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内涉糖行业运行状况、食糖供需信息和国内市场调控政策等方面,剖析了2013年中国食糖消费市场的总体形势与当前的特点,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是食糖消费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个别行业增幅有所下降;二是国内外食糖价差持续存在,进口糖利润动机推动食糖进口,挤占了部分国产糖消费市场,导致国内食糖库存高企;三是累计销糖量同比上升,但受市场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当月销糖增量出现差异性特征.另外,走私糖和淀粉糖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产糖消费市场.综合糖价走势、消费需求和产业政策等来看,估计2014年食糖消费形势应持平或略好于2013年.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国内外食糖供给水平、国内涉糖行业运行状况和国内市场调控政策等方面情况,剖析了2014年中国食糖消费市场的总体形势与特点,得出4个主要结论:一是全球经济形势有复苏迹象,但仍有风险因素存在;二是食糖消费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个别行业增幅有所下降,食品制造业利润有所企稳;三是国内外食糖价差持续存在,利润动机推动连续3年大量食糖进口,挤占了部分国产糖消费市场,库存高企;四是糖价持续3年下滑,价格低位刺激食糖消费,然而产业链主体出现制糖企业全行业亏损和糖农不赚钱现象。综合宏观局势、供需形势以及产业政策,预计2014年后期食糖消费形势会好于前几个月,稳中回升。  相似文献   

3.
马光霞 《农业展望》2011,7(5):49-53,58
文章阐述了中国食糖进口贸易政策及所发挥的作用,在分析中国食糖生产形势的前提下,明确指出自2000年起中国已稳定成为食糖净进口国家,2011年进口食糖将成为中国弥补食糖缺口的主要手段之一,初步判断2011年中国食糖进口量有突破配额的可能。在分析全球食糖供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管好、用好配额的建议,以保证中国食糖进口利益的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来,中国食糖进口量快速增长,超配额进口成为常态,并且食糖进口高度集中于巴西等国家。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快速攀升,主要是国内外价差引发的"价差驱动型"进口,不仅没有达到稳定国内食糖市场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国内食糖市场的波动,给国内食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基于此,尽快实行生产者直接补贴、实行食糖目标价格政策、加强进口糖的管理和优先尝试白糖期权保险政策就成为当前所需。  相似文献   

5.
李艳君 《农业展望》2011,7(7):49-53
近年中国食糖进口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进口量急剧增加,净进口大增。影响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食糖供需缺口扩大,国家宏观调控难抑糖价高涨,国内市场强于国际市场,进口成本优势凸显。未来中国食糖进口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2012年国内生产食糖1178.8万t,销售1172.36万t。2012年起,由于市场普遍预期食糖将实现增产,糖价从7500元/t上方一路下跌到6500元/t下方。为稳定国内食糖价格,保护糖农和企业的利益,商务部2012年已先后分3批共收储180万t国家储备糖。但相对廉价的进口食糖也大量涌入国内市场,2012年进口食糖375万t,使得国内食糖市场供给出现过剩,糖价继续下行到5500元/t下方,糖厂利润严重缩水。展望2013年,预计巴西、俄罗斯及澳大利亚产量强劲,而印度、泰国和欧洲食糖产量可能会下降,全球食糖市场很可能会继续供给过剩,预计2013年国际糖价将缺乏有力的上涨动能。2012年全国糖料播种面积同比大幅增长,预计2012/13榨季国内食糖将继续增产,虽然国家有较大规模的收储计划,但预计将不足以改变国内食糖市场的弱势格局,国内糖价仍将承压,2013年国内食糖价格将低位震荡运行的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食糖进口再创历史新高,受进口食糖影响,国内糖价急剧下跌,主产区纷纷调低甘蔗收购价,蔗农利益受损,糖企也仅能勉强维持,整个食糖产业岌岌可危,沦为"大豆第二"之声不绝于耳。在系统分析中国食糖进口激增、价格下跌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并就未来市场调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一季度国内外食糖市场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一季度,2010/11榨季国内食糖生产已大部分结束,估计全榨季产糖量不会超过1050万t。由于糖价高企抑制需求,加之淀粉糖等替代品的快速增长,国内食糖销售量有所下降,产销率同比走低,食糖消费量估计将减至1300万t。为弥补国内食糖供需缺口、抑制糖价过快上涨,商务部2010/11榨季已先后4次共抛售77万t国家储备糖,并加大了食糖进口力度。高企的糖价与政策的优惠刺激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预计2011/12榨季糖料播种面积将现恢复性增长,但扩大空间有限。展望2011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巴西、印度及泰国等主要产糖国增产的影响.未来国际糖价将继续承压,而国内食糖产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国储糖与进口糖只能维持食糖市场供需紧平衡.2011/12榨季食糖供需形势虽有所好转,但预期仍不容乐观,因此国内糖价在第二季度仍将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食糖进口量占世界食糖进口规模的比重不断攀升,因此食糖的进口贸易有可能存在大国效应,鉴于此,本研究采用VAR模型,就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本研究首先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模型、变量,以及数据的平稳性进行介绍分析,构建出了平稳的VAR模型,然后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技术和方差分解技术。研究发现,当前中国食糖进口贸易不存在大国效应。本研究还发现:(1)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中国食糖进口激增对国内食糖价格的影响非常大。(2)短期内,国内外食糖的价差,是导致短期内中国食糖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长期来看,中国食糖进口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食糖产需的缺口。(3)长期内,随着食糖国际价格的上涨,将会对中国食糖进口规模产生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食糖的贸易条件,扭转当前食糖进口激增的局面。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指出不仅要认识到国际贸易大国效应发生的条件,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大国效应的两面性。具体到食糖进口管理政策上,可以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食糖进口规模和所允许的食糖对外依存度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食糖市场和国际食糖产业资源。  相似文献   

10.
2016/17榨季,中国食糖市场进入恢复性增产阶段,共产食糖928.82万t,同比增长6.74%。受全球食糖供给短缺、国内消费需求平稳、进口限制加大、打击走私效果凸显、抛储有限等因素影响,国际糖价回升和国内产不足需状况支撑国内价格企稳回升。2017年1—8月,食糖价格外弱内稳使得价差扩大,加上贸易保障措施作用进口量下降20.8%至167万t。国际市场受益于天气利好,亚洲各国增产促使产需缺口逐渐收窄,抑制国际糖价上涨。展望后市,在2017/18榨季国内外基本面情况差异明显,国内食糖供给有所回升,贸易保障措施控制进口节奏背景下,国内食糖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产不足需状况一时难以改善,将支撑国内糖价,国内食糖市场或进入库存消化阶段。国际糖市由于增产和需求低迷,2017/18榨季或将出现供应过剩,价格弱势运行可能较大,较低库存为国际糖价运行提供一定的支撑。但后期仍需关注国内食糖进口、走私糖打击效果、抛储节奏和巴西、泰国、印度等主产国产量变化情况及天气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欣  郑传芳 《农业展望》2009,5(4):15-18
2009年一季度,受2008/09榨季中国食糖减产、食糖销售率提高以及中央、地方联手收储120万t白糖的影响,中国食糖市场出现大幅上涨。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食糖市场的剧烈冲击渐渐消散,加上印度、中国等部分主产国减产,全球食糖供需缺口扩大,国际糖价也呈现恢复性上升。预计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国内食糖供过于求形势将得到缓解,2008/09榨季将总体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2009年二、三季度,中国国内食糖价格走势将可能总体呈现偏强格局,但主要取决于5月底最终落实的减产数量以及国内食糖需求能否在夏季呈现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糖在结束了连续3年的减产后,2011/12榨季(2011年10月初至2012年9月底)进入产量增长周期,食糖总产量1 152万t,增幅达10%:食糖消费1 330万t,下降2.06%;全年人均食糖消费量为10.13kg.国内食品工业对甜味剂需求的市场增长份额已被淀粉糖和高倍化学合成甜味剂所取代. 1 低价国际食糖冲击国内市场 由于2011/12榨季全球食糖增产,加上宏观经济不如人意,需求低迷,导致全球食糖市场供给过剩,国际糖价在震荡中下行,2012年有11个月进口食糖价格低于我国产区价格.受进口高利润刺激,2011/12榨季我国共累计进口食糖426万t,是2010/11榨季的2.1倍,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还有不小数目的走私糖冲击.虽然产量与需求之间有近200万t的缺口,但进口糖和走私糖不仅填补了这一缺口,而且造成国内食糖过剩.虽然政府及时收储了100万t食糖,但收效不大,国内糖价阴跌不止.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国生产食糖1 283.93万t,销售食糖1 197.56万t。2013年伊始,市场普遍预期食糖增产,为稳定国内糖价,保护糖农和糖厂利益,2012/13榨季政府共收储180万t国家储备糖,收储底价为6 100元/t,但临储政策对中国糖价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现货和期货价格均跌破5 000元/t。随着国内原糖加工产能不断扩张,较高的国内外食糖价差刺激了食糖进口量大幅攀升,2013年国内共进口食糖454.6万t,同比增21.3%,使得国内食糖市场供给明显过剩,现货糖价跌至国内食糖生产成本以下,国内糖厂普遍亏损。展望2014年,全球食糖市场预计将连续第3年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未来国际糖价很难出现大幅反弹;国内糖价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食糖产量状况,波动区间较往年应会整体下移,并面临更多压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光霞 《农业展望》2006,2(1):25-26
2004/05榨季全国累计产糖917.4万t,比上榨季减少,减幅为8.47%;全国累计销售食糖888.1万t,比上榨季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食糖消费量1050万t,同比下降4.5%,“高糖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得到印证;2004/05榨季中国出口食糖32.5万t,比上榨季增长4.4倍;进口食糖130.6万t,同比增长9.7%;国内糖价受食糖减产、当季产不足需、国际糖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呈上升趋势。2005/06榨季,全国食糖可望实现恢复性增产,预计产量980万t左右.比上榨季增长6.8%;预计2005/06榨季食糖总需求量为1080万t,当季仍产不足需,缺口部分可动用库存、进口食糖等来补充;预计全球食糖产量将达1.49699亿t的历史最高水平,国际食糖市场的供应是充裕的;因国内糖价下降和国际糖价持续上升,国内国际食糖价差将拉大。  相似文献   

15.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近年来,国际糖价远低于国内,导致进口量迅猛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糖进口国。未来10年,受糖料生产投入大、成本收益率低等影响,中国食糖继续大幅增产的空间有限,预计将长期呈现产不足需、进口补充的基本格局,食糖自给率维持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世界食糖供过于求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1998/99年度世界食糖需求将大为减少。这一年度全世界将有190万一250万t的过剩食糖。世界食糖过剩主要是由于亚洲一些国家、俄罗斯和部分拉美国家将减少食糖进口造成的。为限制进口,这些国家对从国外购买食糖课以高额关税,如俄罗斯的关税高达76%。食糖过剩的另一个原因是巴西、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欧洲一些国家本年度的食糖产量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由于供过于求,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糖价大幅下跌。国际市场糖价跌至1987年以来的最低价。亚洲大米需求旺盛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7.
2010/11榨季国内外食糖市场回顾与2011/12榨季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11榨季国内食糖生产全部结束。本榨季全国产糖量较上榨季减少2.65%。糖价高企抑制需求。国内食糖销售量有所下降,最近4个月食糖销售的明显回暖仍未能完全弥补前期减少的销量。为弥补国内食糖供需缺口。抑制糖价过快上涨,2010/11榨季商务部已先后8次共抛售166.67万t国家储备糖。并加大了食糖进口力度。糖价高企与优惠政策刺激了蔗农生产积极性,2010/11榨季蔗农明显增收,但因种蔗比较效益偏低,甘蔗种植面积增加有限。展望2011/12榨季,由于印度和泰国食糖增产完全可以填补巴西食糖产量的潜在减少部分,全球食糖市场将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未来国际糖价将回归理性;而国内食糖产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国储糖与进口糖只能维持食糖市场供需紧平衡,且国内糖业成本已经提高,2011/12榨季国内糖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可能面临国外食糖进口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徐雪 《农业展望》2013,9(6):18-21
2012/13榨季是中国进入食糖增产周期的第2年,国内产需基本实现平衡.但由于国内外价差巨大,国内进口持续增长,使得国内库存高企,进一步导致国内食糖价格阴跌不止,并跌破制糖企业制糖成本,造成全行业亏损.2013/14榨季中国食糖生产将稳中有涨,国际食糖市场库存继续增加,国内外庞大的库存将继续压制全球食糖价格保持低位运行.  相似文献   

19.
徐欣  韩杨 《农业展望》2009,5(10):16-20
2008/09榨季,中国食糖市场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升、一降、一转变”。即食糖价格从持续下跌到触底回升,糖厂从面临亏损到利润逐步回升,蔗农收入则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食糖供需形势由供过于求向供需紧平衡转变。而国际食糖市场受印度、中国出现大幅减产影响,供需格局开始由供过于求向供小于求转变,国际糖价快速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恢复并创下近30年来新高。2009/10榨季尽管受到糖料面积缩减和南方秋旱的影响.但由于大部分地区长势依旧好于2008年,国内食糖产量有望持平略增,而国际食糖市场将可能继续维持供给偏紧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糖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看,中国食糖产不足需,必须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国内食糖供求问题。而未来具备食糖出口潜力的国家只有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为此,中国应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中国的糖业进口问题,及早制定中国的食糖进口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