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研究——以洞庭碧螺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作为一个绿色生态的健康饮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消费,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是茶叶大国,却不是茶叶强国,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品牌,这就需要我国进行茶品牌建设。品牌是商品的灵魂,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文化可以使品牌建设更为持久。以洞庭碧螺春茶为例,立足于其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茶品牌的内涵以及知名度和美誉度,阐述茶文化内涵及其对茶品牌建设的作用,并从茶文化角度针对洞庭碧螺春提出相关茶品牌建设的建议:结合茶文化进行包装设计,提升品牌认知度;利用茶文化进行茶艺设计,塑造品牌形象;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构建贵州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启动茶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从茶树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治理与病毒资源调查与利用、制茶工艺及机具和茶史与茶文化等方面对贵州茶叶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贵州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以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分析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休闲价值构成,分别从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方向挖掘云霄古茶休闲价值,并探讨开发云霄古茶休闲价值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5.
衡阳茶叶生产及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阳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都有利于茶叶生产的发展,是著名的名茶大市。种茶、营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生产基地与旅游景区的地域组合较好,有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茶产区乃至整个衡阳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特色、发展特色,大力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茶叶自17世纪传播到英国后,深刻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念。本文从茶与风景、亲自然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观念萌发的机理,得出了英国茶文化中人们融入自然,重视康体,将茶与休闲观光、文化艺术之旅相结合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据此,进一步对中英茶文化休闲旅游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茶叶种植区域辽阔,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文化多样,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地理标志茶叶产品;这些独特品质和声誉的茶叶产品,符合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对我国种类众多地理标志茶叶的基因密码研究,挖掘利用其特色品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艺术和精神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从以传统的大宗茶出口为主,发展到高品质特色茶和茶文化出口并重,推进"互联网+地理标志茶叶+旅游"服务,对增加茶农收入,改善农村自然和人文环境,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展示宣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支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四川正处于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茶叶、核桃等五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关键时期。四川茶业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广,而川茶品牌凝聚力低、品牌价值不高、品牌知名度与认知度模糊等问题,给川茶品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茶品牌建设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蒙顶山茶品牌建设现状,从品牌意识薄弱、品牌文化缺失与品牌影响力弱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川茶品牌建设不足的原因,并探讨了利用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活动发展很快,这对普及茶事、弘扬茶精神和推广茶叶生产均有很大的意义,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活动.可以这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造福人类,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茶为媒介升华到与文化精神相融合,使茶象征了一种精神,强调了与道德修养和人格铸就联系起来,这就是上千年来茶所赋予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优良传统.寻求这种民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文化,探讨以茶文化为载体,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野生古茶树茶与茶园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野生古茶树茶和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测定和比较。两者都为条索,在颜色方面,野生古茶树茶的干品偏向红黄,汤色黄红,茶园茶的干品呈绿黑,茶汤绿黄色;滋味方面,野生古茶树茶苦涩味较淡,醇和,回甘,茶园茶苦涩味比之更盛,味微短,入口略甜。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两者基本一样,分别是28.9%左右和7%左右,测定的5种儿茶素,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两倍多,咖啡碱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约两倍,游离氨基酸野生古茶树茶比茶园茶高,可溶性糖野生古茶树茶(3.82%)比茶园茶(4.60%)低;在香气化合物方面,野生古茶树茶测出定名的香气化合物有58个,茶园茶有74个,两者相同的香气化合物有12个。野生古茶树茶泡饮比茶园茶优越很多,儿茶素类、香气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及西湖龙井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阳、黄山、杭州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其中信阳的鲜叶由3个公司加工成3个信阳毛尖茶样,共5个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香气物质,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3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特点及成分构成。结果表明:3个信阳毛尖茶样香气均表现为清香,黄山毛峰茶样香气馥郁带兰花香,西湖龙井茶样香气浓郁带高火香;5个茶样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4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24种,5个茶样中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信阳毛尖茶样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壬醛、环氧芳樟醇、反香叶醇、δ–杜松烯、反–橙花叔醇、棕榈酸、反式植醇;黄山毛峰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β–芳樟醇、反香叶醇、壬醛、己醛、反式植醇、环氧芳樟醇、庚醛,且在黄山毛峰茶样中检测出苯乙醛、脱氢芳樟醇2种独有的令人愉悦的香气成分;西湖龙井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反香叶醇、环氧芳樟醇、壬醛、顺氧化芳樟醇、己醛、δ–杜松烯、δ–杜松醇,西湖龙井茶样中检测出烷烃类和吡嗪类物质的数量较多,但未检测出棕榈酸。  相似文献   

13.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北京农业》2011,(18):135-137
通过测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白茶中矿物质元素组分、茶多酚组分,茶氨酸组分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化学计量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化学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适制信阳毛尖茶的优质茶树良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论述了中国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 ,介绍了信阳 10号、白毫早、福鼎大白茶、舒茶早等 4个适制信阳毛尖茶的优质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 ,供信阳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屏南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创造性地传承了许多民间茶具与茶俗。该文对屏南县本土茶具及其传承下来的茶俗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分析了我国茶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探讨了茶叶清洁生产中适宜的肥料投入品的选择及合理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7.
常规茶与有机茶比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茶的生产已成为目前茶叶市场需求的趋势.本文从产量、成本、价格和利润方面对常规茶和有机茶的生产进行了经济比较,并分析生产有机茶的潜在社会效益.提出了有机茶的生产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茶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闪式提取绿茶中茶多酚的工艺.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然后进行验证试验,并将该工艺条件与传统加热回流提取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 g :20 mL,闪式提取时间40 s,提取2次,茶多酚得率18.22%.与传统溶剂回流法相比,闪式提取法得率提高1.76百分点,乙醇用量减少46.7%,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和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分别接种于以茶多酚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各发酵液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降低,冠突散囊菌、黑曲霉、根霉发酵液中多酚分别降低38.9%、85.5%和92.1%;黄酮类总量在黑曲霉、根霉的作用下先下降后上升,冠突散囊菌则波动上升;各处理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直线下降,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茶褐素含量基本不变.基于不同优势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在质和量上均有差异,有必要对其转化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佛香茶与大叶茶香气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GC/MS法分析了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佛香茶与大叶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佛香茶是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大叶茶是芳樟醇、十六碳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α-松油醇、香叶醇。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成分最高的都是芳樟醇,但是,两者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香型类似率为0.43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