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草棉×异常棉(A1×B1)、草棉×长须棉(A1×B3)两个杂种一代与各自双亲之一的异常棉和长须棉的雌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杂种一代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起始时间比亲本推迟1~2d,减数分裂过程持续时间多2d,雌性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孢子到大孢子期间,A1×B1F1和A1×B3F1败育胚囊分别占观察总数的66.7%和71.0%,且在单核至成熟胚囊期间也有较多的异常胚囊类型。败育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胚囊的大孢子染色体组成不完整。两个杂种在开花前一天的花蕾中,正常成熟的胚囊分别占15.4%和10.4%,表明这两个野生种与栽培种草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从获得4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2(A2E1)×2(AD)1杂交种子(AD)1A2E1到BC3F1植株,历时了10a时间。该组合涉及到3个亲本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E1染色体组与A2和(AD)1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杂种低世代(F1和BC1F1)雌、雄高度不育。表现在花粉几乎全部败育,发育不正常的胚囊达90%以上。直至BC3F1的群体中还有10%的不育株。可育株的花中仍有约25%不育花粉和35%发育不正常的胚囊。此组合必须经过多次回交、自交及自然恢复过程(越冬),方能最后获得雌、雄育成恢复正常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棉属不同染色体组种间杂交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报道以棉属[(Cossypium)(AD)]染色体组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为母本,B、C、D、E、G染色体组的二倍体野生棉代表种长须棉(G.barbasaanum)、澳洲棉(G.australe)、雷蒙地棉(G.raimondii)、索马里棉(G.somalensee)和比克氏棉(G.bickii)做父本,配成5个杂交组合,并以陆地棉自交作对照,比较研究棉属不同染色体组种间杂交的胚胎发育过程。二倍体不同染色体组野生棉的花粉在陆地棉柱头上可以顺利萌发,其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较正常,但花粉管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陆地棉自交。野生棉花粉管到达陆地棉胚囊并释放精子完成双受精的频率很低,除陆地棉×D组雷蒙地棉受精率为33.3%以外,其它几个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均低于10%。杂种形成的胚乳游离核数量比陆地棉自交的少,而且比自交对照提早3~4天形成胚乳细胞。杂种胚乳组织形成后迅速解体。杂种原胚发育较正常,但杂种胚大多停滞在球形胚和近心形胚期;分化后的杂种胚呈现各种形态的畸形胚。杂交胚珠的珠心组织解体明显迟于自交胚珠,其解体时间和胚乳组织解体基本上一致。珠心组织的迟迟解体和胚乳组织异常发育导致杂种胚的败育。  相似文献   

4.
将(亚洲棉×草棉)F1进行染色体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F1进行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陆地棉和海岛棉四元杂种.对四元杂种F1进行15年的嫁接保存,对其花粉活力进行几年连续测定,并进行自交和回交.结果表明,四元杂种可育花粉率和弱生活力花粉率在逐年增加,不育花粉率逐年减少,其中弱生活力花粉增加到占10%以上,并能获得回交和自交种子.染色体组分析结果表明,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4.92Ⅰ 14.62Ⅱ 2.29Ⅲ 1.56Ⅳ 0.71Ⅴ 0.19Ⅵ,而15年前该四元杂种的染色体构型为2n=52=8.4Ⅰ 8.1Ⅱ 5.7Ⅲ 1.9Ⅳ 0.6Ⅴ.长期活体保存使四元杂种PMC减数分裂中期的每个细胞单价体数减少3.5个,二价体数增加6.5个,且多价体数也有明显减少.说明活体保存有利于协调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使其染色体构型趋于协调和平衡,育性逐渐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6.
三元杂种 [(亚洲棉×比克氏棉 )×陆地棉 ]及其反交的回交后代在性状上发生疯狂分离 ,在育性上分离出 3种类型 :可育型、不完全可育型、不育型。对这 3种类型及三元杂种F1减数分裂及其花粉的形成过程观察表明 ,三元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不育型 ,不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 ,引起部分染色体滞后及染色体不均等分配 ,从而产生多分孢子和微核 ,最终导致不育花粉的产生 ;不完全可育型 ,大部分染色体联合配对成二价体 ,仅个别为单价体 ,这些单价体在后期随机向两极分离 ,产生的二分孢子有的正常 ,有的不正常 ,进而形成的花粉粒仅个别正常 ;可育株染色体配对正常 ,因而形成的花粉粒可育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高品质纤维种质基因库的拓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远缘杂交,开展了棉属野生种的高强纤维潜力基因向陆地棉品种转育研究,以构建高纤维品质的种质基因库.在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陆地棉分别与异常棉(Gossypium anomalum)、辣根棉(G.armourianum)、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等杂交,克服杂交不可交配性、杂种一代的高度不育性等,通过多年的回交选择和纤维品质测定筛选,  相似文献   

8.
对陆地棉×辣根棉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回交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组合杂种利用陆地棉回交三次 ,育性恢复正常 ;可育后代性状遗传变异丰富。随着回交世代增加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断得到改良 ,单铃重的增加是主要的 ,其次是单株结铃数和衣分提高。并从分离世代中获得部分绒长在 31 mm左右 ,比强在 2 5~ 2 7c N· tex- 1之间 ,以及被红铃虫为害的子害率在 5 %以下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品种86-1 G.hirsutum L.×辣根棉C.armourianum Kearn.F_1染色体2n=3x=39,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4.051 12.45Ⅱ 0.01Ⅲ。F_1直接与陆地棉回交,得到的BC_1F_1是一株混倍体(mixploid),其染色体为54—67个,其中2n=65的整倍体(euploid)只占15.7%,非整倍体(aneuploid)占82.8%,平均2n=61,平均染色体构型为7.741 25.83Ⅱ 0.45Ⅲ 0.06Ⅳ 0V 0.01Ⅵ。又以BC_1F_1为母本,与陆地棉二次回交,BC_2F_1苗期夭折;而以陆地棉为母本、BC_1F_1为父本回交的BC_2F_1生长健壮,有些辣根棉性状继续传递。通过多年选育已获得一些结铃性强、中长绒纤维高品质、高衣分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棉属 A、D、G三个染色体组合成的三元杂种 [陆地棉× (亚洲棉×比克氏棉 ) ]及反交和回交后代 ,四元杂种 [(亚洲棉×比克氏棉 )× (陆地棉×夏威夷棉 ) ]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 ,三元杂种 F1以及回交后代 BC4 F1分离出的不育株、四元杂种 F1不育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 ,主要表现为 :大部分染色体为单价体 ,仅有少量配对成二价体 ,后期 两极分配不均匀 ,出现多极分离现象 ,并有落后染色体出现。末期出现大量多分孢子和不正常的四分孢子 ,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三元杂种回交后代 BC4 F1中的部分可育型 ,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大部分染色体都能联会配对 ,仅个别为单价体 ,因而形成的花粉粒仅部分正常。 BC4 F1的可育型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染色体配对正常 ,表明育性恢复 ,结实正常。此外 ,四元杂种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在后期 形成了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种间杂种后代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跃进  钱思颖 《作物学报》1989,15(3):243-250
观察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与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 U(?)br)种间杂种三倍体F_1、六倍体 F_1和六倍体 F_2、四倍体 F_2以及两个亲本种的早期胚胎发育行为,结果表明,三倍体 F_1有98%以上的胚珠不能形成胚囊,自交和回交完全不育;六倍体 F_1和 F_2及四倍体 F_2均有90%以上的胚珠能形成胚囊,自交和回交部分可育;但其初  相似文献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种间杂种的光合和花药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陆地棉和海岛棉两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组配了种内杂种(陆地棉与陆地棉)和种间杂种(海岛棉与陆地棉),对种间杂种和种内杂种的光合作用特征和花药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陆杂种较陆陆杂种营养生长旺盛,产量较低。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与陆地棉类型的差异不明显,光合性能主要与棉花自身的基因型有密切的关系。各材料的可育花粉率都超过了90%,海陆杂种表现较强的花粉育性。选育光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海岛棉亲本,对于提高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棉种,野生斯特提棉(G.sturtianum)含有陆地棉所缺乏的许多优质基因。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获得了自交可育的后代植株,对其进行流式细胞倍性检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筛选出2株染色体组完整的异源六倍体植株。统计鉴定表明,六倍体和亲本及三倍体比较,叶形介于双亲之间,叶面积增大,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明显增多;远缘杂种与亲本在花的表型性状方面差异明显,六倍体的花粉粒直径大于亲本和三倍体;六倍体棉纤维为白色,长度小于母本陆地棉,父本斯特提棉的种子腺体延缓发育性状在异源六倍体中得到表达。这些结果证明通过远缘杂交和加倍成功获得了陆地棉与斯特提棉间可育的异源六倍体新种质,为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59—1962年试验证明,海陆杂种一代具有早熟、丰产、优质的特性。海陆杂种一代的籽棉产量接近陆地棉,而显著高于海岛棉。成熟期较海岛棉早,比陆地棉偏迟。生育特性一般介于两亲之间,不同程度的偏向于海岛棉,有的特性超过两亲范围以外。纤维细长,强度高,可以制成高挡纺织品。在江苏各地示范试种结果良好。在制种技术方面研究证明,采用具有某一隐性指示性状,进行不去雄杂交(人工辅助授粉),杂交率达70%,每工作日可制种6—8斤。  相似文献   

15.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的细胞质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学德  张天真 《作物学报》1997,23(4):393-399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与陆地棉核互作不但引起花粉母细胞的败育,而且也影响到胚囊育性,具体表现与保持系比较,不育系的胚珠显著变小,不孕籽率显著变高和异常胚囊的增多,不育系不杂交,F1的花粉育性接种正常,但自交结铃率仍较低,表明哈克尼西棉不育细胞地对F1的育怀有一定程度的负效应。然而,这种负效应可以通过优良不育系和强恢复系的选与得以克服或减轻到不显著水平,在强优势组合(F1)中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不足以F1  相似文献   

16.
三元杂种[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的回交后代BC4F1发生疯狂分离,在各个性状上都表现出特殊的变异类型,在育性上分离出三种类型可育株,部分可育株,不育株。对这三种类型和三元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表明,三元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不育株减数分裂表现异常,大多染色体不能联会配对,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且有落后染色体、三价体、四体环的出现,在末期形成了不正常的四分孢子和多分孢子,这是不育的主要原因;部分可育株,大部分染色体联会配对成棒状二价体,个别为单价体;可育株染色体配对正常,能形成可育的花粉粒。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改良回交方法,经过两年4次回交,将海岛棉显性无腺体性状转育到丰产、早熟、抗病的陆地棉中,已取得初步成效。 供体亲本海1,是一个具有显性无腺体性状游离棉酚含量极低(含0.0125%)的优质海岛棉品种。受体亲本选用早熟、丰产、抗病的陆地棉材料,如  相似文献   

18.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曹显祖 《作物学报》1998,24(4):421-430
利用携有和不携有广亲和基因的两种籼粳亚种间杂交为材料,观察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发生过程,明确杂种雌雄配子体败育的特征,结果显示:花粉和胚囊的败育均与小孢子和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前者表现为小孢子间有丝会裂不同步,导致部分花粉不能正常成熟和败育,后者表现为大孢子有丝分裂异常(包括一些大孢子有丝分裂的延迟)在成熟的胚珠中不能形成胚囊,利用整体染色技术直接决定了杂种胚囊的育性,不同于携有广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20.
周宝良  黄骏麒 《作物学报》1994,20(2):217-222
本文研究了中棉(Gossypium arboreum race sinense)与纳尔逊氏棉(G. nelsonii Fryx) 种间杂种F1的一些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杂种一代呈筒形,全株密集如毡的绒毛,叶片缺刻浅,似纳尔逊氏棉。除第一朵花为闭花外,其余均为开放花,呈玫瑰红色。少数花药退化成托叶状。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