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明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的致病性差异,鉴定筛选抗病大麦种质材料,将15株大麦条纹病菌菌株通过三明治法种子幼芽接种至5个鉴别品种,分析菌株的致病性分化情况;通过在田间孢子喷雾穗部接种和三明治法种子幼芽接种对145个田间种植表现抗病品种进行抗条纹病精细鉴定。结果显示,15株菌株对5个鉴别品种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可划分为9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Ⅱ、Ⅲ和Ⅳ为优势致病类型,每个致病类型菌株数均占总菌株数的20.0%,其它致病类型的菌株均占总菌株数的6.7%;致病类型Ⅰ菌株致病力最强,对5个鉴别品种表现高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90个大麦品种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62.1%,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12个、高抗品种26个、中抗品种52个,分别占总数的8.3%、17.9%、35.9%。种子幼芽接种温室条件下发病鉴定结果显示,90个抗病品种接种致病类型ⅢP05菌株,对其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1.1%,表现免疫的品种10个、高抗品种7个、中抗品种11个,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1%、7.8%、12.2%;接种致病类型ⅠP01菌株,对其表现抗病的品种14个,占总数的15.6%,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4个、中抗品种10个,分别占总数的4.4%和11.1%。说明强毒性菌株P01可作为大麦条纹病抗性鉴定接种的常用菌株。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23个东南亚和华南(广东)稻白叶枯病菌株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无论按病斑反应型或斑长平均值衡量,均可将这些菌株划分为Ⅰ、Ⅱ、Ⅲ、Ⅳ及Ⅴ等5个不同菌系群。其中以Ⅳ及Ⅴ群为强毒菌群,Ⅴ菌群能使抗病品种"IR26"丧失抗性,Ⅲ、Ⅳ、Ⅴ三个类型菌群在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省都存在。试验结果还表明了菌株间致病力、品种间抵抗力和菌株与品种间(Ⅴ×Ⅰ)的互作反应极显著,茵系的变异性是菌株与品种间互作的结果。试验结果还初步认为我国华南沿海籼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在致病力反应上较近似于东南亚。此外,由于Ⅳ菌群是广东地区的优势种群,同时毒性更强的Ⅴ菌群已经出现,因此在抗病育种的策略上,目前除仍以育成具Xa 4抗性基因品种为主外,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及早考虑开发和评价具有抵抗Ⅴ菌群的抗性资源和选育相应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3.
研究比较分析了“青华矮6号”等水稻抗病新品种对我省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vzae(Gshiyama 1923)Dye,1978〕Ⅰ—Ⅳ菌群的抵抗性,它们的抗感性按照品种×菌株的互作反应,可划分为6个类型,以中抗品种“华竹40”为亲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抗病。其中尤以“青华矮6号”的抗病性最好。“青华矮6号”是采用多系杂交育成的一个纯晚型中迟熟、丰产抗病、米质好的品种,测试证明对广东Ⅰ、Ⅱ、Ⅲ及Ⅳ菌群表现高抗,对优势菌群的抗病等级为1.3~1.4,CK_1(IR_(26)抗病)为0.84~1.2,CK_2(二白矮感病)为6.0,抗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L.S.D=0.77(P=0.05),主要抗性基因为Xa_4。该品种经3年多点大面积验证试验结果,它的丰产抗病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品种是小麦白粉病抗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对地方品种抗源的利用奠定基础,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感病品种Chancellor分别与我国小麦抗病地方品种蚂蚱麦、小白冬麦、游白兰、红卷芒进行正交和反交,获得F1、F2代。根据白粉菌菌株的毒谱选用E09菌株对Chancellor与小白冬麦、游白兰、红卷芒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选用E30菌株对Chancellor与蚂蚱麦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正、反交情况下均表现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抗性,说明这4个地方品种属于核遗传,其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江苏省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和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感特性,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法对徐淮稻区2007—2009年采集分离获得的45株条斑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病原菌在6个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21、IR24和金刚30上的抗感反应划分致病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致病型条斑病菌,并鉴定了24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根据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3致病型,所占比例为35.5%;大多数菌株与鉴别品种间表现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表现出强互作关系。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但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抗性比例仅为59.8%和37.5%。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仍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在1983-84两年中,用赣W-2和赣S-3两白叶枯病菌株分别接种8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1、F2和F3代的结果表明,各抗病亲本所具有的抗W-2菌株的基因数目和作用方式均与其抗S-3菌株的基因数目和作用方式相同。就对W-2或S-3菌株的单一抗性来说,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VT34-1具有2对互补的显性抗病基因;IR26和3624-33都具有3对互补的显性抗病基因。
在VT34-1中,有1对基因既控制对W-2菌株的抗性又控制对S-3菌株的抗性,另外2对基因则分别控制对这两菌株之一的抗性。在早36中,抗W-2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分别与抗S-3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连锁,其配子重组值为13.3%,基因重组值为6.887%。在IR26和3624-33中,抗W-2的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均与抗S-3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连锁,但它们的配子重组值和基因重组值均无法估计。预料同时选择对W-2和S-3菌株的抗性非常容易。  相似文献   

7.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对福建稻瘟菌群体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1995~2003年间在福建省水稻产区采集的稻瘟菌代表菌系的108个分离菌,它们在CO39近等基因系上测定被划分为30个毒性类型,用它们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品种上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kh抗性最强,抗性频率高达98.15%,Pi-1和Pi-9(t)也具有较高的抗性频率,是较好的抗源;对2个和3个Pi基因的联合抗性频率的分析,发现一些联合抗性频率极高,甚至有达到100%的组合,表明抗瘟育种采用多个Pi基因聚合,易于获得抗性强的品种.根据抗病基因与供试菌株互作的亲和性,对供试30个Pi基因可能的系统关系分析得到的初步信息可为抗病基因的聚合与布局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叶瘟抗性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水稻7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49个杂交组合,在4个指标上研究了杂交水稻叶瘟抗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叶瘟抗性不仅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且在组合间变异很大;叶瘟抗性遗传力高,其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但加性遗传明显较为重要,源于恢复系的加性效应明显相对重要于不育系的加性效应;亲本叶瘟抗性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缙恢1号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可作为优良抗病亲本加以利用,K42A、K40A、多恢1号、成恢149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抗稻瘟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讨论认为:在抗叶瘟育种中,对亲本的抗性评鉴和选育抗病亲本尤其是恢复系至关重要,但不能以此忽略对杂交组合的抗性评鉴。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方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高产稳产、抗逆、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是以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中豆32"与优质抗倒伏的大豆品种"中豆29"的杂交后代株系为亲本,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明显,品质性状、抗性表现较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江苏省的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5个代表地区的324个稻瘟病菌株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携带有Pi-Ka,Pi-ta,Pi-ta2和Pi-sh抗病基因品种的可致病比例较高,毒力频率达64.2%-97.2%,对携带有Pi-iPi-z和Pi-b抗病基因的品种毒力频率较低,在0-11.9%之间;江苏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年度间有一定变化,表现为对某些抗病基因品种毒力频率的明显上升或下降。从江苏省10年主栽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株对13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主栽品种上分离的菌株其毒性结构组成有一定差异,表明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抗病性变化,发现最感染白叶枯病的品种,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比较抵抗的品种,发病程度虽然亦有所增加,但是幅度要小得多。品种叶片的蛋白质氮的含量,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根据品种抗病性的强弱而不同,感病品种一般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此较抗病的品种则在氮肥水平过高的情况下反而降低,或者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水稻品种对氮肥水平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品种的耐肥性。水稻对胡麻斑病的反应,除品种农垦58以外,发病程度都是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植株蛋白质氮量的高低呈反此,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相似文献   

14.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云南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于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方法,用水稻白叶枯病强致病型代表菌株BD8438、CN9404和X1接种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种质资源,以病斑长度大于6 cm为感病分界线,对其抗感表现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来源于云南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的186份地方稻抗性材料和22个野生稻抗病居群。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较地方稻强,其中疣粒野生稻的抗性最强,抗病等级为0~2;药用野生稻次之,抗病等级为1~2;普通野生稻相对较差,抗病等级为1~5。地方稻抗性资源来自于云南省各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抗性1级的材料占17%,抗性2级的占2%,抗性3级的占81%;按照稻种质资源亚种类型、粘糯性和水旱性分类,各类型地方稻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粳稻占61%、籼稻占39%;粘稻占66%、糯稻占34%;水稻占83%、陆稻占17%。从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培育新品种的角度评价,这些抗性资源具有潜在的发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种质资源筛选是抗病育种的前提和基础。以已知抗病水平的5份鉴别品种为对照,对水稻5个类群和1个混合类群的299份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筛选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在“雾室/mist-chamber”环境下以改进的带菌木质短棒为接种物、以基于“叶枕高”的“0~9”级病级指标为标准,可有效区分对照品种间的抗病水平。299份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中抗以上品种比例仅为36.5%,多数品种为中感至高感水平。就水稻不同类群而言,AUS类群中中抗以上品种的分布频率最高,超过60%;其次为ARO类群,为54.6%;分布频率最低的为TRJ类群,仅为22.7%。结合各品种苗高及与抗病对照YSBR1间的病级差异,从299份品种中筛选到7份抗病新种质,其中1份的抗性显著高于YSBR1,接近高抗水平。本研究为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源,同时为选择合适的类群间品种杂交以培育抗纹枯病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转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的抗病性在田间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根据亲本材料秀水11及2个转基因材料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的发病情况,初步明确两个转基因材料的抗病性与亲本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亲本材料有所上升,但对纹枯病的抗性则不如亲本秀水11。  相似文献   

18.
深水稻品种对稻纹枯病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个深水稻品种对稻纹枯病抗性进行盆栽接种测定和品种农艺性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深水稻品种与感病对照在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大部分供试深水稻品种的抗性都在抗至中抗之间,个别品种还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深水稻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抗性与品种的生育期以及株型性状等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经数年抗性鉴定表明,杂交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HA79317-4和湘早籼3号(HA79317-7)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而且抗性稳定。1981—1987年品比、省区试、南方稻区区试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结果表明,亩产400公斤左右,比当地同熟期主栽品种增产5.81—11.01%,于1985年评为全国优质米品种,获农牧渔业部奖状和金杯奖。这两个新品种适宜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以南地区种植,至1987年省内外已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和研发新型绿色杀菌剂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致病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水稻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的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抗(感)病基因(R 或 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 就tal基因与水稻R或S基因的协同进化进行了分析, 结合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提出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绿色防控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