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油菜几丁质酶的特点及其与抗菌核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甘蓝型油菜西农长角几丁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等性质,结果表明,几丁质酶以脱乙酰化几丁质7B(乙酰化程度为30%)为底物时活性最高,而对8B,9B,10B(乙酰化程度为20%,10%,0%)和菌核菌细胞壁的活性较低。几丁质酶活性的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40℃中,并在25℃以下时活性大大降低,这与菌核菌生长和入侵的最适温度15℃-25℃不一致。西农长角的种子中几丁质酶的活性很强,发芽后逐渐下降,到第5天时开始提高。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和抗性油菜材料的几丁质酶活性和对菌核菌的抗性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这表明几丁质酶在提高油菜的抗菌核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酿酒酵母中乙酰/脱乙酰循环是否参与细胞对某些甾体化合物或其类似物的毒性解除过程,将野生型(BY4742)、脱乙酰酶SAY1单突变体(say1Δ)、乙酰基转移酶ATF2 单突变体(atf2Δ)和SAY、ATF2 双突变体(atf2Δsay1Δ)酵母菌分别培养在含21种不同植物提取物的培养基中,比较其生长状况.结果显示,在含80 mg/mL黄芪提取物的培养基中,细胞生长必须依赖一个完整的乙酰化/脱乙酰循环的作用;而在含20 mg/mL生姜提取物的培养基中,其生长则必须依赖ATF2(乙酰化作用)的缺失.可以推测甾醇乙酰化/脱乙酰循环途径很可能间接参与了某些甾族化合物或其类似物的解毒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保华  张卫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64-5365
在真核生物中,组蛋白是构成核小体的重要成分,其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修饰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低乙酰化或高乙酰化)常会引起基因表达紊乱,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对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种类,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芸豆蛋白加工利用新途径,采用乙酰化处理对芸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分析改性过程中芸豆蛋白暴露巯基、游离巯基、二硫键及表面疏水性的变化,探讨乙酰化改性对芸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乙酸酐与芸豆蛋白质量比为0.2时,蛋白酰化度达到89%,改性过程基本完成,改性后的芸豆分离蛋白在中性条件下(pH6~8)表现出较高的溶解度;2)随乙酰化改性程度的增加,芸豆蛋白总游离巯基的质量摩尔浓度逐渐下降,表面巯基、二硫键的质量摩尔浓度逐渐上升,表面疏水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未改性蛋白相比,乙酰化改性后芸豆分离蛋白的表面巯基的质量摩尔浓度和表面疏水性显著性提高,增强了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凝胶的硬度、弹性和内聚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暗纹东方鲀肠、胃和肝胰脏等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以及不同水平的玉米蛋白粉(0%、5%、10%、15%、20%)对暗纹东方鲀(41. 06±1. 98) g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胃蛋白酶、氨肽酶以及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暗纹东方鲀肠组织中除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组织,其他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胃和肝胰脏组织(P 0. 05);胃组织中除胃蛋白酶以外其他消化酶活性都较低。(2)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消化酶的种类各异。胰蛋白酶以10%实验组活性最大;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氨肽酶活性随玉米蛋白粉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当玉米蛋白粉用量达20%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胃蛋白酶活性10%实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玉米蛋白粉能提高肠和肝胰脏组织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1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以肠组织中的最高,胃组织中消化酶活性较弱;玉米蛋白粉显著影响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用量为10%时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酰化儿茶素的相关性质,,以期改善儿茶素的应用特性。[方法]以乙酸酐为酰化剂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多酚(TP)进行O-酰化修饰,分别合成了2种取代度的乙酰化儿茶素,考察了乙酰化程度对儿茶素溶解性、抗氧化性和紫外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取代度的增加,乙酰化儿茶素脂溶性增加,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降低,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增加,紫外吸收带蓝移,吸收强度降低。[结论]研究筛选出高乙酰化儿茶素活性取代产物,从而为定向合成高活性的乙酰化儿茶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杨树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壳聚糖(脱乙酰几丁质)为原料,采用H2O2氧化法降解壳聚糖制备低聚壳聚糖激发子,通过诱导处理杨树愈伤组织,研究了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杨树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PAL、几丁质酶、β-N-乙酰葡萄糖苷酶、SOD活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酶在达到各自的峰值时其活性是无菌水(对照)的2.83、3.35、2.78、4.8倍。酶活性的增高表明低聚壳聚糖激发子能够诱导杨树的抗病反应,提高抗病性。病原菌接种试验进一步证实了经激发子诱导处理后杨树愈伤组织抗病性增强,明显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感病指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发子的诱导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浓度为10μg.mL-1时诱导效果达到最大,再增加浓度诱导,诱导作用不再增强。  相似文献   

8.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具有调节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凋亡的作用, 是近年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 而在木本植物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目的本实验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 TSA)对杨树悬浮细胞进行处理, 通过改变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 来探讨其对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影响。方法用0.5 μmol/L的TSA处理悬浮细胞, 10 d后收集材料用于RNA-Seq分析, 比较经过TSA处理与对照组的悬浮细胞之间转录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 对照组细胞呈均匀椭圆形, 而经过TSA处理后的细胞出现圆形及长条形细胞。通过转录组分析得到4 46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 其中2 363个基因上调, 2 102个基因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苯丙素生物合成、细胞壁结构成分和乙酰化相关等途径。结论通过分析TSA处理和对照组的悬浮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发现TSA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生长、细胞壁组分和细胞周期的相关基因, 为认识组蛋白乙酰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发酵条件对拟青霉E7菌株产脱乙酰几丁质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脱乙酰几丁质为惟一碳源和氮源,通过平板透明圈筛选法,从土壤中筛选分离了30株产脱乙酰几丁质酶的菌株,根据产生透明圈的大小和酶活测定,从中选出产脱乙酰几丁质酶活力最高的拟青霉E7菌株进行产酶发酵条件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0.5% ̄1%的脱乙酰几丁质浓度有利于产酶,高于2%则对其产酶有抑制作用;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Mn2 对产酶有较强的诱导作用,而加入Ca2 则对产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蛋白胨为氮源时,产酶活力最高,可达到60U·mL-1;pH对E7菌株的产酶活力影响较大,方差分析表明,不同pH值的产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a=5%),pH在4.0 ̄6.0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pH高于6.0酶活力很低,不利于产酶。  相似文献   

10.
蜗牛酶降解部分乙酰化甲壳素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蜗牛酶对水溶性部分脱乙酰化甲壳素进行降解,由粘度降低(△1/[η])对时间的变化曲线确定降解反应初始速率,该降解曲线呈非线性,而且浓盐酸降解的曲线呈现较好的线性。随着甲壳素脱乙酰度的降低,酶降解反应速率迅速增加,表明乙酰基对蜗牛酶降解甲壳素起着重要作用。对蜗牛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对降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研究表明该酶反应遵照Michaelis-Menten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s to elicit resistance reaction o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cv Xinongchangjiao )by four partially N-acetylated chitosan 7B, 8B, 9B and 10B (Degree of acetylation (D. A. ) is 30%, 20%,10%, 0%, respectively) and Glycol chitosan (GC, D.A. is 0%)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showed that chitosan were similar to salicylic acid (SA), and could induce resistance reaction, but the reac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acetylation of chitosan. Fully deacetylated chitosans, 10B and GC, elicited chitinase activity, but partially acetylated chitosan, 7B, 8B and 9B, inhibited chitinase activity. Phenyalanine ammonia-lyase (PAL) was also elicited. Elicitor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on increasing degree of acetylation, 7B induced highest PAL activity among all chitosans. All chitosans induced peroxidase (POD) in a similar level.After elicited by glycol chitosan, like SA treatment, the seedlings increased disease resistance to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2.
选择7个抗性不同的杨树品种N177(锈病免疫树品种)、03-04-111、03-04-97、I108(抗锈病品种)、03-04-141、03-04-170(感病品种)、青13(乡土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染病与健康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受落叶松-杨栅锈菌浸染后,5种酶的活性均比健康叶片高,其中PAL的活性提高了2.3%~107.0%、PPO活性提高了1.7%~234.4%、POD活性提高了9.3%~104.1%、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10.1%~70.0%、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2.3%~66.2%;感染落叶松-杨栅锈病后,每个杨树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抗锈病品种的PPO、PAL酶活性增量最大,锈病免疫树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增量最大,乡土品种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量最大,而感病品种的5种酶活性变化幅度均较低。综合结果表明,在杨树抗锈病研究中,可用PPO、PAL酶活性作为选择抗性品种参考指标,几丁质酶活性作为选择免疫品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叶圆片法对水杨酸(SA)、草酸(OAA)、磷酸氢二钾(K2HPO4)和壳聚糖(CTS)4种化学物质诱导草莓抗根腐病(Pestalotiopsis photiniae(Thuem)Y.X.Chen)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SA在0.5 mmol/L浓度下诱导抗病效果达91.9%,OAA在20 mmol/L浓度下诱导抗病效果达96.4%,K2HPO4和CTS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均无诱导抗病作用;4种化学物质中只有CTS有直接抑菌作用,对根腐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为1.983 mg/mL,其余3种均无直接抑菌作用;用SA和OAA诱导处理后,草莓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表明,0.5 mmol/L SA诱导处理草莓叶片POD活性至第1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252.3%,而PPO和PAL活性变化不大;20 mmol/L OAA诱导处理草莓叶片PAL活性至第4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37.8%,而PPO和POD的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刘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74-21076
[目的]比较5种化学试剂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病性。[方法]待黄瓜幼苗长到4叶期时采用水杨酸、草酸、壳聚糖、硝酸钙和磷酸氢二钠诱导处理第2片真叶,7 d后测定第3片真叶防御酶系活性;同时诱导处理后进行接种试验,统计发病情况。[结果]5种化学试剂处理在不同程度上均促进黄瓜叶片POD、SOD、PAL和PPO酶活性的升高以及叶片的超微弱发光,降低了黄瓜叶片病情指数。[结论]5种试剂处理均诱导叶片产生系统抗性;诱导处理中草酸诱导抗病性的效果最为显著,其余依次是水杨酸、壳聚糖、磷酸氢二钠和硝酸钙。  相似文献   

15.
内生细菌TF28对番茄灰霉病的诱导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生细菌TF28对番茄灰霉病的诱导抗性.[方法]采用生化测定方法研究内生细菌TF28对番茄叶片6种防御酶活性和2种抗病信号分子含量的影响.[结果]内生细菌处理后番茄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增强,6种防御酶最大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2.5、1.6、1.5、2.7和4.1倍.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明显上升,SA含量第7天最高,JA含量第3天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1和2.9倍.[结论]内生细菌TF28可诱导提高防御酶活性抵抗番茄灰霉病侵染,诱导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可能与SA和JA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几丁质酶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中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前后以及供试诱导剂诱导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均增高。经过几丁质、壳聚糖和低聚糖诱导处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几丁质酶活性进一步增强,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趋势;与其他两个诱导剂处理相比,几丁质诱导处理大豆后几丁质酶活性高峰提前,酶活性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   

17.
谭姣姣  李江  何培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03-16905
[目的]研究南极菌B-3对黄瓜的诱导抗病作用。[方法]以黄瓜幼苗为材料,研究南极菌B-3胞外寡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对黄瓜叶中防御酶的诱导作用与黄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B-3胞外寡聚糖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量为2112D,气相色谱分析由甘露糖和葡萄糖2种单糖组成;0.3%、0.5%和0.8%的B-3胞外多糖分别对黄瓜幼苗喷施不同时间后,黄瓜体内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0.5%的壳聚糖具有相似的诱导效果;同时,0.5%的B-3多糖能够显著地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防效达24.49%。[结论]B-3寡聚糖有望开发为新型抗病诱导子。  相似文献   

18.
寡糖激发子及其诱导植物抗病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寡糖是一类重要的激发子,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对几种寡糖激发子及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植物的细胞膜上有寡糖的受体,寡糖诱导活性氧爆发、引起信号物质NO、H2O2的产生,寡糖激发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寡糖激发抗性相关酶活性提高,诱导产生植物抗毒素。寡糖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采后UV-C处理对葡萄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辐能流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甬优1号葡萄腐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应用于葡萄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葡萄贮藏前进行0、0.5、1.0、1.5、2.0 kJ/m2 UV-C照射处理,然后在(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84 d。贮藏期间取样测定腐烂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以及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UV-C处理有效控制了葡萄果实腐烂,显著提高了PAL、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的迅速增加。[结论]UV-C处理抑制葡萄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