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该文在简要介绍杏的起源、分布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着重对杏种质资源的细胞学、孢粉学、授粉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解剖学方面进行了综述;揭示了国内外杏的最新研究动态,杏树起源、演化、分类及抗旱机理等;同时论述了国内外杏先进的育种技术,并提出了我国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在杏起源演化、资源评价、种质创新及遗传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杏的砧木资源、鲜食资源、加工资源及观赏资源等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杏是北方寒地乔木类果树中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自上世纪80年代,李、杏新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最多,推广范围最大,在北方寒冷地区果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从李、杏抗寒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制及新品种的培育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李、杏抗寒育种研究的3个历史阶段,现阶段李、杏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和生物辅助育种技术,重点介绍了李、杏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和抗寒育种研究成果。但砧木育种进展缓慢,仁用杏育种和抗病育种鲜有研究等问题……建议开展组织培养、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提高寒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在简要介绍杏的起源、分布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着重对杏品种资源的分类、授粉生物学、孢粉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价以及杏杂种后代遗传变异特点、育种目标及育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简介了山东省的杏种质资源,概述了杏的育种目标、育种手段和育种成果,对今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章秋平  刘威生 《园艺学报》2018,45(9):1642-1660
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新品种改良的基础。对杏组植物的种类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杏种质资源的系统分类、起源与系统演化关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种质资源精细评价、特异性状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潜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中国杏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5年由于多雨、低温,加上晚秋和初冬的异常气候,使我省果树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冻害。我所杏种质资源也严重受冻。本文通过对我所杏种质源圃中309个品种(系)的冻害调查,探讨了杏种质资源的冻害发生程度与品种、树龄、品种的原产地、树体发育状况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枝类,部位之间的关系。经过实践还提出了一套冻害后的管理措施。果树抗寒力的鉴定,是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抗寒力鉴定的方法有多种,但常因操作繁杂或限于仪器设备,较难进行,并且均不及自然鉴定客观、准确。 1985年由于多雨、低温,加上晚秋和初冬气候反常,全省各地果树普遍发生了冻害,这给杏种质资源提供了一个自然鉴定的有利机会。我所杏种质资源圃中(我所是国家李、杏种质资源保存单位)的品种(包括品系-一下同),在这次冻害中,表现了抗寒力的巨大差异。为了更好地利用杏种质资源,搞好品种区划,为抗寒育种提供可靠原始材料,我们在这次冻害中,对资源圃中的309个品种进行了抗寒力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杏(Prunus armeniaca L.)原产我国,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在杏起源演化、新疆伊犁野杏林群体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杏风味物质化学组分、授粉生物学与抗冻性评价、杏远缘杂交与种质创新、杏杂种F1群体S基因的遗传、克隆与表达分析、产量与品质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异以及杏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牡丹江地区主栽杏品种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针对杏品种资源果实性状以及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为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农民种植抗寒、优质的杏品种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杏的选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当地搜集整理、外省引入、实生种质资源及杂交获得的种质资源入手,分析了不同资源的抗寒性,进一步以少数优异抗寒材料的F1、F2抗寒力入手,结合不同种质材料的F1、F2品质和单果质量,评价亲本材料对后代的遗传贡献。从中选出了几个比较优异的梨寒地种质资源,并进一步讨论了几个种质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而指出了寒地梨抗寒育种亲本选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杏叶片矿质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杏花败育造成结实率低是当前杏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矿质元素是果树生长结实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植物叶营养分析已成为了解植物体内营养状况,进行矿质营养研究的一种基本手段。研究杏叶片矿质营养对探索杏花败育原理、杏树营养育种等都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也为合理施肥以改善杏果实品质提供依据。我们根据近几年来杏叶片营养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杏树叶片矿质营养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与产量、果实品质等的关系,结合我国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杏矿质营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果梅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梅品种鸳鸯梅、皇后梅和肖山选的幼嫩叶片为试材,提取果梅的DNA.针对果梅组织细胞体内含有较多的酚类、糖类及萜类等次生代谢物质的特点,采用传统的CTAB法、改良的CTAB法和改良的SDS法提取果梅基因组DNA,并比较其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可获得高质量、高得率的基因组DNA,OD260/280比值在1.80左右.通过基因组DlNA-ISSR分析,完全满足试验要求.并进一步对改良的CTAB法的关键步骤作出具体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库车小白杏的授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1)库车小白杏完全花比例为39.35%,不同果枝类型的完全花比例大小为中果枝﹥花束状果枝﹥短果枝﹥长果枝。(2)自花授粉试验表明,库车小白杏为自花不实类型,自然授粉结实率为5.85%。(3)疏花和液体授混合花粉可以明显提高库车小白杏坐果率,疏花50%和70%是自然授粉结实率的1.31倍和1.71倍;液体授混合花粉是自然授粉结实率的1.91倍。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我国杏育种目标、育种手段和育种成果;针对目前我国杏育种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疆杏品种授粉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果胡安娜、塞买提等8个新疆杏品种进行授粉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自然授粉结实率在5.1%~13.4%之间,自然结实情况较好;自花结实率较低,在0~7.1 %之间,其中大果胡安娜、黑叶杏、塞买提自花不实;各品种自然授粉结实率均比自花授粉结实率高;其中阿克西米西自然结实率和自花结实率均最高,分别为13.4%和7.1%;异花授粉与自然授粉结实率相比,在各杂交组合中,结实率较高的组合是佳娜丽×黑叶杏、佳娜丽×塞买提、阿克牙克勒克×塞买提和阿克牙格勒克×黑叶杏,分别为15.5%、9.6%、8.8%和7.3%,即黑叶杏和赛买提异花授粉树比自然授粉坐果率有显著提高,而佳娜丽和阿克牙格勒克相对下降.其他组合的结实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杏花期晚霜冻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查明了2001年泰安杏霜冻的基本情况,华北生态群的特早熟试管杏品种群最抗霜冻,欧洲生态群不抗,化北生态群老品种介于以上二类之间,讨论了抗霜冻与避霜冻以及霜冻与产量的关系,提出预防霜冻的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有利地形、选择抗霜冻品种、采取熏烟和夏季修剪等措施,认为推迟花期的各种方法并不一定能起到预防霜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准噶尔—伊犁生态群(新疆野杏)、中亚生态群(新疆栽培杏和李光杏)、欧洲生态群和华北生态群的45个普通杏品种或材料为试材,以梅杏、辽梅杏和辽杏为外组,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EcoRI/MseI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平均扩增多态带数为130.86,平均多态带为60.58%。4个生态群的多态带百分比比较表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P = 43.59%)>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P = 41.27%)>华北生态群(P = 39.42%)>欧洲生态群(P = 39.42%)>中亚李光杏生态群(P = 37.57%);普通杏在种级水平Nei's基因多样度(H = 0.143)和Shannon信息指数(I = 0.226)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群体水平。在群体水平上,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H = 0.131;I = 0.202)高于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H = 0.127;I = 0.195)、欧洲生态群(H = 0.124;I = 0.189)和华北生态群(H = 0.116;I = 0.180),但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中亚李光杏生态群(H = 0.113;I = 0.173);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 0.147)显示,普通杏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3%;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得GST基因流Nm = 2.901,说明普通杏4个生态群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人为引种可能是产生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而地理隔离可能是阻碍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初步认为,普通杏起源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通过人为驯化,在新疆南部形成栽培杏中心,并形成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之后通过人为引种向东传播形成华北生态群,向西传播形成欧洲生态群。  相似文献   

18.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4,102(4):397-406
Flower bud density, flower bud drop and fruit set were studied for nine apricot cultiva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variables on apricot biology and productivity. Cultivars in southern Spain were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s of different flowering times and productivity. Results indicate differences among cultivars in the studied parameters. Low flower bud production, high flower bud drop and low fruit set were often recorded in mid- to late flowering cultivars. These traits subsequently led to poor yields. Early blooming varieties, which are frequently good producers, generally showed the highest flower bud density, medium flower bud drop and high percentage of fruit set.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ivar was more determinant than the seasonal effect on fruit yield.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be useful to breeders for choosing the best parents fo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