养物在低糖条件下连续继代4~6次左右,可筛选到颗粒细小、不含原胚的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以这种松散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起始材料,在附加2,4-D 2mg/L或2,4-D 2mg/L、KT1 mg/L、AgNO3 5mg/L的MS液体启动培养基上振荡培养(100~120 r/min)10~14 d,即可建立起分散性良好的胚性悬浮细胞系。采用激素减半的2种启动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或周期性固体-液体轮回培养,可以长期保持胚性悬浮细胞系。荔枝胚性悬浮细胞在附加NAA 0.1 mg/L、KT 或Ze 5 mg/L、肌醇100 mg/L、蔗糖50g/L、琼脂10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体胚,25~40d后可形成大量胚状体,诱导体胚数量达10,000个/g FW以上。经过成熟培养后,正常的体胚75%以上萌发再生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7):2320-2329
为获得同步化的人工种胚,以半夏疏松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探讨温度、咖啡因、蔗糖浓度对半夏悬浮培养细胞分化形成人工种胚的同步化作用,为半夏人工种子制作提供同步化种胚。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2,4-D+0.5 mg/L 6-BA+30 g/L sucrose+300 mg/L CH进行悬浮培养,温度为8℃,处理12h,恢复36h,同步化效果最好,细胞分裂指数为13.86%;咖啡因浓度为2.00 mmol/L,处理2 h,恢复48 h,效果较好,细胞分裂指数为9.42%;蔗糖浓度为40 g/L,处理5 d,恢复4 d,效果一般,细胞分裂指数为5.33%。分别先后继代3次于MS+1.0 mg/L IBA+0.5 mg/L 6-BA+30 g/L sucrose+300 mg/L CH进行膨大培养及MS+0.1 mg/L IBA+0.5 mg/L 6-BA+10 g/L sucrose+300 mg/L CH进行分化培养。温度处理组微细胞团为42.33个,种胚分化率为71.11%;咖啡因处理组微细胞团为34.33个,种胚分化率为55.56%;蔗糖处理组微细胞团为40个,种胚分化率为57.78%。因此,半夏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形成人工种胚的适宜条件为:MS+1.0 mg/L 2,4-D+0.5 mg/L 6-BA+30 g/L sucrose+300 mg/L CH,8℃处理12 h,恢复36 h,再转接进膨大及分化培养基继续培养。本研究为半夏人工种子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参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浓度及悬浮细胞培养条件,以3种基因型参薯(Dioscorea alata)组培苗的腋芽茎段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来探究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和毒莠定(picloram, PIC)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为了初步建立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培养体系,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初始悬浮细胞接种量、蔗糖浓度、摇床转速、酪蛋白浓度和光照时间对其细胞生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g/L 6-BA+1.0 mg/L NAA+0.5 mg/L PIC激素浓度组合下,参薯Da70号组培苗(Da70)的愈伤诱导率为90%,愈伤状态较好,不同激素对愈伤诱导率的影响分别为NAA>PIC>6-BA。在单因素悬浮细胞培养实验中,10 mL的初始悬浮细胞接种量、10 g/L的蔗糖浓度、100 r/min的摇床转速、50 mg/L的酪蛋白浓度和0 h光照有利于细胞生物量的增加。参薯悬浮细胞生长总体上呈现“S”型,且在第18天时,鲜重为0.159 3 g,干重为0.042 3 g,细胞活力OD值为0.485 0,达到峰值。本研究为后续原生质体的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的...  相似文献   

5.
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对白桦悬浮细胞中NO和三萜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分析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12h后白桦悬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三萜含量的变化。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底物亚硝酸钠和精氨酸,采用比色法和荧光显微镜方法分析白桦悬浮体系中三萜含量和NO含量的变化。500μg/L和1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均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NO和三萜的合成,其中5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促进作用最强。500μg/L亚硝酸钠处理下白桦细胞中的NO荧光强度和三萜含量均高于500μg/L精氨酸处理,其中三萜含量增加了1.5倍。将NR和NOS的抑制剂NaN3和L-NAME分别添加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的白桦悬浮体系中,发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对NO和三萜合成的促进作用被抑制了。NR和NOS来源途径的NO参与了白桦三萜的合成,可能NR来源途径的贡献大于NOS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中籼杂交稻区试品种产量成因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201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杂交水稻5年22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产量显著正相关,其中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中下游杂交稻育种过程中,应以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为中心兼顾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协调优化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发挥中籼品种产量的潜力。综合各种分析及结合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的9t/hm2以上的的高产组合,得出其产量结构是:有效穗数达到255万/hm2左右,株高在122cm以下,每穗总粒数达到180~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7g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并对优势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接着采用福林一酚法测定乙酸乙酯萃取的内生菌发酵液总多酚含量,然后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最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筛选出高活性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175株海南省油茶内生真菌中优势菌属中有蓝莓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拟盘多毛抱属(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sp.),硬孔菌属(Rigidoporus vinct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子囊菌(Ascomycota sp.),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白腐菌(Cerrena sp.)。菌株S02、S03、S04、S8、L9和L12的总酚含量(粗提物浓度800μg/mL)分别为11.66 mg GAE/g、11.21 mg GAE/g、12.96 mg GAE/g、8.16 mg GAE/g、11.19 mg GAE/g、13.38 mg GAE/g;菌株S03、S04、S8、L9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性,在粗提物浓度800μ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8.19%、90.72%、87.34%、90.40%。GC-MS分析菌株S02、S03、S04、S8、L9、L12的发酵产物分别鉴定出22种、16种、29种、20种、28种、25种成分。因此,海南油茶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富含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望作为医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原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取良好的剑麻悬浮细胞体系,以剑麻无菌幼苗嫩叶为诱导材料,对剑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建立细胞悬浮系和影响悬浮细胞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幼叶在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0 mg/L 6-BA上诱导的愈伤组织,经1~2次继代培养后获得了颗粒状、浅黄色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2 g (鲜重),继代周期为7 d,经4~5次继代震荡培养建立了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符合"S"型曲线,细胞浓度可达6.1×105~4.6×106个/m L以上;在悬浮细胞生长前期,pH值明显下降,在细胞对数生长期,pH值略有升高,并趋于平缓;最适宜的细胞悬浮培养基为(MS+1.5 mg/L 2,4-D+4.0 mg/L6-BA+350 mg/L水解酪蛋白, 30 g/L蔗糖, pH值为5.8)。通过建立剑麻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方法,为进一步应用于剑麻悬浮细胞转化体系和多倍体育种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匍枝筋骨草悬浮培养生产蜕皮甾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得到生长迅速、生物量大、蜕皮甾酮含量高的匍枝筋骨草(Ajuga lobata D.Don)细胞系,从固体培养基选择、激素种类筛选出筋骨草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再从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和接种量3个方面优化悬浮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0.4 mg/L 2,4-D的MS固体培养基可以诱导匍枝筋骨草组培苗的根段产生松散的颗粒状胚性愈伤。比较细胞系在WPM、MS、1/2MS 3种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确定MS为最佳的悬浮培养基。2,4-D对细胞生长有显著影响,细胞生物量可达到添加NAA生物量的1.3倍;其与6-BA配比对筋骨草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6-BA的浓度增加,蜕皮甾酮的含量随之增加,其中,添加0.5 mg/L 6-BA的筋骨草细胞中蜕皮甾酮含量与不添加6-BA的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添加1 mg/L 6-BA积累的蜕皮甾酮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0.4 mg/L 2,4-D+0.5 mg/L 6-BA为悬浮培养的最优激素配比,培养7天后细胞生物量净增长生物量可达到(4.3652±1.0739) g,蜕皮甾酮含量可达到(4.5692±0.2044) mg/g,所形成的细胞系更均一且繁殖速率最快。接种量为15%时,细胞长势好,鲜重增殖倍数达3.45,第7天细胞生长速率达1.109 g/d,为最适的接种量。试验建立了生长迅速、悬浮液均一的匍枝筋骨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适于蜕皮甾酮的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白蜡属种间杂交子代悬浮细胞生长量及香豆素类物质产量的影响,从而建立以生产香豆素类物质为目的的白蜡属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以白蜡种间杂交子代悬浮培养96 h的细胞为材料,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25、50、100 mg/L)的SA处理8、24、48、72、96 h,进行细胞生长量、香豆素类化合物类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施加信号分子SA能不同程度地促进香豆素及白蜡树精的含量和产量增加,其中以浓度100 mg/L的SA效果最明显,处理72 h后白蜡树精的含量及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5704 mg/g和0.2595 mg,相较于对照分别提高了114.59%和35.03%,香豆素的含量和产量的变化也有相同的趋势,均在处理72 h后达到最高,分别为0.2470 mg/g和0.1124 mg,相较于对照分别提高了112.39%和56.56%。适宜浓度的SA可促进白蜡属种间杂交子代悬浮细胞中香豆素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真菌诱导子是一类诱导植物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化学物质,包括有真菌菌体、菌液浓缩物、菌丝和菌液提取物、菌丝体高温处理后的可溶性成分、细胞壁降解成分、肽类和蛋白质等。该文对真菌诱导子对植物培养物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真菌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液体悬浮培养类原球茎生长缓慢和代谢水平低下的问题,取不同继代周期(20、30、40、50d)的类原球茎进行培养,在整个生长周期中测定了培养基中碳、氮、磷酸盐的消耗,胞内还原糖、氮及磷的积累情况,并分析了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合成情况。继代周期在20~40d的类原球茎具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和多糖合成能力,其中30d最佳。继代周期为30d的类原球茎生理活性较强,其吸收碳源、氮源、磷酸盐的速度最快,细胞的比生长速率最大,其值为0.043,培养36d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都最大,分别为470.0g/L和1.92 g/L。以继代周期为30 d的类原球茎进行培养时,最有利于细胞生长和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诱导子对茶条槭悬浮细胞核酸酶的激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真菌诱导子诱导茶条槭悬浮细胞发生凋亡的原因,以茶条槭悬浮细胞为材料,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基因组DNA电泳分析以及核酸酶活性检测等手段,研究了真菌诱导子对细胞发生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真菌诱导子处理的细胞,其形态结构发生变化,DNA降解成呈梯状的条带,且检测到分子量大约为50、40、41、38、34 kD的核酸酶。通过这些结果说明,茶条槭悬浮细胞在真菌诱导子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并伴有特异核酸酶被激活。  相似文献   

14.
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的诱导子及其可能的诱抗机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利用生物激发子和非生物激发子等诱导果实抗病的方法进行果实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以及当前利用激发子的种类、特征、诱导抗性的机理,提出了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水稻蓟马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噻虫嗪种衣剂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施药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的问题。2010—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索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噻虫嗪不同剂型(70%WS、30%FS)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浸种或浸种包衣处理后,其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该药剂对出苗率、成苗率以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25 g/L咯菌腈FS中加入30%噻虫嗪FS能有效控制稻蓟马为害,播后23~30天的卷尖率为2.00%~24.77%,明显低于不施药处理(41.33%~88.87%)。  相似文献   

16.
喜树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木本植物,其主要次级代谢产物喜树碱具有良好的抗癌功效。本研究主要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喜树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aCYC1环烯醚萜合酶(Camptotheca acuminata iridoid synthase,CaCYC1)进行瞬时沉默,进而研究该基因对喜树碱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喜树叶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克隆CaCYC1基因片段并构建TRV-VIGS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GV3101后侵染喜树叶片,培养20 d后利用qRT-PCR与HPLC技术分析沉默对CaCYC1基因转录水平及喜树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aCYC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49%,叶片中喜树碱的积累量显著下降35%。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由TRV介导的VIGS体系可有效沉默内源基因的表达,CaCYC1基因可正向调控喜树叶片中喜树碱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7.
以莴苣为研究材料,以10 g/L L-抗坏血酸、5 g/L柠檬酸、0.2 g/L水杨酸和0.2 g/L阿魏酸处理鲜切莴苣,去离子水浸泡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褐变度、总酚、类黄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探讨不同抗褐变剂对鲜切莴苣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褐变剂处理均能够有效抑制酶促褐变有关酶活性的升高,减少多酚物质的含量,降低褐变度,有效地保证了鲜切莴苣的贮藏品质,其中0.2 g/L阿魏酸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初步建立喜树水培体系并确定从其根系分泌物中提取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可行性,以喜树为研究对象,采集喜树幼苗,进行无土水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鉴定分析根系泌物中的喜树碱、羟基喜树碱以及其他成分。结果表明,喜树在水培体系中能够正常生长,根系发达,根系分泌物中存在一定含量的喜树碱、羟基喜树碱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19.
Red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L.) contain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isoflavones, compounds that have received much interest lately due to their presumed benefits for human health. In this experiment we tested the possibility to induce isoflavone production in the foliage of two greenhouse‐grown red clover cultivars (‘Azur’ and ‘Star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elicitor compounds. Foliar application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cetic acid (50, 100, 250 and 500 mm ), yeast extract (1, 2, 3 and 4 g l?1), and chitosan (125, 250, 500, and 1000 mg l?1) were carried out on plants at the late vegetative stage, which were harvested 2 or 8 days after spraying. Concentrations of genistein, daidzein, formononetin and biochanin A were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two cultivars differed in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s, ‘Azur’ having on average 36 % higher biochanin A, formononetin and total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s than ‘Start’ (P < 0.05). A cultivar × sampling date interaction (P < 0.1) reflected a 20 % increase over time in total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 with ‘Azur’, which was not observed with ‘Start’. Effects of elicitors were limited, contrasts indicating overall, 12, 14 and 15 % greater total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 in yeast extract (P < 0.1), chitosan (P < 0.05) and acetic acid (P < 0.05)‐treated plants, respectively, than in untreated control plants. There were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elicitors and none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each elici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