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马丁香的利用及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ulata(BL)Hara var.]又名暴马子,木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紫灰色具细裂纹,单叶对生,卵形或广卵形,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两性花白色,有浓郁的芳香味,花期6月,分布东北、华北、陕西、甘肃.  相似文献   

2.
前言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Hara var mandshurica(Maxim.)Hara)别名暴马子、白丁香,属于木犀科丁香属,多为小乔木[2、3]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木材质地坚硬、细致、纹理美观、耐潮湿、耐腐朽。可做建筑、细木工及其它木制品,如茶叶筒、食品贮箱等;花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提取淀粉;树干和树皮可提取镇咳、平喘药物。本文仅对其木材的天然耐腐性及其内含物的化学组份进行初步研究,为合理利用暴马丁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暴马丁香属于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结合实践操作,介绍了暴马丁香的应用价值、育苗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内容。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俗称暴马子、荷花丁香,木犀科丁香属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高4~15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吉林东部山区、辽宁、华北、西北、华中地区,朝鲜、俄罗斯、日本也有分布。暴马丁香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湿润的冲积土,常生在林缘、山地混交林内、河岸及山阳面等处。  相似文献   

4.
暴马丁香药用林的营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暴马丁香[Syringareticulata(Blume)Haravar.mandshurica(Maxim.)Hara]又名暴马子、白丁香 ,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大灌木。树皮、树干及枝条均可药用 ,味苦 ,性微寒 ,具有清肺祛痰、止咳、平喘、消炎、利尿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鸣喘嗽、痰多以及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性浮肿等症。此外 ,暴马丁香的花也有一定药效。暴马丁香除药用外 ,叶含单宁19 .50 %,树含单宁5 .72%,可作烤胶原料 ;木材材质坚实致密 ,结构均一 ,具有特殊清香气味 ,可供建筑、器具、家具及细木…  相似文献   

5.
平庄地区的混交造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庄地区混交造林可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和土类,选择以侧柏、油松、落叶松为主作混交树种。以落叶松和油松、紫穗槐,刺槐;侧柏和山杏、小叶锦鸡儿、灰榆;油松和小叶朴、暴马子丁香、怀槐、皂荚、千金榆等营造针叶、针阔、乔灌各种混交类型的混交林。为了确保混交造林成功,要加强栽植技术和对幼林抚育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暴马丁香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马丁香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关心、爱护和开发利用它。随着森林资源的危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卫生保健方面研究的关键,为使人们能较清楚地认识、了解暴马丁香的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搞好林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现将我们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和摸索实践,结合林区实际和资源二次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1 暴马丁香的林学特性暴马丁香Syringa retiulata(B1)Haravar俗称暴马子、白丁香,木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紫灰色或紫灰黑色,粗糙具细裂纹,常不开裂,枝条紫色有光泽。单叶对生,卵形或广卵形,厚纸质至革质,长5~10厘米,宽3.0~5.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两性花白色,具有浓郁的芳香味。花期6月;蒴果长1~2厘米,果实8~10月成熟。  相似文献   

7.
淹水胁迫对丁香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丁香属植物在淹水情况下对淹水胁迫的响应,以紫丁香Syringa oblata、暴马丁香S.amurensis和小叶丁香S.microphylla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淹水胁迫对3种丁香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淹水胁迫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丁香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明显上升,而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电子传递速率(RET)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呈显著降低趋势,3种丁香比较,小叶丁香的变化幅度最小,紫丁香的最大。表明小叶丁香对淹水的抗性最大,其次为暴马丁香,紫丁香的抗淹水能力最小。  相似文献   

8.
丁香属树状花木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状花木是指将灌木培育成主干单一、直立、光秃无分叉,主枝通常集中于主干上端的小乔木状造型植物。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以暴马丁香(Syringa amurensis)为砧木,以白丁香(S. oblata var. alba)、紫丁香(S. oblata)或辽东丁香(S. wolfii)为接穗,进行丁香属树状花木嫁接育苗试验,取得良好观赏效果。丁香属树状花木是赤峰市园林绿化苗木新类型。文章从砧木培育、接穗采集处理、嫁接方法、嫁接时间及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丁香属树状花木嫁接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9.
程红  严善春 《林业科学》2013,49(6):97-106
根据柳蛎盾蚧在丁香上的虫口密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3种(品种)丁香分为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分别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末)、危害末期(8月末)采集叶片,用香兰素盐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内的单宁、酚酸含量,分析丁香叶中单宁、总酚酸含量、酚酸种类等与柳蛎盾蚧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类丁香叶中的酚酸种类齐全,或者未危害期内总酚酸、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品种)(P<0.05),或者危害盛期单宁、总酚酸增幅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增幅为81.75%~888.43%)。中抗类丁香,只在危害盛期总酚酸含量增幅显著高于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单宁含量显著高于易感类丁香。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在未危害期单宁和总酚酸含量相对较低,危害盛期单宁或总酚酸含量存在诱导滞后性,酚酸种数只是高抗和中抗类丁香的1/2。此外,一些特定酚酸种类的有无及其含量的多少也与丁香的抗性相关,如:高抗类及中抗类丁香在5—8月均检测到肉桂酸,易感和高感类丁香5—8月均未检测到肉桂酸。总之,丁香中酚酸种类多、总酚酸或单宁含量高,或者其单宁和总酚酸含量能在虫害后迅速升高、增幅大的种类,对柳蛎盾蚧的抗性就强,反之则弱。  相似文献   

10.
羽叶丁香 (SyringapinnatifoiaHemsl )、花叶丁香 (S persicaL )为多年生落叶灌木 ,是青海高原优良的野生花灌木树种 ,具有花色艳丽 ,树型美观 ,根系发达 ,耐寒、耐旱的特点 ,可作为庭院栽培和城市绿化树种开发。羽叶丁香、花叶丁香野生分布于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和民和杏尔沟等地区 ,生于海拔 20 0 0~ 2 5 0 0m的山坡或低山灌丛 ,其中羽叶丁香数量稀少 ,处于濒危状态 ,羽叶丁香、花叶丁香树高可达 2~ 3m ,圆锥花序 ,花淡紫色。其花、叶、树形美观 ,根系发达 ,耐寒、耐旱 ,可用来作为高原城市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3种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oblata var.alba)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H.Hara)为试验材料,利用快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Fv/Fm之间差异不大,但暴马丁香叶片的Fv/Fo和PIABS却小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暴马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相对较低。暴马丁香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电子由Q_A向Q_B传递的速率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而且Q_A~-向Q_B传递速率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3种丁香叶片Sm无显著差异,即在PQ库容量差异较小情况下,暴马丁香叶片Q_A向Q_B传递速率较低的原因与Q_B接受电子能力较低有关,受Q_B下游PQ库的影响较小。暴马丁香叶片放氧复合体OEC的功能和类囊体膜结构的稳定性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虽然暴马丁香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明显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是3种丁香叶片的ET_o/RC之间却无显著差异,但DIo/RC极显著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因此,暴马丁香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不均衡性也是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丁香为材料,将其插穗用不同浓度的IAA、NAA、IBA进行浸泡处理,清水为对照(CK),在河沙上进行扦插试验,以插穗存活率、生根率、生根条数和平均根长等为测定指标,探究丁香扦插适宜生根的激素及其浓度。结果表明,IAA、NAA、IBA均可促进丁香插穗生根;IAA和IBA促进丁香插穗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50 mg L~(-1),NAA促进丁香插穗生根的最适浓度为250mg L~(-1)。综合比较,150mg L~(-1)的IAA激素对丁香插穗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丁香泛指木犀科丁香属(Syringa)的植物,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史,西宁、呼和浩特、哈尔滨市已将丁香评为市花.丁香在哈尔滨市大量栽植起源于1900年末,大多数为欧洲侨民引入的欧洲丁香品种.1988年经哈尔滨市人大通过确定了丁香为哈尔滨市市花.目前哈市丁香栽植总量为130万株,在景观和生态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什锦丁香、波峰丁香、布氏风信子丁香采用K-IBA(3-吲哚丁酸钾盐)和生根粉(NAA)两种激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进行软枝扦插,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激素会大幅提高成活率;扦插育苗对激素浓度的选择,生根粉50g/L的扦插效果最佳,时间差异不显著;K-IBA的扦插效果略低于生根粉,浓度为6000mg/L速蘸10秒插穗的生根率高;不同品种丁香扦插成活率不同,布氏风信子丁香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丁香别名百结、情客、紫丁香,生长于温带及寒带地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圆球形树冠。单叶对生,卵圆形,圆锥花序,白色、紫色,花冠筒状、芳香。蒴果9月成熟。丁香属包括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荷花丁香、小叶丁香、花叶丁香、四季丁香等。本属植物习性强健、栽培简易,是园林建设中广泛应用的花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引进的20个丁香种(品种)的播种及扦插繁育技术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丁香品种在4月中下旬播种,且播种深度为0.5~0.7 cm时出苗率最高;在扦插繁育中,选择春季4-5月或秋季10月,在细沙与园土1∶1混匀的基质中扦插成活率较高,同时筛选出什锦丁香、蓝丁香、羽叶丁香3个种(品种)扦插繁育成活率较其他种(品种)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形态学性状的东北地区丁香属分支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卓丽环 《林业科技》2007,32(2):60-64
通过对东北地区应用的丁香属植物的形态学性状的观察,采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支分析,利用PHYLIP和MEGA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和UPGMA法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经UPGMA聚类分析并不支持传统的分类方法(即将丁香属内划分两个组,即长花冠管组(Sect.Syringa)和短花冠管组(Sect.Ligustrina)),而认为,短花冠管组在分子系统树中位于长花冠管组内部,因此认为去除组的划分,将丁香属分为五系,即顶生花序系(Ser. Villosae)、欧丁香系(Ser. Syringa)、巧玲花系(Ser.Pubescentes)、羽叶丁香系(Ser.Pinnatifoliae)和短花冠系(Ser.Ligttstrina).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陕西省木樨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 L.)野生植物1新记录种——华丁香(Syringa protolaciniata P. S. Green et M. C. Chang)在陕西的分布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华丁香在陕西省天然分布于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镇、崔木镇、丈八镇,陈仓区凤阁岭镇,凤县双石铺镇等多个地点,并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及生境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16年9月在浙江省磐安县采集榧树Torreyagrandis的长香榧、丁香榧等11个自然类型及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种实,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及香榧间鲜单实质量等16个种实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α=0.01)。各种实性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单个种实(种核、种仁)质量,其次是核形指数、种形指数、假种皮厚,变异最小的是出核率、出仁率、种核横径、种实横径。物种变异丰富度最大的是褐核香榧,其次是小丁香,最小的是丁香榧、甜丁香、大丁香。  相似文献   

20.
丁香属植物引种栽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引种栽培的红丁香、白丁香、小叶丁香、重瓣洋丁香等丁香属部分植物的栽培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丁香属植物为观赏价值高,发展前景广,应用功能全面、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今后应在充分开发利用丁香属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新品种选育。使之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